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医案:温补肾阳,纳气平喘治疗咳嗽,喘息
一女4岁, 主诉:咳嗽、喘息2日, 既往史:3次因咳喘入住重症监护室病史。现病史:咳嗽,喘息,白天频繁,时咳吐白粘痰夹少量黄痰,无流涕,活动后气促明显,纳一般,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
诊断:喘证
辨证:痰浊阻肺,气机上逆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泻白散加减
炙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芦根10g、鱼腥草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炙枇杷叶6g、葶苈子6g、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地龙10g、赤芍10g 红花6g、煅赭石30g、细辛3g、桔梗6g、太子参10g,2剂,1剂/2日,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体温稍降,仍咳嗽,精神欠佳,时伴喘息,纳减,大便可。继予上药口服,半天后咳喘明显加重,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连续雾化3次,喘息仍无缓解,伴见口唇青紫,点头呼吸,喘息不能平卧,遂至医院,行吸氧及心电监护,心率160-170次/分,呼吸50-60次/分,予抗感染,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要求其转入重症监护,患者家长拒绝。
三诊:气促喘息,喉间痰鸣,呼吸困难,偶咳,无流涕,体温正常,精神差,口唇青,嗜睡,纳差,大便可。
诊断:喘证
辨证:肾阳虚衰,纳气失司
治疗: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制附子6g、炙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杏仁10g、阳起石10g 葫芦巴6g、紫苏子10g、赤芍10g、芦根15g、鱼腥草15g、炒莱菔子10g、橘红6g、葶苈子10g、紫菀12g、款冬花10g橘络6g、茶树根12g,1剂颗粒剂,少量频服。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嘱家长次日至门诊告知患儿服药后病情变化。
四诊:患者家长复来门诊告知患儿病情,症状未见减轻,查看患儿,病情较昨日未见明显改善,详参四诊,断定为阳虚无疑,那为何无效,询问用药情况,才发现一日共累积输水650ml,无形中加重了心脏负担,故喘息不能平卧,急予呋塞米注射液(速尿)(1mg/kg)雾化,予上方中加红参10g;嘱中药加量口服,同时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五诊: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精神好转,2日后出院,嘱继续口服上药。
按语:患儿系双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久病屡用苦寒之药,更伤阳气,以致命门之火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为寒,肺虚之初,多为气虚,久则伤其里阳,稍感寒邪,直中于脏,而发咳嗽,或为表里同病而咳,此时应急扶里阳,以鼓舞正气祛在表之邪,医误投清凉之剂,痰邪虽有所减少,但阳气已受损,此舍本逐末也,清热乃阳虚之大忌,其害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服药后患儿病情急转直下,喘息不能平卧,实乃下焦命门之火衰,肾者,主蛰而守位,肾命门衰,封藏失职,真阳奔腾于上,肺之肃降之。阳主动而令不行,故见喘息,阴主静,动则喘甚。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故见精神疲惫,倦怠嗜卧,喘促不得卧,急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阳散寒。患者服药后未见减轻,肺部罗音甚至有所加重,再三思量,患儿为阳虚无疑,询问用药情况,并未发现不妥,方知液体入量太多,成败皆在细微之处,平日我们只强调心衰患者要减少入量,殊不知喘促之久必损及心,此时积极平喘,诸药同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问题关键所在,予呋塞米注射液雾化,盖中西医皆为医道,药物不论中西皆可为我所用,速尿雾化乃是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西药的应用,亦与中医药早期发展所采用的取类比象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减轻心肺水液的潴留而改善临床症状,相关文献亦有报道,中药予上方加茶树根、红参以强心,用药一天患儿明显好转。
哇.中医好历害的阳气.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