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让太多人悲痛欲绝,跟他相濡以沫一辈子的妻子邓颖超,强忍悲痛,向中央请示了周恩来的3个遗愿......
图丨周恩来
神仙爱情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期间,长相并不漂亮的邓颖超在周恩来眼里,“有一双清澈坚定的大眼睛”,而邓颖超对这个学长的印象则是,“长得很漂亮。”
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后,一直没有断了跟邓颖超的联系,两个人通过书信了解彼此的生活、思想、内涵,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都愿意为了中华崛起而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这种三观相合的感觉,让周恩来感觉自己找到了理想中的人生伴侣,于是,他寄了张明信片给邓颖超,上面是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德国共产主义领袖),“希望我们将来也能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收到明信片的邓颖超明白了周恩来的意思,不过在决定之前,她还是询问了母亲杨振德的意见,杨振德见过周恩来,对他的印象不错,
“恩来是很重感情的人,是感情专一的人,不过他现在还在国外呢,还是等他回国之后在决定吧。”
图丨杨振德和邓颖超
杨振德出于对女儿婚姻的谨慎考虑,并不赞同邓颖超现在就把关系确定下来,不过邓颖超的想法不一样,她深知找到一个理想伴侣并非易事,既然两个人情投意合,也没必要拖着,于是爽快的答应了周恩来。
在给周恩来的回信中,邓颖超写道,“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周恩来回国后,被调往广州工作,回国一年时间,一对小情侣却没能见过一面,1925年,邓颖超背上行囊,去到广州,做了周恩来的新娘。
蜜月还没过,繁忙的工作又让两个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作为刚刚踏入婚姻的邓颖超没有半点怨言,作为最懂周恩来的人,邓颖超支持也欣赏他的专注和奋斗。
图丨周恩来和邓颖超
聚少离多,两个人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炙热感情,一次,周恩来生病住院,他写信给邓颖超,“告诉你一件事,现在急需一个兜子,非你莫办,只有求救于你。”
邓颖超收到信件,马上赶去医院,不仅带去了周恩来需要的兜子,还有温柔缱眷,邓颖超离开的第二天,周恩来就克制不住想念,又写了一封信,“昨天你走后,朦胧睡去.....天气虽热,尚能静心,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面对周恩来的这份深情,邓颖超回复,“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婚后不久,邓颖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在广州的工作刚刚展开,周恩来也不在身边,这个小生命来的不是时候,邓颖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丈夫把孩子打掉了。
周恩来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
图丨邓颖超和周恩来
已经和周恩来相处很久的邓颖超,第一见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邓颖超内心难过也愧疚,她安慰自己,现在才21岁,来日方长,没想到,打击还在后面。
1926年,邓颖超又怀孕了,这次她决定把孩子留下来,胎儿一切正常,邓颖超也越来越期待着这个小生命的降临。
生产的时候,周恩来不在身边,邓颖超难产,三天三夜都没能把孩子生下来,当时没有剖腹产,只能用产钳,结果用力过猛,还没出生的孩子夭折了。
看着自己怀胎十月,呼吸却已经停止了的孩子,邓颖超泪眼婆娑。
从产房出来后不久,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邓颖超乘船离开广州,去到上海找周恩来,产后一路颠簸,邓颖超的身体留下病根,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一个月后,当脸色苍白的邓颖超出现在周恩来面前的时候,他紧紧的拥抱了自己的妻子,她为了革命与理想,牺牲太多,在未来的日子,两个人只会珍惜对方。
图丨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们
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告诉邓颖超自己要离开一阵,分离时,两个人握着对方的手欲说还休,对于革命者来说,每一次离开,都有可能是生离死别。
而作为妻子的邓颖超,无法知道自己的丈夫去哪里、做什么,她也从来都不会过问,她也是共产党人,明白这就是纪律。
解放后,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北京挑选住所,两个人一眼就相中了中南海的西花厅,只因院子里的海棠花开得极好。
1954年,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日程紧凑,周恩来不分昼夜的工作。
图丨红叶和芍药花
留在北京的邓颖超,一面担心周恩来有什么危险,一面又很想念他,正逢海棠花开了,她剪下最美的一朵,用书压好,连同香山的红叶一起托人带给了周恩来,内附八个字:红叶一片,寄上相思。
周恩来收到这封礼物后,疲惫一扫而光,他继续认真严谨的工作,而心底隐秘的一角,有一个温暖的存在。
周恩来没有回信,他托人买了当地一种非常珍贵的芍药花,同样用书压好,连带红叶海棠一起托人带回国,邓颖超收到周恩来的心意,眼睛笑的弯弯的,她将芍药、海棠、红叶装裱在一起,挂在卧室里,一睁眼就能看到。
周恩来和邓小平
周恩来和邓小平相识于法国,就是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的那段时间,邓小平是1920年10月份到的,周恩来是11月到的,前后脚。
图丨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邓小平到达法国之后,一边上学,一边去工厂做工。而周恩来到了法国之后,很快就开始从事社会活动了,1921年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6月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在执行委员会做宣传工作,邓小平参加了这个组织。
这时候的邓小平只有18岁,在旅法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是不折不扣的小弟弟。
1923年,旅欧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大会,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当选书记,这次会议,邓小平也参加了,并开始参与支部工作。
当时支部工作的负责人是周恩来,邓小平就做辅助类工作,比如说刻蜡板油印,因为太过认真细致,脸上手上经常沾着油墨,同学们就笑称他是“油印博士”。
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周恩来和邓小平两个人是朝夕相处的,吃得不好,白水面包,一群人挤在一起,很辛苦,但是每个人的革命热情都是非常高涨的。
图丨留法时期的周恩来和邓小平
那个时候的法国,各种思想信仰比较活跃,毫无疑问,周恩来和邓小平是有着相同理想与思想的,他们都选择了共产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身上还有不少的相似处,都喜欢看足球,都喜欢吃同一种类的牛角面包,这是一种在法国非常普通的食物,但是这两个人却在这种相同的爱好中,找到了惺惺相惜。
因为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们,大多数都家境贫寒,出国只能勤工俭学,有时候会遇上所在地经济萧条,工厂关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更不要说这群穷学生了。
面对困境,大家不气馁,决定一起想办法渡过难关,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邓小平为主负责人,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华豆腐店”。
图丨邓小平和周恩来
留学生们在学业空闲之余,轮流到豆腐店参加劳动,有时候,连大忙人周恩来也会来豆腐店帮帮忙,年轻人聚在一起,气氛总是诙谐有趣的,大家说说笑笑,没有上下级,都自觉为这个店考虑,做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
中华豆腐店气氛好,东西新鲜独特,物美价廉,不仅华侨喜欢,连法国人也喜欢,经常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扩大了店面,还增加了更多的品种,什么豆浆、豆腐脑、豆腐干、臭豆腐,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中华豆腐店的成功,不仅补贴了留学生们的生活费用,还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部分经费。
在法国,周恩来和邓小平合作机会不少,几十年后,邓小平的女儿询问,“你在法留学期间,和谁的关系最密切?”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周总理,我把他当兄长,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
图丨邓小平和周恩来
留法4年后,周恩来学成归来,邓小平没有直接回到国内,而是选择去到苏联继续深造学习,直到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党内急需人才,邓小平才火急火燎的返回祖国。
解放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接触更多了,1952年,邓小平被调到北京当副总理,就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一直到1966年,邓小平一直都是作为副总理协助周恩来工作的,有时候,周恩来出国,邓小平就会作为代总理接替他的工作。
这十几年间,邓小平一直是非常尊重周恩来的,后来,邓小平做了总书记,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两个人互相信任,也互相理解,处理问题的时候,默契且迅速。
生活中,两个人经常串门,更多的时候是邓小平去周恩来那边,带上妻子孩子,两家人其乐融融,他们一起看足球,一起散步,礼拜天去野外郊游或是野餐。
很多人说,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个性其实是不一样的,邓小平属于那种小事不管,大事抓一抓的人,而周恩来是不管什么事,都非常细致周全的人。
图丨周恩来和邓小平
一次,周恩来去邓小平家中做客,发现门外竟然没有任何警卫,直接就能走进邓小平家里,周恩来挺严肃地说,“这样可不行啊 ,门口连个警卫都没有”,后来,亲自帮邓小平家在门口加了个哨。
周恩来和毛泽东
周恩来和毛泽东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年才俊,按道理来说,他们理应认识的很早,实际上,他们初次相遇是在建党5年以后。
毛泽东是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一,而这个时间点的周恩来,正在法国留学。
周恩来回国之后,两个人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而错过了见面的机会,直到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两个人均出席了会议,他们互相才把名字和人对上了号。
不过因为各有各的工作,又是国民党的代表大会,所以这时的他们远谈不上有什么深层的交往。
3月20日,蒋介石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自导自演污蔑共产党人李之龙要劫持自己,以此为借口逮捕、软禁李之龙和大批共产党员),不得不说,这一招对当时的蒋介石来说是一次冒险,因为当时的国民党老大是汪精卫,蒋介石并未掌握党权,军队方面,国民革命军6个军,蒋介石只掌握第一军,而且在第一军当中,大多数都是共产党人。
对于这次事变,周恩来早有感知,17日,周恩来奉命回到广州,见到蒋介石的时候,敏感的察觉到他的神色不太对劲,当晚,周恩来就把此事报告上去了,只不过苏联顾问代理团长并没有引起重视。
图丨中山舰事件
20号事情发生之后,毛泽东立刻就判断出了事变的性质,当天晚上,匆匆赶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家中,在这里,他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应对中山舰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所谓相见恨晚,他们便是这样。
两个人再次见面,是4年后,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当时的周恩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是中央任命的苏区“当家人”。
中央苏区算是由毛泽东一手创办的,但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周恩来到达苏区之后,毛泽东便按照党的分工,心甘情愿的辅助周恩来工作。
军事问题是中央苏区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就是毛泽东。关于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方案,毛泽东给周恩来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但是中共临时中央不赞成,他们致电中央苏区:要求夺取中心城市。
图丨周恩来
电报还把哪些是中心城市标了出来,如果不能打下南昌,至少也要在抚州、吉安、赣州当中选一个来打。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苏区中央局数次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去攻打赣州,但是毛泽东有不同看法,他觉得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是闽粤两省的咽喉地段,是敌军必守的地方,更何况它的地理位置也是极难攻打的。
因为毛泽东的意见和中央的指示精神完全不同,周恩来只能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兵发赣州,会后不久,毛泽东就去休养了,在后方关注着赣州的战事。
1932年3月,有人告诉了毛泽东一个他一直很担忧的消息:赣州前线战事失利,红军腹背受敌,毛泽东赶紧奔赴前线参加决策。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最后脱出险境,但是伤亡高达3000余人。随后,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今后的行动方面,会议上,再次上演了意见不合的大戏,毛泽东的意见依旧不被认可。
图丨毛泽东
会后,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直下漳州。漳州是福建的大城市,而且远离根据地,若是打不下来,根据地也可能不保。
毛泽东一再向周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终于说服了周恩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周恩来开始帮着毛泽东做后方的准备组织工作。
果然,红军进攻漳州非常顺利,两天就大获全胜,不过,因为毛泽东的思想不符合中共临时中央的胃口,他受到排挤,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不过,也就是通过这次战斗,让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为他们之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临终遗愿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举国上下为之哀痛,与周恩来相濡以沫一辈子的邓颖超,强撑起最后的一丝气力,去解决所有遗留下来的问题。
图丨周恩来逝世
她向组织打了报告,表明这是丈夫周恩来的临终遗愿,有3个请求:
1、不搞遗体告别,不要特殊化;
2、不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简;
3、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祖国土地上。
听完这3个请求,中央领导们纷纷提出反对,最先提出反对的是李先念,他含着泪表示,“即使应该这样做,也不能从总理开始,全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的。”
邓小平赞同李先念的意见,“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是一定要开的,骨灰也要保留,不仅我们不同意,全国人民也不会同意,如果我们同意了,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啊?”
在一片反对声中,邓颖超依旧坚持,要帮亡夫完成最后的遗愿,这3个请示,没人愿意批,更没人忍心批,最后交到了毛泽东那里。
图丨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
当时的毛泽东身体非常不好,当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后,一直不敢把事情告诉毛泽东。
在毛泽东休息了两个小时之后,工作人员才通过读报的方式,告诉了周恩来已经去世的消息,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听到这一消息的毛泽东久久说不出话来,他点了点头,眼泪夺眶而出。
对于周恩来的病症,毛泽东是早就做好准备的,因为他时时都在关注,但是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是难以接受。
在看到邓颖超代表周恩来提出的3个请求后,他郑重地批示了,3个请求,他只批准了最后一个,“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洒在祖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