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恒利附近的人,他们的生活都绕不开恒利市场。它作为这一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以轴心的地位,撑起一整块的“恒利菜场小商圈”。然而大概在十几年前,恒利市场还不在现在的位置。
那时的恒利市场在实验幼儿园旁,老菜场没有围墙,没有标识,靠着路边,挨着居民楼,狭长而拥挤。小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把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停在路边,满满当当一字排开,原本不宽的马路变得更窄了。
偶尔有大车从这里开过,呼啸着,汽笛滴滴叭叭,站在路边的大人赶紧把身边的小孩往路里侧拨,买菜的人多,显得路实在太窄,站在路边的人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被车碰到。
搬到新址的恒利市场,里面比老市场宽敞了很多,但高峰期的时候,门口的停车位还是很紧俏。公交车每次开到这里,都会放慢车速,按起喇叭,在吵吵闹闹、叽叽喳喳中,开启一天又一天。
其实市场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想要了解一个地方,要从了解这个地方的市场开始。
跟超市比起来,市场永远充满生机,与超市里无法改动的标签不同,这里的人可以锱铢必较、分毫必争,可以在买菜的时候结实几个实诚的摊主,也可以在被敲了竹杠后回家骂上几句。
常来买菜的人,会知道哪个摊位的菜价更便宜,哪个摊位的肉更新鲜,一来二去成了熟客,还能在交易之余,顺带着问候一句。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买菜不仅仅是买菜,也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付钱的时候,可以顺便听几句摊主间聊的八卦,即便不认识主人公是谁,也要啧啧感慨几句;买菜买到一半,碰到个熟人,于是会站在路中间,窃窃私语地扯点什么家长里短。
现在的恒利市场的大部分摊位都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偶尔碰到摊主手机出现问题,又找不开大钞,他还得找相邻的摊位找点零钱。年纪大点的摊主这个时候该感慨了,絮絮说着手机什么的懂也不懂,回家还要找儿子帮忙。
和这个城市里所有正在不断革新的基础建设一样,恒利市场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应对人们越来越挑剔的口味、越来越讲究的饮食习惯和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恒利市场南门的不老神鸡开了有十几年了;汁多生煎不到早上八点就卖完了,想吃一定要早点去;壹口香的小笼和豆浆还不错;牛牛烤鸭不到晚上六点就卖完了,味道和旁边的那家片皮烤鸭各有千秋,想吃烤鸭也不一定要特地跑到蒋家弄;南门旁第一家早餐店有包好的生馄饨卖,喜欢吃馄饨的可以多买点带回家冻在冰箱里,随时拿出来煮。
恒利市场西门和南门各有一家棒冰批发店,小孩子走到这里,总是在琳琅满目的种类中挑花了眼;西门周边大概有四五家水果店,搞活动的时候,店员就在门口大嗓门吆喝着,告诉经过的人这里的水果便宜卖了。柚子十块钱三个,甘蔗一块钱一支的时候,队伍可以排到天黑。
西门旁的公交车站,早上总是聚着很多人,住在头甲方向的大爷大妈常常坐车来这里买菜,等车的时候,再七七八八扯点闲篇儿。223路南线、227路、220路、212路,每一趟经过的公交车都熟捻于心,早高峰的时候在这里坐公交车,是很难找到空位的。
打车的时候,你说“藕舫路”、“保驾山路”、“夏盖山路”,司机可能一时想不起在哪里,但你问一句“恒利市场晓得勿”,他也就马上明白过来了。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如果经过这里,记得一定要把早饭给买了,再往城北去,你是很难再找到一家热乎的早餐店的。
与城市的繁华相比,市场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甚至撑起了一整片区域的人间烟火。
甚至当你觉得人生无望的时候,可以去市场走一走,你看着人们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的时候,看着人们努力计划、努力生活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人生还是有温情和盼头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俗气的事情,摇摇晃晃走到最后,可能会发现万千烦恼都是浮云,今天吃鱼还是吃肉,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