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竞争力报告发布!广州垫底四大,输在哪里?

用户_810414 2022-01-12 10:23:45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近日,绿色建筑竞争力报告发布,广州却无缘Top5……

Part01

绿色建筑竞争力报告发布

十强城市出炉

近日,“城市·向绿而行,暨2021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其中深圳位列第一,天津跻身TOP5。

活动现场,《2021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份从城市维度评估各地绿色建筑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

根据报告显示,36座重点城市中(4座直辖市、5座计划单列市以及27座省会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天津、广州、重庆、武汉、长沙和杭州。

研究团队创建“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意在以大数据客观反映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鼓励各地政府完善绿色建筑政策支持体系;另外也希望提高大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激活绿色建筑的消费市场,共同促进中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Part02

四项一级指数排行

深圳夺冠,广州无缘top5

此次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4项一级指数:低碳成就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协同创新指数,每项指数均包含相应的监测指标。

其中低碳成就指数(C)、高质量发展指数(H)、发展潜力指数(P)、协同创新指数(I)的满分值均为100分,四项指数的权重分别为35%、30%、15%以及20%。城市之间的排名由总分值决定,总分值越高,排名就越高。

●低碳成就指数

低碳成就指数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面积及运行标识项目面积为核心指标,客观反映各地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在此次《报告》中,深圳和上海凭借绿色建筑建设面积突破1亿㎡的强势表现,在低碳成就指数得分上领先优势明显,深圳荣获了第一名、上海夺得第二。而广州在低碳成就指数上排行第十,勉强挤身十强。碳成就指数得分排名第3-10位的城市,彼此之间分差不大,竞争激烈,广州仍有上升空间。

●高质量发展指数

高质量发展指数以高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面积及运行标识项目面积、是否具有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是否有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区或者标识认证、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发放总额5项指标为基础,衡量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

在这一项指数中,上海和深圳依旧是“领头羊”。其中上海位居第一,堪称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最高的城市。

在绿色建筑星级水平上,上海高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面积也突破了9000万㎡,领跑一众重点城市;同期,上海在高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面积上也表现不俗,面积总量仅次于重庆和深圳,排名第3。

从绿色建筑规模化程度上来说,上海表现也不俗,其中虹桥商务区建筑100%获得了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此外,上海还拥有13个项目获得绿色生态城区设计评价标识,1个项目获得绿色生态城区运行评价标识。

而广州在这一指数的排行上只排到第七,虽比低碳成就指数要好,但也并不突出。从2018年至2020年,广州全市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三年累计达到30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民用建筑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成建筑总面积比例达到70%;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项目三年累计达到100个以上;创建一批绿色校园、绿色生态小区和高效空调机房示范项目。广州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发展潜力指数

发展潜力指数主要从是否发布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是否发布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力度以及绿色建筑相关专利数量等维度出发,衡量各城市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保障能力、政策关注度以及技术支撑力。

其中,深圳再度夺得绿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得分最高的宝座。夺冠的原因是深圳具有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上“十四五”期间政策较为关注绿色建筑、有较为强硬的技术支撑能力。

而同样是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广州在这一指数中也有不错的排名,略低于深圳排行第二。而来自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合肥分列第3-5位。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这表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将是国内最具绿色建筑发展潜力的区域。

这也表明了在“双碳”目标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大绿色建筑开发建设的政策关注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协同创新指数

协同创新指数则主要包含以下监测指标,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数量、绿色建筑相关科技示范工程、健康建筑认证项目面积、城市更新进度、海绵城市建设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无障碍步行系统建设水平、垃圾分类进展以及光盘行动的实施情况。

北京凭借最多的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数量、最高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在其余指标上的领先表现,以92.80的高分在协同创新指数中排行第一。

深圳和广州略为逊色,只排到了第四和第六。

总的来说,深圳4大单项指数上全都跻身TOP5,几乎每一项都有亮眼的表现,因此毫无疑问夺下冠军的宝座。而广州在各个指数的排名都不高,导致总体排名无缘Top5,综合排名只排到了第六。

Part03

绿色建筑发展

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有关数据,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51.3%),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

其中建筑是四大重点节能减排领域之一,其耗能和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非常有必要。

幸运的是,我国一直对绿色发展非常重视。早在2013年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及各地方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就已出台;随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绿色战略导向。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投资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当前,各项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品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此外,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对绿色建筑研究项目提供了不少支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据悉,截止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已达到了66.45亿平方米。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提出,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要求落实还不够充分、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技术要求落实不够充分

根据我中心相关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约6%,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行脱节,“纸上谈兵”时有发生,重设计、轻运行问题突出,用户的体验并不强。

●地域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广东、上海、等,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建筑相对较少。

●法律保护不够全面

目前,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主要工作依据仅为《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在法律保护力度上来说远远不够。

在《建筑法》和《城乡规划法》中,绿色建筑都没有被提及,没有得到很好地法律保障。另外,地方性法规也不完善,多数地方尚未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行政法规。

●绿色建筑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缺乏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的质量监管。个别地方将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纳入了施工图审查要点,但由于缺乏规划环节的把控和竣工环节的验收,导致绿色质量难以保障。

●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还是主要由政府推动,尚未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也没有形成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的机制。再者,绿色建筑理念宣传不够,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END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