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同感?生于60年代的我们,是现今社会最可怜的一代人。

心平气和的人 2025-03-29 11:14:37

我今年60岁,出生于1966年10月。

我常想,生于6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最薄弱的时候。内乱外患此起彼伏。人民生活贫困,处于刚刚解决温饱的阶段。

我清楚记得,那时候,我们全家兄妹四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分。每个劳动日算十分。劳动一天,工资2角多一点。全家六囗人,年终结算。除去口粮钱,只剩50多元。全家六口人,就靠这50多元生活一年。

姐妹四人衣服轮流穿,只是过年时置办一身花布衫。

初中毕业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进城打工。不论吃的好坏,温饱问题尚能解决。

白天工地劳累一天,晚上睡在筒易工棚里,四十多人住在一起,夏天没有制冷设备,常常到十二点以后才能回去睡觉。

临到冬天时,更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日子。在工地干完活,吃点简易饭菜,在接近零度的工棚里睡觉,饥寒交迫,感觉有一种濒死的感觉。

二十三岁,家中用仅有的五百元,作为彩礼,为我娶了媳妇。

转眼之间,时间也来到了90年代。中国经济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但这个时候,孩子也出生了。父母亲也年迈了。孩子要上学,父母亲要养老。全家几口人的重担都落在一个人身上,那种压力只有亲身体会到的人才有同感。

孩子长大了,外出求学。学费筹集也是个大事。为了孩子在外能体面一点,全家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存款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老人生病一般都不到医院,硬凭自己扛着。

孩子大学毕业了,工作几年,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媳妇盼孙子。恨不得一分撕成二分花,就是为了给孩子攒点买房首付款。

儿子在外拼搏,房子住上了,孩子也生下了。我们却老了。

今年,我刚刚60虚岁,本该到了享福的年龄,但又不得拖着积劳成疾的身体,背井离乡到外地照看孙子。儿子不干活,媳妇双手不沾阳春水。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老两口来操持。

气候不适,水土不服,每天像个机器人,不停干活。整个人始终处在一天天焦虑之中。

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我们这一代人,什么时候为自己活过。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你是否有同感?

欢迎大家评论。

0 阅读:0

心平气和的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