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理是这个理,可是焦虑的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只有学习,只有“我的孩子原本可以更好,不该这样”的愤愤不平。
心理疲劳已经成为父母和孩子的常态化日常。
父母在旁边催学习,催成绩,一见孩子的成绩下降,就各种焦虑爆棚,各种急切想把孩子成绩提上去,千方百计想找个灵丹妙药帮助孩子成绩快点飞升。
在我做家庭教育落地陪跑的过程中,大都是唯成绩论的父母。
区别在于,有些父母因为唯成绩论已经掉坑了,有些父母正在经历,有些父母觉察到自己唯成绩论,有意识退后一步来自主自发改变自己。
曾经因为唯成绩论的父母,孩子多多少少已经出问题了,或者正在经历休学,或者艰难复学的路,或者已经复学。
吃了足够的苦头,经历了相当痛苦,耽误了孩子不少时间,父母总算疼醒了,开始有意愿自我改变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父母经历过孩子休学或抑郁或厌学,才知道疼和眼泪是多么具象化,多么难以忍受和煎熬。
我懂得父母的难过,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彻夜难眠和彻骨的疼痛。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陪跑老师,出于职业道德,我知道自己只能提醒,不能过于执着想改变父母,可是有时候真的心疼孩子啊。
也许是妈妈的本能,也许是文青情怀,也许是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
我能做提醒的,我能敲打的,我力所能及能做到的,该不该,能不能多说,我都尽到心了。
如果这切换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完全是错误的,咨询师只有引导让家长自己醒,而不会给结论,也不会给实际建议。
所以,我这辈子大概永远不会去从事心理咨询,我太有救赎意识,我太想多说一句,再多提醒一句,这是咨询师工作的大忌。
我做不到看到明明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犯了错,还止语,等着父母自己觉醒。很多时候,我真的把那个看不见的孩子,当作是自己孩子一样去用心,希望妈妈们早点觉醒,孩子就早受点折磨。
太有情怀,太感性、太直白的妈妈从事家庭教育辅导,不知道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反正力求无愧于心。
理智上知道,要放下助人之心,尊重他人命运。但情感上,我真的做不到袖手旁观。所以,能纠正就多纠正,听不听就随缘了。
正在经历唯成绩论的家长,也有两个类型:一种是迷途知返,一种是执迷不悟。
迷途知返的家长毕竟是少数,这类家长有迫切改变自己的心,不想耽误孩子,坚定“我自己变好,孩子才会好”的理念。
跟这类家长沟通时,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自己也是这样一步步上岸的,也是一点点经历了简单的自我迭代,就会很滋养和同频。
有轻松愉悦沟通就把问题解决于无形的家长,就有说千百遍还是我行我素,执迷不悟,一直陷入执念:
我要是不在乎成绩,我的孩子这辈子就完了,我接受不了;
如果不给孩子补课,那么孩子成绩只会更差,完全不在意孩子是否有意愿;
你让我不在乎成绩,如果是你家孩子你能做到吗?
为什么你们家孩子成绩都好,凭什么我家孩子成绩就该差?我必须要给孩子补课
你让我放下对孩子要求,我为什么要放低要求,我家孩子明明可以更好!
你说我家孩子厌学了不能再逼,你有什么证据?我家孩子很上进的,他只是心情不好!
我让我看淡分数,你告诉我这点分数高吗?我的要求高吗?你认为成绩还可以的标准从哪来的?
有时候,父母真的会把对孩子的愤怒,对成绩的焦虑,自己崩溃之后再转化为对我的攻击与质问,就一句话:
你告诉我怎么让孩子变好就行,我很冷静,我不焦虑,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让孩子成绩更好提上来。
一时哑然,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有时会无能为力,有时会很难过,有时会很唏嘘,有时又觉得谁家孩子谁操心,哪个家长作自己承担自家孩子后果。
但还是劝自己,抱着救赎之心,该说的说,该提醒的提醒,听不听随缘吧。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为什么懒惰,为什么沉迷手机,为什么会从厌学到休学到YY?
父母总觉得,你提醒这些就是诅咒我家孩子,就是推脱!你让我降低要求,你让我后退一步,你让我接纳我原本可以更优秀的孩子现在就可以?
有点唏嘘,也希望家长会迷途知返。
父母心理太疲劳了,绷得太紧了,才会陷入唯成绩论的执念,才有了心理疲劳的孩子。
父母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才有柳暗花明,才有积极进取和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