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家国企开发商,快被你们逼死了!

武汉风云 2024-08-07 19:02:31

近日,由中国经营报报道的《武汉一知名项目直降近万元?销售负责人:半年没卖出一套房》引发全国热议。

关于降价部分,文中这样描述:

“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的万和光谷项目近期降价促销,最高直降近万元,开发商是否涉嫌违规成为前期购房业主最为关心的问题。”

“万和光谷单价从备案价2万多元,降到现在卖1.25万元,恶意降价,是否已重新备案?”

关于降价原因,文章也作了详细阐述:降价房源为工抵房,开发商按1.8万元/平方米计算冲抵工程款。施工方找相关渠道销售这部分房源,具体定价开发商不参与。

本来,官方媒体关注楼盘降价行为是一件好事。因为正值楼市“多事之秋”,关于楼盘降价,舆论管控很严,自媒体是没有发言权的。官媒亲自下场调查,能让市场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笔者看了中国经营报的那篇文章全文,应该说调查得还是很详尽的,也能给予市场很多启发。

但是关于降价行为本身,报道显然是不准确的。

根据武汉市房管局备案信息,万和光谷项目的备案均价约2.3万/平,之前高层正常卖价格在1.85万/平。也就是说,项目一直以来就是打了8折出售。

据悉,这批房源是开发商以1.8万元/平的价格冲抵工程款后,施工方又以均价1.4万/平的均价对外售卖。

也就是说,这次降价行为是施工方操盘的,并且降价幅度约4000元/平,算下来也就是8折出售,根本不是什么“降价一万元”。

那“降价一万元”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笔者认为,官媒在报道时犯的最大一个错误是:混淆了备案价与销售价。

如果用备案价(2.3万/平)去减工抵价(1.4万/平),确实能得出“降价近一万/平”的结论。

然而,众所周知,如今楼市萎靡,没有任何楼盘还在按备案价销售。一般情况下,销售情况好的项目打个八折、九折,销售情况差的打五折都不稀奇。

所以,关于降价幅度,准确的计算方式是:用折扣价减去现售价。

按这种方式,万和光谷项目的真实降价幅度为18000-14000=4000元/平,并非网传的“近万元/平”。

媒体之所以使用“直降近万元”的标题,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明显的“标题党”。

首发的中国经营报还好,因为记者至少在正文中做了说明。但该报道引发关注后,全国各地大量媒体进行了简单粗暴的转发。

首先就是全国各大官媒的转发。这些官媒在转发时完全不做调查,只捡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说,严重混淆了视听,其中就包括武汉当地的官媒。

其次,武汉当地的自媒体进行了广泛转发。有了官媒做背书,这些自媒体转发时更加肆无忌惮,进一步混淆了视听。

再次,武汉的一些无良中介进行了更夸张的宣传,这些人为了拿佣金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传到最后,就彻底变成了“武汉一楼盘降价一万元销售”。

目前,该楼盘引发的热议已经持续了好几轮,这简直就是把该项目的开发商架在火上烤。

万和光谷项目的销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项目自去年11月到今年5月底,没有任何一套房源进行网签备案,又要保证住宅部分按合同约定在今年年底交付。如果不拿房源抵工程款,施工队如果不施工,交付就会面临问题。”

“现在房地产市场行情不好,这个市场去化很难。公司作为国企又不能降价回笼资金,本来公司还想跟施工方谈工抵房方案,但因为业主扯皮投诉,施工方现在都不接受这一方案了。”

销售负责人的话令人非常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汉阳区某楼盘的遭遇。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汉阳区的XX汇降价促销,备案价1.6万,十一期间促销价1.3万。

讲真,这个降价幅度今天再看,简直就是毛毛雨,然而当时却引发了老业主的强烈不满,最终,售楼部不得不关门整改。

事情发生后,笔者去该售楼部进行了探访,项目负责人对我说:“作为国企开发商,不能带头降价,但不降价又没办法回笼资金,不回笼资金就付不了工程款!”

于是开发商就进行了适当降价,结果十一期间卖爆了,开发商身上的压力瞬间小了很多。万万没想到,正当开发商暗自庆幸时,老业主就爆发了维权,开发商不得不紧急进行了退房。

后记

对于降价这件事,历来争议很大。站在老业主的立场,楼盘降价,导致利益受损,有意见在情理之中;站在开发商的立场,降价促销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按备案价能卖出去,谁会愿意降价卖呢?

以往,在各地楼市均有“限跌令”的情况下,不让降价情有可原;但如今,“限跌令”早已名存实亡。不久前,郑州甚至官宣取消了“限跌令”。

在这种大趋势下,再一味打压已然不合适。

说句扎心话,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你不让它降价,就等于把人往火坑里推。

对于国营企业来说,道理同样如此,早降价早解脱,逼着不让降价,早晚要把企业拖垮。

房子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要服从“价格定律”。在特定的时间内,它的价格是波动的,由其自身价值决定,但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过去,房子供不应求,价格涨了很多年;如今,供过于求,价格波动实属正常。挤挤水分,不就更健康了吗?

作为业主,对楼盘降价要抱以平常心,不能再守着以往那种“房价永远涨”的旧观念了。

作为媒体,尤其是官媒,在报道降价事件时,一定要力求数据准确,不能为了迎合流量,就使用一些夸张的数据。

作为有关部门,也要给企业一些降价空间,不能一味打压,更不能“一封了之”。

0 阅读:2

武汉风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