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求职APP上,一条35岁程序员的吐槽刷爆了评论区:
"投了200多份简历,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团队都比较年轻,可能不太合适'。
看到招聘要求写着'年龄不超过35岁'已经习以为常了。"
评论区瞬间被各行各业的35岁+打工人占领:
"我在银行工作12年,35岁被调去当大堂经理,领导说'你年纪大了,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
"制造业35岁以上更惨,很多工厂招工直接写'16-35岁',我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这就是当下中国最魔幻的现实:35岁被嫌太老,但要工作到65岁。
用人单位嫌你老,国家政策说你还年轻。
前程无忧2022年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投简历数量增加了25%,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反而下降了20%。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投得越多,越没人要。
这里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矛盾:一边是用人单位普遍设置35岁门槛,另一边是国家计划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这30年的鸿沟,谁来填?
在知乎上,一位HR的回答获得了十几万赞同:
"公司更愿意招年轻人,不是因为年轻人能力强,而是因为年轻人'好管理',工资要得少,加班不会说不。"
用人单位嫌弃35岁以上的劳动者,本质上是嫌弃你"不够便宜",而不是嫌弃你"不够优秀"。
数据说明了一切。
前程无忧的报告显示,35岁以上的劳动者主要集中在线下场景,比如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建筑装修这些行业。
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
工资低、强度大、稳定性差。
也就是说,35岁以上的人,要么接受低工资,要么面临失业。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从2025年开始,我们将用15年时间把退休年龄往后推。
男性从60岁推到63岁,女性从50岁、55岁分别推到55岁、58岁。
不仅如此,从2030年开始,领养老金需要的最低缴费年限还要从15年增加到20年。
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人均寿命延长了。
1951年定退休政策时,中国人均寿命才35岁,现在已经达到78.6岁。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
第一,寿命延长不等于劳动能力提高。
现在的65岁,真的比1951年的60岁更能工作吗?
第二,现在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比1951年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996",35岁就已经被榨干了,还谈什么65岁?
一位网友说得很实在:"我爸今年59岁,在工厂干了30年,前几天体检发现腰椎间盘突出。
单位为了让他主动辞职,把他调去搬运部。
这就是所谓的'可以工作到65岁'?"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在推迟退休年龄,另一边老年人口却在疯狂增长。
2023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就开始持续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诡异的,奇怪的循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因为岗位被占着;老年人不能退休,因为养老金不够。
而35岁到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既要承受职场歧视,还要被迫工作到65岁。
这个魔幻的现实该怎么解决?
问题的本质其实很简单:35岁以下的人,企业嫌工资高;35岁以上的人,国家嫌退休早。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家马云波曾说:"任何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是经济问题;任何经济问题的背后,都是人口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跟人口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
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在玩俄罗斯方块,上面的方块还没摆好,下面的方块就已经堆积如山了。
怎么办呢?实话说,这不是35岁以上劳动者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过:"个人的困境往往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当我们把社会问题归结为个人责任时,我们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现在很多35岁的人都在自责: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不够努力?
其实不是的。
这是一个时代的困境,不是个人的困境。
怎么解决呢?
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