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当历史的脚步踏响新的鼓点,2023年的征程已经徐徐铺开。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高校扬起奋斗的风帆,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成果产出等众多方面大展作为,成绩斐然。近期,小何收集整理了百余所高校的新年贺词,以此来记录它们硕果累累的“2022”。
本期推送,一起来看部分高校2022年的科研经费表现——
在小何整理的147所“双一流”高校新年贺词中,提到具体科研经费的高校有21所,其中科研经费超过20亿的高校有三所,分别是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图源: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以超42亿元的全年实到科技总经费居统计首位,与往年经费相比再创新高。有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天大的科研工作迎来跨越式进步,不仅产出一系列标志性科技成果,同时将2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尽收囊中”,航空航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喜报频传,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四新”建设方兴未艾的当下,天大作为新工科教育改革实验的“领头羊”,无疑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使命,稳健增长的科研经费不仅为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也为全国工程教育改革注入了更加澎湃的发展动力。
图源:北京交通大学
在科研经费10亿+梯队中,北京交通大学表现突出。2020年,该校在124周年校庆返校的重要活动上晒出了年均科研经费突破10亿大关的“成绩单”,而仅仅在三年过后,北京交大科研经费已历史性达到15.8亿,增长率超50%。在这高速增长的背后,彰显了交通强国建设的一次又一次“提速”。
图源:华南农业大学
2022年,华南农业大学交出了“出色答卷”,该校凭借“作物学”学科成功跻身“双一流”的同时,科研经费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速度。同比2021年的7.4亿元,该校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年科研到账经费达10.43亿元,呈现出了雄厚的科研实力。
此外,有些高校虽然未提及全年整体科研经费情况,但也展示出了较为“亮眼”的数据——
福州大学纵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5亿元;河北工业大学全年共签订横向合同610项,合同总金额达3.84亿元;湖南大学科研到账经费连续六年实现年超20%增长……
图源:湖南大学
对于“双一流”高校而言,科研经费的多少代表了学校的创新活力与能力,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科研活跃度的关键,因此这些高校往往会多渠道争取相应的科研经费配给。而对地方高校来说,它们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但在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薄弱,科研经费来源有限。不过,在小何整理统计的数据中,仍有不少地方重点高校表现不俗。
其中,有4所地方重点高校2022年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大关,分别是昆明理工大学、深圳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北大学。
图源:昆明理工大学
作为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从2020年的18.83亿元,到2021年科研总规模24.17亿元,再到2022年全年科研经费规模超27亿元,以迅猛的势头摘得三年增长近10亿元的硕果。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就曾给予该校“全国著名高校”的赞誉。如今,昆明理工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源:深圳大学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大学2022年总到账经费约19.56亿元,较去年增幅14%。该校自建校伊始便一直被寄予厚望,去年11月,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曾谈到,希望深圳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再能够培养出10位马化腾量级的杰出校友,产生3项诺奖级别的成果。未来,这所成立40年的年轻大学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纵观全文,工科类大学的科技经费大幅高出文科类大学,更有部分偏文科的211高校年度科技经费尚未破亿。同时小何也看到,科研经费规模较大的高校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高校的经费呈逐年上升之势,普遍获得了更多保障。
回望2022,是中国高校求新求变的一年,也是高校快速成长的一年。这些高校将科研经费情况写入新年贺词,代表了学校对该项工作成绩的认可。而当它们拥有了更多科研经费支持后,在科研学术,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了更多谋篇布局的空间,这恰是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积蓄力量。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各相关高校、澎湃新闻等
华南理工不可能只有6亿科研经费?
投入与产出失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