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生活,让日常更智慧便捷,智能助手解答疑问、管理日程,导航软件实时规划最优路线。医疗领域辅助诊断提升精准度,算法推荐让娱乐消费更懂消费者......它像隐形管家优化生活细节,既减轻人力负担,又带来高效舒适的体验,正逐渐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贴心帮手。
在教育领域,其应用同样十分必要,在众多高校中,广州商学院在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前瞻性的探索姿态。该校近期举办的AI赋能教学创新工作坊,不仅是学校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更折射出其在AI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独特优势。
从顶层设计来看,学校管理层对AI技术的战略定位清晰。副校长熊建文在工作坊中明确提出构建“师、生、机”协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一理念跳出了单纯技术叠加的窠臼,强调人机协同的生态化发展。
教师团队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该校人工智能进课堂的显著优势,不同学科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出多样化的AI应用场景:管理学院的个性化教学设计通过AI实现学习路径的动态优化,外国语学院的虚拟语言伙伴突破了传统语言训练的时空限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程中引入智能分析工具,使理论教学更具现实关照。
这些实践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技术工具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自觉意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已开始关注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主动探讨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学生技术依赖风险及数据伦理等问题,这种审慎态度为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AI技术的深度融入正在重塑学习体验与能力结构,在个性化学习层面,智能系统通过学情分析实现的“精准滴灌”,使基础各异的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学习支持,这种差异化培养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生接触的不仅是现成的AI工具,更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技术应用场景的设计与优化。比如“智趣西语”项目中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同步锻炼了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浸润式的技术应用环境,使学生天然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思维模式,他们在与智能系统的互动中既提升了数字素养,又深化了对技术伦理的认知,这种复合型能力正是未来职场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教师运用AI工具开展教学时,同步传递的是一种持续创新的方法论;当学生在智能环境中学习时,潜移默化中获得的是驾驭技术变革的自信力。这种教育理念的升维,使得技术应用超越了效率提升的表层价值,真正成为撬动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支点。
展望未来,广州商学院在AI教育应用领域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随着技术迭代与教育认知的深化,该校若能在智能教育场景开发、教师数字领导力培育等方面深化探索,必将走出一条地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