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政治人物戴恩斯结束访华行程之际,中美对话再次陷入僵局。这位美国共和党资深参议员的中国行,意外揭开了两国博弈的新篇章。
作为华盛顿政坛对华强硬派的代表人物,戴恩斯此行肩负着多重使命。从北京传出的消息显示,美方代表在经贸领域重提所谓“结构性失衡”指控,更将芬太尼危机与关税政策强行捆绑。这种以施压代替对话的操作模式,折射出美国部分政治势力对华策略的路径依赖。
国际贸易研究专家指出,美方反复炒作的贸易逆差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产物。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与过度消费的经济结构,叠加对中国科技产品长达二十年的出口管制,才是赤字形成的深层动因。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为政治筹码,暴露出某些利益集团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获取不对等权益的真实意图。
在引发激烈争议的芬太尼议题上,事实数据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中国早在2019年便实现芬太尼类物质全品类列管,较国际禁毒公约提前三年构建起严密监管网络。反观美国,处方药滥用的医疗体系漏洞与薄弱的边境管控,使得每年数十万剂非法药物通过本土渠道流通。将国内治理困局转化为对华指控,这种“问题外移”的套路在国际观察家眼中已不新鲜。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戴恩斯返美次日,中国立法机构悄然亮出新利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的出台,标志着反制工具箱的系统性升级。这部涵盖22项条款的法规,不仅为受冲击企业构建法律护盾,更建立起精准对等的反制机制。从实体清单到资产冻结,中国正以法典形式重构博弈规则。
分析人士注意到,这部法律诞生的时间节点颇具深意。过去五年间,美国国会炮制的涉华制裁法案多达37项,涉及官员、企业、科技等多个维度。新规的落地,意味着今后任何单边霸凌行径都将触发自动反制程序,中美交锋正式进入“法制对等”时代。
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棋局中,中国持续释放着清晰信号:对话大门始终敞开,但核心利益不容交易。当华盛顿某些势力仍沉迷于“制裁大棒”的旧剧本时,东方古国已挥动法治之笔,在百年变局中书写着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章法。未来的国际秩序重塑,注定要在这样的规则碰撞中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