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出街暗访,扮乞丐去要饭,回去连斩5位一品大臣

扁舟羌管弄晴 2025-02-21 11:14:42

【前言】

拥有权力的人,难道就能够想干啥就干啥吗?要是一个乞丐当上了皇帝,那又会是何种情形呢?

1386 年,明太祖朱元璋乔装出宫去了解民间的情况,没成想竟察觉心腹大臣存在贪赃枉法之事。回到京城后,他亲自下令处死了 5 名一品大臣。这究竟是咋回事呢?这场惊世骇俗的风波,将权力和道德之间的激烈较量展露无遗。

【朱元璋心存疑虑,国泰民安太假乎?】

洪武十九年,明朝开国已然二十个年头,朱元璋称帝也满二十载,朝廷政事日渐趋于安稳。天天批阅奏章的朱元璋察觉到,近些年来虽说没出现大的战乱,可也几乎没什么非得他亲自处理的重大事务,文官武将上报的尽是些琐碎细微的事情。

朱元璋心里琢磨着:“咱大明的国力是越来越强了,可咋就能顺风顺水到这种地步呢?难道这天下真就安稳太平,每个人都过得舒坦自在?这好像也太好了,太完美了,反倒让人觉得不太真实。”

身为一个穷苦出身的乞丐,朱元璋对民间的艰难困苦那是相当清楚。一想到自己年少时和亲人分开,到处流浪,忍饥挨饿的那段艰辛日子,朱元璋心里不禁觉得,当下文武百官所呈奏的繁荣昌盛、天下太平的景象,多少有点不真实、太做作的意味。

这些个朝臣咋就从不跟咱说民间有灾荒疫病呢?老百姓歉收、贫困的情况到底在哪儿呢?难道自个儿登基以后,承蒙上天庇佑,还真就给整出个这世上独一份儿的太平盛世啦?

朱元璋心里对此暗暗犯嘀咕。他怕好多奸邪谄媚的人把民间的实际状况给遮掩住了,就光挑些顺耳的漂亮话来讨自己欢心。

【朱元璋化名出宫察民情,亲历乞丐的艰辛】

明太祖为了能切身知晓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决定又一次隐去自己的姓名,深入到基层当中去考察民情。

这年开年的时候,明太祖吩咐内侍,让他们去准备一套乞丐穿的衣服。内侍们都特别吃惊,不过鉴于明太祖的执意要求,他们也只好按吩咐去办了。

等把衣物都准备齐全了,明太祖就展开了这次深入到民间的秘密探访行动。

为了不打扰百姓,明太祖仅领着几个心腹侍卫,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李老乞”,穿着像乞丐那样破破烂烂的衣服,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察访之行。

这一回的乞讨之行,使明太祖又回想起往昔那些艰难困窘的时光。破衣烂衫,吃不饱饭,就为了那一点儿施舍,明太祖得在雨里淋着,风里挨着,连路人的轻视和羞辱都得忍受着。

明太祖不禁心生感慨,自己已然贵为天子,睡于龙榻之上,享用着珍馐美馔,然而百姓所遭受的困苦却丝毫没有减轻。倘若自己不亲身去考察体会,恐怕这辈子都难以改变百姓的艰难境况。

这段时间,明太祖目睹了乞丐们那种想活下去没希望,想求死也做不到的绝望惨状。小孩子在街头被冻死,老年人倒在田地里……民间的困苦艰难远超想象,情况糟糕到了极点,这巨大的反差让明太祖连连叹气。

【淮安地区贪官横行,刘世仁包庇纵容】

在察访的过程中,明太祖一步步深入到各个地方,他察觉到那些贪官污吏极大地妨碍了百姓迈向富裕的脚步。特别是在刘世仁掌管的淮安地区,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刘世仁可是明太祖极为器重的大臣,官居户部尚书,这可是一品大员,把控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呢。明太祖一直对他颇为信赖,哪承想,他居然是个大大的奸臣。

刘世仁把各级官吏派到淮安去,让他们对百姓不断加重赋税,拼命敛财。而这些官吏呢,为了讨刘世仁的欢喜,那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对百姓进行搜刮。

明太祖私下里去打听,了解到淮安那地方的老百姓日子过得特别艰难,那些交不上粮税的百姓,还会被当官的狠狠揍一顿。

老百姓没辙了,只好去找地主借那种利息特别高的钱来交税,这下可好,好多人都变成了没有期限的工人,还有的人没办法,只得把自己的孩子卖了,把女儿也卖了,就为了能还上那笔债。

明太祖那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头啊。他好几次让人去质问刘世仁,可这刘世仁老是胡搅蛮缠,把事实都给扭曲了。

明太祖打定主意,要亲自去查究刘世仁所犯的罪责。

【明太祖亲自查案,刘世仁包庇贪官】

为了找出刘世仁的犯罪证据,明太祖让自己身边的亲信返回京城,邀请几位清正廉明的官员过来帮忙审查。

刘世仁听说京城派来了检查员,心里那是七上八下的。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走上前去,跟人家讲最近这几年淮安地区的财政收入是逐步提高的,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挺安稳、挺舒心。

检查员把账册拿出来,仔仔细细地进行核对,结果察觉到在过去的两年里,淮安的赋税竟然一下子增长了超过一倍。

刘世仁心里发慌,可还是强装镇定地表示,这是由于淮安农业获得丰收才这样的。百姓富裕起来了,那自然就得缴纳更多的税款。

检查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明白刘世仁这是在故意装傻充愣呢。

这时候,另一个检查员周世良插进话来:“刘尚书想得太多啦,今年淮安的赋税确实不少,不过呢,说不定是衙门里负责抄收的官员私自增加摊派造成的。咱们可不能过分责备刘尚书。”

刘世仁一听,那是高兴得不行,连忙应和说:“就是这么个理儿!”

原来呀,周世良收了刘世仁的好处,这俩人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

【朱元璋秘访得实情,官员贪赃枉法作乱】

明太祖实在忍不了了,他现身让身边人拿出自己的皇帝宝册,声称要亲自审讯刘世仁。

刘世仁一瞅见皇帝亲自来了,吓得赶忙跪地叩头,嘴里念叨着自己对底下的官吏那可是管教得挺严格的,可这临阵脱逃还私自增加税收的事儿,他着实是一点儿都不晓得。

明太祖火冒三丈,声称自己这段时间用化名去察访,早就把刘世仁等人贪赃枉法的事儿摸得一清二楚了。

刘世仁面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讨饶。周世良则是被吓得丢了魂儿似的。

明太祖持续审讯了好些天,把淮安官场的腐败情形给查了个清楚。刘世仁不光庇护那些贪官,自己更是从中谋取私利,他跟周世良相互勾结,一起欺骗皇上,蒙蔽圣上。

明太祖当下判定,刘世仁那可是犯下了死罪,死一万次都不够呢!

【明太祖亲自斩杀奸臣以正君道】

事情发生之后,明太祖下令让锦衣卫把刘世仁等人押回京城接受审问。

这会儿,明太祖心里头老长时间都平静不下来。刘世仁可是自己多年来特别信任的大臣啊,没想到他贪赃枉法的事儿做得这么过分,自己这么些年对他的那份信任算是白搭了。

可得更加警惕啊,像刘世仁这种奸诈的小人,怕是数量不少呢。要是自己一直贪图安逸,不去亲自出手整治这些奸臣,那国家迟早得让他们给搅和得一团糟。

深思熟虑之后,明太祖下定了决心,要亲自去执行处决之事。

一个月之后,明太祖亲自去到刑部,把刘世仁以及周世良等五个奸臣在市场上给斩了。

瞧着那五人的鲜血将整个刑场都给浸染得通红,明太祖的心里是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他忍不住在心里琢磨:“我把刘世仁他们当作亲信,可他们却挖空心思地欺骗我、蒙蔽我,像我这样的当君主的,是不是该再次深刻反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在用人方面的过错呢?”

“然而啊,当君主的道路艰难险阻,臣子中又有奸佞之人,我得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保持警醒,这样才能让一方之地实现太平!”

【后记:权力双刃剑,朱元璋深刻领悟】

这次亲政把奸臣给斩了,给明朝的文武官员们提了个醒,让他们不敢再搞贪污腐败那一套了。

然而另一方面,明太祖为了让臣子们踏踏实实地办事,大力强化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势力。可这一做法,在日后却酿成了灾祸的隐患。

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让国家受益、民众得利,用不好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扰乱社会。

这也变成了后续好几代君主都得加以警惕的问题。

明太祖的一生那可是充满了波折,他从乞丐一路走到皇帝的宝座,这样的人生历程使他无比清楚地明白,权力可不是能改变人本质的东西。

当上皇帝之后,他依旧怀揣着为百姓着想的纯粹之心,不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权力的引诱。

【结语】

这次的事件让他对权力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同时也成为了他这个乞丐皇帝人格转变的关键节点。

咱都能清楚地察觉到,朱元璋这位君主有着很强的自我批判能力。就像他在这件事过后,不停地自我反思:“我把那些奸臣当成自己的心腹,可他们却敢欺骗君主,犯上作乱”;“当君主真是不容易啊,我得时刻保持警觉”。

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最具自我批判意识的人。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他走向权力巅峰的历程,着实值得每一个手握权力之人好好琢磨一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