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吴晗夫妇去世,养女回忆:他们一生不同纱帐,死也未能共穴

扁舟羌管弄晴 2024-12-16 10:02:48

吴晗在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读书人家。他小时候和少年时期,最喜欢的就是历史。12岁的时候,他去了金华上学,在那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而且,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对他影响特别大,让他特别盼望国家的未来能变得更好。

1925 年,吴晗中学毕了业,可家里经济困难,没办法,他只好先不去继续上学了,去了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虽说在教书,可他的心没完全放在这儿,他清楚得很,自己的人生天地应该更大。

1927 年,吴晗挺幸运地得到了去杭州之江大学的机会。可没想到,一年后这学校不知啥原因突然停办了。这让吴晗有点蒙,不过他没灰心,心里那学术梦想的小火苗还燃着呢!1928 年,他考上了南京的中国公学,接着搞他的历史研究去了。

1930 年那可是吴晗人生路上的关键时候。这一年,他使劲儿学历史学,还特别幸运地认识了当时学术界的大牛胡适。胡适特别欣赏吴晗的学术本事,后来就成了吴晗人生和事业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吴晗在研究《佛国记》的时候碰到难题了,想都没想就去找胡适帮忙,从这儿就能看出来他有多信任胡适,也能看出胡适在他学术生涯里起到的指导作用可不一般。

他在信里说:“我知道您工作特别忙,可我还是盼着您能帮个忙,在这个问题上,您是唯一能给我答案的人。”经过和胡适的交流以及胡适的指导,吴晗的研究眼界跟学术深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给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34 年深秋,吴晗这个一心扑在学术上的清华学霸,本来对谈恋爱没兴趣。可命运就是这么巧,在一个偶然的时候,通过共同朋友蒋恩钿和陈益,他结识了袁震。袁震是个很有才华的历史学者,在清华历史系那也是相当厉害,比吴晗高两届,还比他大两岁。袁震的文笔好,历史知识也丰富,可就是身体不太好。

袁震在大学最后一年因病没法完成学业,学校特批她留校,由蒋恩钿来照料她。就在这时候,吴晗开始常常来看望袁震,他俩都特别喜欢历史研究,在这方面找到了共同话题。袁震对宋史很在行,吴晗则是专攻明史。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晗和袁震的关系越来越近。白天,吴晗会去找些零活儿干,挣点儿生活费,还管着袁震的医药费。他让袁震的堂妹袁熙之帮忙抄《李朝实录》,用这个来抵袁震的医药费。吴晗对袁震那叫一个细心照料,关怀得那是无微不至,这让袁震心里特别暖和。不管是给袁震递个水杯,还是在病床旁边轻声聊天,每一个瞬间都能看出吴晗对袁震的感情有多深。

虽说吴晗在学术界那是相当有名,找个家里条件好的对象没啥问题,可他心里就只有袁震。在病床边上,他实实在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意。袁震呢,心里头那是特别感动,也特别看重吴晗对自己的好,不过她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清楚自己可能好不了了,所以就在那纠结着该不该接受这份情意。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云南大学邀请吴晗去昆明讲课,可身体不太好的袁震没办法,只能留在乱糟糟的北平,跟她的姐妹一块儿过日子。吴晗在千里之外,心里特别担心,每个月都按时寄钱,还写信表达关心、给她鼓劲。就这样,他俩的感情在困难的情况下变得更牢固、更深厚了。

1939 年夏天,在持续的治疗以及吴晗满满的爱意鼓励下,袁震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了。她能勉强站起来走路啦!随后,她带着袁溥之和袁熙之,从天津坐船经越南海防去昆明。吴晗从昆明跑到海防去接她,当第一次看到袁震能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他激动得话都快说不出来了。

回到昆明后,袁震和三姐妹住在了吴晗家里。这时候,吴晗的母亲和弟妹也都搬到昆明跟他一块儿住了。吴晗母亲看到袁震脸色煞白,走路都不稳当,还老是得躺着休息,心里就犯愁,不赞成这门亲事。她好言好语地劝袁震,也劝吴晗再琢磨琢磨自己的选择。可吴晗坚决不同意母亲的看法,他的想法一点儿都没动摇。

虽说好多事儿上吴晗都挺孝顺他母亲的,可在婚姻这事儿上,他坚决按自己的想法来。他对袁震那是细心照顾,天天帮着她做康复训练。那会儿在昆明老有空袭,为了袁震的安全,吴晗就决定搬到城郊的黑龙潭落索坡去,省得袁震在空袭的时候老得来回折腾。

袁震慢慢好起来了,可以自己走路,日常生活也能自己打理了,脸色也变得红扑扑的。1940 年的一个秋天傍晚,吴晗和袁震在小镇上一家挺普通的旅馆里,办了一场虽说简单但特别有意义的婚礼。虽说地方不咋好,可这俩主角的笑那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对他们来讲,在那动荡的年月里能碰见对方,这就是最大的福分了。

结婚后,吴晗虽说在西南联大当教授,可回到家就没了那学术上的威严劲儿,成了个平常的丈夫。家里那些挑水、买菜、洗衣服、做饭的平常事儿,他都自己干。等袁震睡踏实了,吴晗才会在那不太亮的灯光下,开始搞他的学术写作,想办法把家庭和工作的责任都担起来。

为了能让袁震有足够的营养,吴晗省吃俭用,常常买牛骨熬汤给袁震喝,自己却一点儿都不碰。他的衣服因为反复修补,看上去很破旧,可就算这样,也丝毫没影响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妻子的关心。

朋友们来拜访的时候,总能看到吴晗的衣服上有很明显的修补印记,都忍不住感叹这位学者就算条件艰苦,也还是那么乐观,那么能坚持。吴晗每天最期待的事儿,就是和袁震在乡下的小路上溜达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好像就能把白天的疲惫和烦心事儿都给抹掉了,让他俩能享受到那种平静又自在的生活趣味。

时间一长,袁震的身体好多了,不光能自己打理日常生活,还慢慢加入到吴晗的学术研究里。袁震老是和吴晗探讨学术方面的事儿,帮着修改、完善他的文章,变成了吴晗不能少的学术伙伴。

吴晗满含深情地说,自己的每一篇论文和作品,那可都离不开袁震的付出啊。袁震的支持与智慧,让他在学术这条道上能走得更宽更广。而且,吴晗还通过袁震认识了不少革命同志,董必武就是其中之一。袁震那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刻的看法,对吴晗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有一回庆功宴上,吴晗喝多了,结果耽误了行程。袁震就给聂荣臻写信,说在重要活动里最好少喝点酒。聂荣臻觉得袁震说得对,还夸吴晗有这么个好媳妇,真是他的福气。这事儿不光让袁震在同志们中间更有面子了,也给他们夫妻俩的合作添了个挺不错的例子。

20世纪50年代刚开始那会,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特别严重,这可是城市继续发展的大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事儿,当局整了个挺有争议的政策,打算把一些挡着交通的历史老建筑给拆了,这里头有好几座都有着好几百年历史的城门呢。

这事儿一公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林徽因和她丈夫梁思成,他俩一直努力保护和研究中国的古建筑,觉得这些古迹是咱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她和梁思成跑遍了好多地方,对大量古建筑做了实地查看和系统研究,攒下了不少资料,给中国古建筑保护立下了大功。

在他们眼里,每一座古建筑可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那更是深深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证明呢。所以呀,当面对要拆除古建筑的政策时,林徽因和她丈夫坚决不同意,觉得这么干会导致文化出现断层,会给国家的文化遗产带来没法挽回的损害。他们主张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还要合理地去利用,而不能就知道一味地拆除。

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跟别人的立场完全不一样。他觉得得推陈出新,一定得把那些代表“旧社会”的思想和物质形态扔掉。吴晗觉得,那些古建筑就代表着过时的封建残余,得给现代化城市腾地方。他推行这个政策,就是想把北京的城市面貌彻底变个样,好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样子。

虽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吴晗的主张,可林徽因夫妇坚决反对,再加上学术界也支持他们,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反对力量。双方存在这种根本上的冲突和分歧,反映出在传统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碰撞。

林徽因和她丈夫的抗争,那可不只是救护古建筑,这更是在探讨咋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遗产呢!他们觉得,就算现代化发展得挺快,那也得找出个办法来,既把传统给保住、尊重了,还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可吴晗搞的改革呢,虽说图个眼前痛快,但说不定会留下长久的遗憾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阵子,袁震把让人眼馋的大学教职和官方职位都给放弃了,一门心思帮着她老公吴晗。吴晗可是个饱受时间折磨、被病痛困扰的学者,袁震就帮着他整理并出版学术著作。吴晗和袁震的事儿,那可是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故事,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佳话。

袁震没法生孩子,所以这两口子就领养了孩子,有了女儿吴小彦和儿子吴彰,算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本来日子过得挺平静,可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来了,把他们的生活全给搅乱了。1969年的时候,这对一起经历了好多事儿的夫妻,在政治风浪里先后去世了,中间就隔了半年。他们这一走,养女吴小彦没了依靠,往后的日子里,她到处跑,想给爹妈把冤屈给洗清了。

吴晗在自己事业正往上走的时候,决定和瘫痪的袁震相伴一生。他俩的爱情可不一般,充满了牺牲和承诺。就算有被传染的可能,也清楚没办法生孩子,这两口子还是坚定地要一起过日子,一块儿应对生活里的难题和挑战。这样坚定的心思和深厚的感情,在这世上可不多见。读吴晗的《谈骨气》,不光能明白他的学术想法,还能更深地体会到他在人生选择上的态度,这体现了一个人对爱和责任的最高追求。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