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驰援淮海战役,陈士榘却按兵不动,最终由怎么取胜的呢?

大嘴说史 2023-10-13 11:21:53

在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双堆集战役又是在淮海战役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战,当时的淮海战役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解放军的两大野战军——中野和华野协同作战,经历了23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双堆集将国民党的精锐嫡系部队黄维兵团成果歼灭。这场战役延续了此前碾庄圩之战,又为陈官庄之战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了淮海战役的走向,虽然两军协同作战取得胜利,但是这种战争最初是中野进行抵抗的,后来华野才驰援,在这其中,唯独陈士榘没有听从刘伯承的指挥,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

一、中野拦截黄维兵团,但武器落后难以取胜

1948年11月6日到8日,为了支援徐州,拥有全副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分两路从河南向安徽方向前进,为了组织黄维兵团前进,毛泽东立刻下令,让刘邓两人指挥中原野战军前去拦截。

黄维兵团下辖四个军,11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是蒋介石手下最精锐的兵团,其中18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械装备,第14军,第10军,第85军也都是国军主力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中野虽然动用了全部部队,但是兵力并不多,其中一纵只有1.7万人,二纵为1.5万人,三纵为1.6万人,四纵为1.7万人,六纵为2.1万人,九纵为两万人,加上一些零零散散的地方部队,一共也才12万人。

在武器装备上,中野的装备也很差,在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的时候,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剿,刘伯承下令丢弃了全部重武器,各部队一直到双堆集战役也没有缓过来。双堆集战役之前,拿野炮来说,只有陈赓的四纵有两门,山炮方面,六个纵队起起来也才43门,炮弹加起来才200发,日式的九二式步兵炮,中野一共才4门,炮弹才10几发,迫击炮多一点,一共有207门,但都是小口径的迫击炮,而且每门迫击炮才两三发炮弹。中野的马步枪,还有轻重机枪不算少,但是子弹太少,不足一个基数。

即便当时的中野没有像样的装备,却硬生生的凭借军人们的腿赶上了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我们不仅装备落后,一路上还尽是河流和沼泽等黄泛区。双方在安徽蒙城展开了会战。

要知道,当时的黄维兵团可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他们以坦克群攻击,还用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进行开路,在会战中建立起了绝对的优势,11月19号,为了挽救战局,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的名义向毛泽东连发两电,建议集中中野、华野优势兵力合击黄维。随后,毛泽东采纳此建议,随即致电华野火速抽出力量南下同中野会合,我军两股力量成功会合后,最终于11月25日围敌于双堆集。

二、地下党员主动请战——我军缴获大量武器

国民党军第12兵团毕竟是国军精锐部队,尤其是18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修筑了成百上千个碉堡,敌人的火力也十分强悍,国民党军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野炮的威力很大,有时候敌人的坦克,飞机也会进行支援。第12兵团工事前并没有太多的隐蔽物,我军在进攻的时候经常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压力很大,于是各部队开始进行工程浩大的近迫土工作业,各纵队冒着敌人炮火,日夜不停地进行土工作业,推进到黄维兵团阵地的距离,减少伤亡。

双堆集地区的地形比较开阔,多沟渠,村庄多为互不连接的独立房屋,黄维利用地形特点组成了环形防御工事,他督促部队大量构筑地堡群、掩蔽部、交通壕和鹿砦,互相贯通联系。由2、3道鹿砦和3道地堡群构成外围阵地。以村庄房屋为支撑点,用装满泥土的汽车与被打坏的坦克作工事,构成纵深核心阵地。

黄维兵团最开始被围的时候,蒋介石和黄维都没有把中野放在眼里,黄维对中野的装备颇为不屑,组织了四个师的兵力强行突围。当时打头阵的是廖运周的110师,让黄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黄维五期师弟,110师师长廖运周是地下党员。

当廖运周主动请战的时候,黄维还表扬了他,并分给他很多的重武器,让他率领110师当先锋。结果突围开始后,110师很快被中野六纵接应出去,把黄维给的很多武器装备都送给了中原野战军,黄维气得差点晕过去。

为了弥补炮兵火力不足的缺陷,中野官兵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由汽油桶改造而来的“没良心炮”,也被称之为“飞雷”,“土飞机”,在近战中对敌产生了巨大杀伤力。我军巧妙采取沟壕战术,各纵队日夜挖掘战壕,将攻击阵地一直推进到距敌几十米处,并在堑壕内构建完整的进攻阵地。炮火打击后,突击部队跃出战壕直扑敌阵,与敌短兵相接,使敌火力优势难以发挥。到了1948年12月2日,我们的中野官兵将黄维兵团成功围困在双堆集,此时的包围圈,不过是长度五公里的狭窄地带。

三、华野驰援,底气提升

这时候,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着三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的重炮赶来增援中野,华野的武器装备很强大,每个纵队最少也有两万人,一个师的火力要比中野一个纵队还要强,尤其是华野特种兵纵队带过来的上百门大炮,更是让中野官兵羡慕不已,十分眼馋。华野增援部队到来后,中野的底气立刻壮了很多。

12月5日,总前委首长发布《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严令各部不惜以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总攻打响,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双堆集发起冲击,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直面国民党军的坦克重炮,双方展开了殊死拼搏。刘伯承命令以中野第4、9、11纵队,华野特种兵纵队的炮兵主力及豫皖苏独立旅组成东集团,指挥官是4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任务是首先歼灭双堆集以东之沈庄、李围子、张围子、杨围子、杨庄地区敌第14军残部和第10军之第75、114师。

以中野第1、3纵队和华野第13纵队及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3纵司令员陈锡联为总指挥,担负歼灭马围子、小马庄、三官庙、玉皇庙、许庄地区敌之第10军18师、第85军各一部的任务。

以中野第6纵队、华野第7纵队、陕南军区第12旅组成南集团,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统一指挥,歼灭双堆集以南之敌。12月6日下午4时30分,中原野战军东、西、南集团在华野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的配合下,向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炮火吞没了双堆集地区,各路攻击部队纷纷跃出攻击出发阵地,奋勇扑向敌人。

三、驰援部队按兵不动

但是战斗开始后不久,却发生了一件让刘伯承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那就是其他纵队在浴血奋战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三个纵队却按兵不动,只派出特种兵部队的炮火配合中野部队进攻。

原本过来驰援的部队却按兵不动,这让刘伯承知道后十分气愤,直接致电第三野战军代司令粟裕,问道:“陈士榘在干嘛,想看中野拼光吗?”粟裕也很疑惑,立刻询问陈士榘,陈士榘向粟裕,刘邓解释道,他觉得华野的这三个纵队是刚投入战场的生力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不应该被像撒芝麻一样分散使用,而是应该集中使用,而且现在中野各部队也人困马乏了,分散使用华野主力,可能起不到太大的效果,要求中野让出一个主攻方向,他率领华野三个纵队,一口气把黄维兵团打下来。

陈士榘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邓小平问了一圈下来,没有一个方向的主官愿意把指挥位置让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中野太穷了,挺进大别山后,中野一直都没有缓过来,这回打黄维兵团这么个重装集团,肯定有不少缴获,中野各部都苦战了这么长时间,肯定不想把最后的果子让给其他部队。

当时还有些中野干部说道:“我们把水淘干了,又叫别人来捉鱼。”陈士榘听了后,也有了“脾气”,说:“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攻击)了,我带部队去打阻击。”最后还是经过劝说,负责南集团的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把指挥位置让了出来,由陈士榘顶上。

四、攻打大王庄,奠定胜利基础

1948年12月13日,确定以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加强南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向双堆集及其周围地区攻击。

在黄维兵团的南大门大王庄,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兵团副司令胡琏将其老部队18军的王牌33团派到大王庄。该团被誉为“老虎团”,虽仅3000余人,但个个素质精良,战斗骨干均为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老兵。开局时,华野7纵第57团以仅仅85分钟就拿下大王庄,但立马遭到了激烈的反扑。12月10日拂晓,第12兵团几乎所有的榴弹炮、野炮和山炮齐向大王庄轰击。火力打击后,坦克引导步兵分三路向大王庄猛冲,我军依托地堡迎击,在地堡倒塌后,机枪手将机枪拖至坑道扫射,以猛烈火力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大王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双方战斗极其激烈,仅庄前的一个坟场就反复争夺多达12次。

关键时刻,中野6纵46团前来支援。国民党军拼尽全力,先后发动反击达15次之多,但在我顽强的守军面前,国民当军队不仅未能拿下大王庄。还让黄维的兵团元气大伤,因为这意味着,通往国军司令部的大门失守了,国民党再想在双堆集战役上取胜就更难了。

1948年12月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我军歼灭,包括黄维在内的一系列将领被俘。战后,粟裕告诉陈士榘,战争中所缴获的国军武器全部归还给中野军,之后华野参战各部队又将俘虏的战俘全部留给中原野战军,这不仅帮助中野壮大力量,恢复元气,后来还让一系列干部还帮助中野筹集特种兵纵队。

总结

这场鏖战历时23昼夜,双方近40万大军在这一狭长地区角逐,能够取胜也离不开后勤物资补。当时正值冬季,我军深得民心,在当地人民的支援下衣食充足。而国民党军除了苦等空投补给,别无他路。饥饿极大动摇了国民党军心,甚至有国民党军仅仅为了吃个馍就从战壕里投降。在最后的突围中被俘的18军军长杨伯涛回忆,在将他押往后方的路上,他看到了一辆辆满载猪肉去犒劳解放军的大车,而他前不久经过这里时却门户紧闭、死寂无人。

此外,还有部分宿怀人民直接参加了战斗,他们帮助解放军开展机动歼敌,成功打击和歼灭不少敌有生力量。在双堆集战役期间,国民党方面原本想派出支援前往,但是当时的宿怀人民自发集结了3000多人的民工队,帮助解放军成功切断了津浦铁路,使得黄维兵团彻底失去了胜利的希望,宿怀人们的努力和解放军的奋战确保了战役的最终胜利,并最终改写了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乃至整个大局中的命运。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