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6日,杨虎城之孙杨翰怀揣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历经波折、百费周章地来到美国夏威夷,在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引荐下,终于在夏威夷的教堂前与年逾百岁的张学良相见。近期颐的张学良坐在轮椅上,他的亲人陪护左右,杨虎城按捺住雀跃渴求的心,在张闾蘅的介绍后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前搭话,始料未及的是,张学良听说是这位故人之后拜谒,平静异常,淡淡回应,“你好,你好。”
杨翰神情莫名,不明白张学良是何用意,看着张学良平静如初的神态,简单寒暄过后就匆匆告别。一番折腾过后,杨翰探求祖父辈那段历史的意愿徒然落空,心中好不失落。杨翰回去后辗转反侧,细细思索自己相见时的的行为是否不妥,心中对那段前尘往事的探求兴致不减。所幸,会面的机会再次降临。
第二年,张学良百年寿诞,杨翰再次前往夏威夷祝贺。杨翰在张学良居住的希尔顿大酒店附近的海滩与张闾蘅推着轮椅陪同下散步的张学良二度相见。第二次相见,按理说少了第一次见面的拘束,两人相处能够更加自如,话题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深入。杨翰鼓起勇气与张学良一路攀谈,然而,杨翰依旧无法如愿。原来,一路散步的交谈之中,张学良始终以礼相待,面对杨翰时而提起的往事总不置可否,保持缄默。这让杨翰大为不解,眼见张学良不愿提及往事,杨翰也不好强求,只得礼貌告辞。
回到夏威夷的住所后,杨翰彻夜未眠,回忆起西安事变时期,张学良与自己的祖父杨虎城发动“兵谏”,共同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祖上纠缠如此之深,张学良对自己的态度一定另有隐情。次日,庆祝张学良百岁寿诞的寿宴上,面对络绎不绝的来宾,张学良一改同杨翰相处的沉默不语,应对自如,礼节得当,全无百岁老人日薄西山的模样。杨翰这才明白不愿与他交谈并非张学良身体原因,而是张学良不愿谈及这桩往事。
但是杨翰依旧不解,当年西安事变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而张学良又是为何对这些往事三缄其口呢?
于是,杨翰踏上了寻求真相的道路,力图还原历史。正值此时许多历史档案解除禁锢,这让杨翰得以窥见历史的原貌。其中,宋子文的一封书信对世公开,给予了杨翰不少启发。信中提到,西安事变时期,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人并非始终一心,甚至存在巨大的分歧与争吵。这让杨翰心中更加明晰,定然是当年二人的纠葛才导致如今张学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冷淡,因此,杨翰多方考察,查阅资料,要从这段岁月掩埋的历史中挖掘出真相来。
杨虎城生于陕西蒲城县,父母是旧社会体制压迫下穷困潦倒的农民。父亲因杀人为清政府绞杀,年仅14岁的杨虎城借来推车,徒步两百里运回父亲尸身安葬。在黑暗社会的压制下,杨虎城早早投身了各种革命运动。建立并壮大了以劫富济贫为旨的中秋会,武昌起义后,率民众与陕西民军征讨清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大裁民兵队伍,杨虎城因打死了横行乡里收债的恶霸秀才李桢,落草上山后又收购一批武器,拉起一股武装力量,成为同州一带名声赫赫的刀客。在一系列打击袁世凯等军阀的运动下,杨虎城最终跟随孙中山进入了革命队伍,在豪气干云的胆气和骁勇善战的能力加持下,杨虎城一路血雨腥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爱国将领。
杨虎城出生草莽的经历造就了他一身的血性,正是贴近人民的艰苦生活,杨虎城更加明白世道不公,他始终心系民众一方。也正是杨虎城不同于蒋介石从黄埔军校带出的嫡系的缘由,他既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又不与蒋介石亲近交好。这也导致了杨虎城与蒋介石彼此间交情不深,蒋介石对杨虎城更是不甚重视。甚至于这样的经历招来了少帅张学良的“偏见”,认为他“看事情不深”,或许这也是杨虎城张学良二人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也不影响后来的杨虎城将军英勇作战讨伐敌人,坐镇陕西,一身孤胆与蒋介石等人进行政治上的周旋,,为陕西民众在战火飘零的乱世之中争得了机会。杨虎城拯救世道的心愿决定了他未来人生的走向,不惜犯上“兵谏”也要推动抗战进程,也是这种与一众国民党军官截然不同的心态也注定杨虎城与其走向相异的两端,
而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身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集权力地位于一身,从小锦衣玉食,接受最先进的西方教育,一路顺风顺水,也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东北军,又一举成为海陆空三军副司令。年纪轻轻就登临极境,令人艳羡。何况张学良极重义气,交好甚广,连周恩来总理在后来的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上也曾评价道:张学良很豪爽,是个英雄人物。而经历相近和利益需求让蒋介石也更加依赖张学良,因此二人也更加亲近,甚至张学良多次在公开场合将蒋介石比作自己的父亲。与杨虎城迥异的对蒋态度就导致日后他们二人的最大分歧产生。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混乱不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举蚕食东三省,张学良的东北军也因此退回关内。此时的民族矛盾已然是十分尖锐,然而身为国民党的首脑蒋介石将视野囿于权力纷争,不仅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更是积极围剿我党,使我党蒙受巨大的损失,我党为此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而长征结束后,日军侵犯的行径愈发嚣张,身为作战主力的国民党军队依旧避免与日军作战,对日军置之不理也罢,更是将矛头放在了劫后余生的我党。彼时的张学良接到了蒋介石的指令,领东北军入陕围攻,同时此时主政陕西的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也被要求协同参与围剿。而中国共产党本就在长征后的休养生息中,在国民党军队猛烈的攻势下,处境危急无以复加。身在东北的日军也开始进一步的侵略扩张计划,一时间,举国上下对国家失去了希望。
张学良和杨虎城眼见国家濒临危急存亡之时,剿共反而不利于抵御外侮,却苦于蒋介石一意孤行,救国之行举步维艰。杨、张二人对蒋介石渐生不满,间隙愈深,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这一情况,亲自从延安致信张学良、杨虎城,表达组建联合军共同抗战的决心,希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学良、杨虎城正苦于毫无对策,此时延安来信正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心意。张学良也在长期劝说蒋介石无果的情况下对其失望,痛心东北军围剿的内耗损失,对蒋介石逼迫剿共的行为再难忍受,因此转而支持杨虎城此时的“兵谏”主张,按照杨虎城的计划,他们要等到蒋介石亲自前来陕西督军之时,便将蒋介石扣押,以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迫使国民党军队调转枪头,攻打日军敌寇,扭转内斗的局面。
1936年12月,到了蒋介石前来督军之际,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火速兵变,瞬间控制住蒋介石及其陪同的亲信。于是史称“西安事变”的“兵谏”活动由此产生。然而此刻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分歧开始显现,杨虎城反对放蒋归南京,以他对蒋介石的了解,无异于纵虎归山,必然会招致许多祸患,甚至影响日后抗日的格局。出于抗日的考量,杨虎城主张杀掉蒋介石以绝后患。而张学良却坚决反对杀害蒋介石,在蒋介石的“人格担保”下,他罔顾杨虎城的劝告,心中仍旧存有侥幸,并且以张学良同蒋介石的交情,他觉不容许蒋介石被杀害的结果出现。于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数次爆发争吵乃至决裂。
眼见杨虎城态度强硬,张学良也不与他争辩,准备私下盘算偷偷营救蒋介石。12月25日,杨虎城接到张学良邀请他前往其住所的电话,等他到达才发现,张学良正准备送走蒋介石。杨虎城一下陷入两难的境地,若是将他们一同拿下,那么国民党内部必然会产生纷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会成为泡影。而放走蒋介石又实在是心有不甘,无论是日后追究还是对今后抗日战局的影响,蒋介石的存在势必会成为一定阻碍。可如今木已成舟,大势已去,一番权衡后为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冲突,只好让蒋介石返回南京。于是,在张学良的主导下,西安事变化为和平解决。
蒋介石一返回南京,果不其然地恢复了原本的面目。12月27日,以“领袖姿态”发布《对张杨的训词》,企图遮盖真相,还妄想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曲成他的“道德感召”。杨虎城对此早有预料,12月29日,杨虎城对外发函阐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并公布了蒋介石所做的政治承诺,揭穿了蒋介石虚伪的面。不仅如此,杨虎城还积极组织西北抗日力量,同时致电南京声讨蒋介石出尔反尔的作为。而张学良却选择了逆来顺受,还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书写了一份承认错误的信函。这使得张学良、杨虎城舆论形象直转之下,蒋介石则给自己标榜起宽宏大量的标签,导致许多不明形势的人将舆论倒戈向蒋介石。然而,无论是杨虎城的绝无屈从,还是张学良的委曲求全,都招来了蒋介石的报复。
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便遭撤职,名义上被派遣国外考察,实则是将其“流放”。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进入抵抗敌寇侵略的高潮,杨虎城爱国心切,多次请求回国御敌,却屡遭拒绝,无奈之下希冀通过香港返回祖国。杨虎城的做法彻底激怒了为人专擅的蒋介石,盛怒之下,派遣特务将杨虎城诱捕囚禁。迫于舆论压力,杨虎城被秘密辗转多处地方羁押,却始终未被杀害。却依然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蒋介石甚至派出心腹大业务戴笠对杨虎城进行监管,一言一行都要被转达到蒋介石处。不仅如此,1949年蒋介石彻底垮台,丧心病狂的他念念不忘对杨虎城的怨恨,以致于除杨虎城之外,其儿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及副官、警卫员等共八人在1949年均被他派遣的军统特务残杀。顺从的张学良的则是被软禁数十年,从大陆掳到台湾,直至1991年前往美国夏威夷后才重获自由。
所幸杨虎城的长子杨振民当时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幸免于难。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之时,结识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亲人相似的遭遇让他们感同身受,很快成为至交好友。解放后,张学思负责海军学院的创建工作,而杨振民远赴西部,参与矿油生产。相隔千里却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两家在杨虎城、张学良之后显得愈发亲近。张学良也对这些有所耳闻,他也还记得这个当初的小男孩。当时,张学良给杨振民开玩笑,说杨振民今天最神气,“我给你当司机,你爸给你当副官,还有两个保镖!”和蔼友善的面容长久地留在杨振民的脑海之中,可惜张学良受限与台湾当局的控制,杨振民再见面的夙愿最终也未能够实现。于是,杨振民之子杨翰才会远渡大洋,便是希望为父亲了却心愿,同时也是希望通过祖父辈的往事再续先前的情缘。
只可惜,张学良在往事的摧残下已经不再愿意提起,因此对杨翰冷淡客气。当年,他一人接下来了众人舆论的声讨,就是不希望杨虎城受到伤害,可是最终自己的选择依旧使得杨虎城一家丧命,他也无论如何不愿意再提起当初他们二人的分歧。或许在这漫长的后半生张学良也总满怀愧疚地回忆起杨虎城一家,郁郁而终……
张学良不愿提及令他伤心的往事,我们却不能够遗忘杨虎城、张学良曾经的贡献。从那天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建立的可能性,中华人民才得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腾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