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人生与佛教禅宗——看李商隐对佛道无常观的领悟与诠释

旺尚聊历史 2023-05-04 00:57:04
引言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元(816年),小的时候举家移居到江浙一带,然而幼小的他却在此遭受了父亲离世的沉重打击。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为父亲的去世感到悲痛,又迫于生计不得不随母亲继续奔波谋生计。

在贫困的家庭生活面前,李商隐用抄书的方式帮住家里,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一点从他的回忆录的《暮秋独游曲江》中可以看出。

此后又迁往洛阳,并在洛阳开始不断地钻研和创造,创作出了一些优秀诗篇,而这些诗篇在洛阳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白居易也多次为李商隐引路。

令狐楚辅佐朝政时候,发现李商隐有很强的能力,于是让他在京城上都担任巡官。在文人与景的熏陶下,受到文人和自然景观的熏陶,使他在文学方面开始有所成就。

同时,李商隐也是一位有着佛教观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也透露了他对于佛教无常观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用文笔的形式凸显出对于世间纷扰和无常的触觉,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无常观的领悟和诠释。

其中,他作品《锦瑟》、《夜泊牛渚怀古》等,均浸润着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

一、无常花开,佛道启迪——论佛教禅宗无常观的深度哲思

佛道无常观认为宇宙中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对于那些形而上的存在也是同样如此。

人们认为一切皆空,万物无常,追求永恒和不变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我的内心,感知万物的变化与流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涅槃解脱。

这种无常的概念也来源于古代易经文化

对于佛道无常观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无常的本来面目,它强调了任何事物在佛教中,一切都应该被看作是悲剧的,无常的,世俗和有限的。

其次,当人们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之后,就可以通过“修行”的方式消除心中的妄想和无明,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作为一个有带着佛教观看待世俗的诗人李商隐,他对于佛道无常观的领悟和诠释是他创作的基石。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他通过诗歌回应了佛教学说中的无常观,如《北青萝》、《华师》等都表达了对人生不可预知性的情感体验。

李商隐的诗中也运用了众多象征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以无常为主题,使作品表现得更丰富和深刻。

关于无常观,佛教中又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相续无常指的是:某种事物在一段长时间的过程里,虽然表面上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其中又似乎有一种稳定不变的东西存在。

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样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实际上,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生、住、异、灭。

这种相续无常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生死,虽然人的生命一直在改变,但却总是以某种稳定的状态存在着,即使是死亡也只是生命变化的一部分。

刹那无常则是具体而微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也是许多佛教上人在睡觉、用餐、行走、思考等日常行为中所倡导的“正念”,即瞬息万变的一瞬间内,生、住、异、灭的变化。

这种正念所倡导的是在现实生活的每个瞬间都保持觉知、思考和反省,认识到变化的无常,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李商隐也是在这样的认知下以自己苦难经历,证悟了诸行无常。

不论是相续无常还是刹那无常,都诠释了佛教的一切行无常、一切行变易的基本法命,表明一切都在无常变化,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佛教禅宗修行而言,无常观是修行的基础和精神支撑,能够让人们摆脱无明、开悟,并获得真正解放,在当代社会,佛道无常观的价值仍然不可估量,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二、心向佛方——李商隐佛道历程中的自我探寻

李商隐自幼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接触,他极力推崇《妙法莲华经》,经常护持,与僧徒经常有所往来,其诗句中也有佛教的影子,例如《归来》中“旧隐无何别”、“不见惠禅师。”等。

但直到三十多岁,他才真正接触到佛教的核心思想“无常观”,并开始转向佛教。三十六七岁的时候,义山赴桂管期间,自述心迹“佞佛将成缚,耽书或类淫”,足以看出其深耽佛道。

李商隐的佛道历程与其诗歌创作密不可分,他从武侯祠道士时期的“变化寂然,虚无界限”,到后来的“一心向佛”,也表现了不同阶段对佛教观念的认知深度和接受程度。

佛教提出的无常观,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看待生命和世界,更能让人们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消除人们对于生命中的一切固有的执念和偏见,让人们从自我中解脱。

义山的佛道历程,既表现了其精神的重生和升华,也丰富了古诗词的艺术内涵。

李商隐的佛教信仰还受到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影响。他初辞科举,为追求理想而辞官,然而,实际上他也无法摆脱物欲的追求。

李商隐本人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矛盾和难以追求永恒的困境,而佛教之道为其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出路,让他屡屡深入禅悟之境。

此外,李商隐远大理想与孤傲个性的矛盾也促使他寻求一种心灵的安宁。李商隐时常隐居深山,由于自己的孤傲与清高,导致他越是孤独,就越是渴求一种稳定的精神支持。

因此,他通过佛教来摆脱生命中无法排遣的困扰,此时的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心灵救赎。

最后,李商隐的家庭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对佛道的认知。李商隐的情感生活相对比较多,但是大多为不幸。

他深爱过三名的女子,但是不曾得到心灵的满足,而佛道信仰则为他在生活的不幸中得到了一定的安慰。

三、心静自在——李商隐佛学修行下对诗歌的启示

据记载,在李商隐从事河东梓潼幕期间,他深深追随“玄大师”。

天台宗也曾将李商隐视为重要的学子,让他在一旁聆听教诲,这让李商隐感到暗自高兴,每次都恭敬地执拂侍立一旁。

李商隐接触的僧徒众多,有如惠祥上人、臻师、融禅师等佛法大师,也汲取了大量学识,特别是其“修心”之说。通过与僧侣的互动与学习,李商隐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佛学思考。

佛教中的“禅修”是以冥想、思惟的形式来寻找内心平静,以及纯净的状态。

李商隐的诗歌中也含有“禅修”之说,他运用具象化的诗歌表现手法,描述人物四顾内观,达到“相续无常,缘起空相”的境界。

他在其作品中强调了静观自在的精神,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内敛的品质,不陷于世俗的杂乱。

他在《题僧壁》中说道: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这是他对人生和事物无常性的诠释,虽然在衣食上已经无忧无虑,却发现自己没有太多事情可做,感觉颇为无聊,但是却又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前途充满着未知和忧愁。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连梦也会断掉。此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无常的真谛,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佛教的无常观,对人生和事物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强调了个人的审慎与防范,通过界定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纯净。

佛教中强调“不生不灭”,李商隐的诗歌中也有诸如“浮躁少安稳,万端归寂寥”等表达出对于“无常”之境的关注与思考。

蕴含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不仅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更使得其作品成为后人思考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不过,李商隐的佛教信仰与禅修,彰显的是一种超脱、淡泊的精神追求。他的禅修并非要达到“圆满”或修成“菩提”,而是为了寻求精神的寄托,不想被时代的浮躁与迷惑所裹挟。

对于李商隐而言,佛教信仰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内心的觉醒和自律。他的佛学修行对于诗歌创作,启示了人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追求自我成长,认清生命的本质。

在《赠惠祥上人》中,李商隐写道:“玉宇琼楼茶一绮,狂吟慷慨似诸葛;十年祇候金堂老,一朝有梦江南貔”。

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惠祥上人的赞美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惠祥上人一样,通过佛教的修行,达到心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四、寻真之旅——李商隐佛教教义对精神世界的体悟

佛教的教义以万般皆苦、一切皆空以及涅槃寂静为基石,这些教义是佛教与其他流派的区别。李商隐以独特的诗人气质,通过直觉去体证佛教的真谛,传达出诗情与佛理的相通之处。

佛教教义中,有“四圣谛说”,即苦、集、灭、道四谛,其中,苦谛是佛教人生观的基石。

佛教认为,众生存在于无常的患累之中,自主不能自主,必然会产生各种种种痛苦,其中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为主要八种苦。

李商隐向佛的历程就是从体验人生痛苦而登堂入室的,几乎是佛教“一切皆苦”的生动注脚。

《无题》一诗中,李商隐写道:“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人生的苦难与无常,让人们感同身受。

他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诗以琴为喻,表达了人生一路苦难与无常,归宿终归于无常,引人深思。

李商隐的佛学观念中最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无常观念。

他用自己的实际体验,“以身作则”地表达人生的苦与艰辛,并且从中领悟到佛教的无常观念,从而摆脱了对于人生的执着和偏见,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和自由。

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中说到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种境遇中的失落唤起了李商隐对佛教的思考,也深入体证了佛教中的苦谛。

五、时过境迁——后世对李商隐佛教无常观的感悟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在当时就吸引了不少人欣赏,同时他也深受后世文人的称誉和推崇,石林先生认为,佛言众生为有情,而这恰恰表现了佛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消耗和对世间无常的深刻认识,蕴含着深邃的禅理和佛教哲学思想,为后世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佛教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陶文鹏先生对王维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钦佩之情。

在他看来,王维诗中的意境和佛理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混为一谈,这些诗歌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和特点,在研究禅意时可以进行参考,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李商隐的诗歌简单归纳为佛教思想的表现,应该明确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因为他的诗歌充满着情感,能够揭示人类的内在情感世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心境的演变。

总之,李商隐的诗句一直影响着后世,发人深思,他的诗歌充满情感,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佛教的思想与其诗歌相得益彰,赋予了文学作品更深刻的意义,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界,都对其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佛教禅宗的无常观是一种深刻的洞见,它让我们认识到,一切存在都是短暂的,包括我们自己。正如唐代诗人苏轼所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们都是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默默地流淌着,看着时光从指尖滑落。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以无常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享受人生的美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李商隐深刻地理解了禅宗的无常观,认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世俗的,人们应该抛弃一切欲望和执着,以达到无为而治、超脱红尘的境界。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承载了众多的变化和变化的时代,李商隐的无常观和禅宗的无常观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时刻都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常会让我们猝不及防,所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成为了我们必须拥有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像李商隐和禅宗一样,深刻领悟无常的真谛,超越对于一切事物的执着和欲望,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变化。

参考文献:

1、《史记》

2、《唐书》

3、《资治通鉴》

0 阅读:10

旺尚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