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有四大兵团,为何抗美援朝战争,偏偏要宋时轮第9兵团入朝?

追梦的年 2024-12-05 22:28:08

1949年1月15日,鉴于三大战役即将结束、战争局势将有巨大改变,中央军委下达《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对全军进行了大整编。

其中将华东野战军改编成了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这四个兵团,司令员分别由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担任。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首批入朝的志愿军来自四野,第二批志愿军则是三野第九兵团。可惜的是,长津湖一役第九兵团损失惨重,冻死冻伤的人数竟超过了因战伤亡。

这个结果,让宋时轮饱受争议,直到现在提及他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那么问题来了,三野四个兵团的司令员都是名将,为何偏偏选中了宋时轮第九兵团入朝呢?

这主要在于,当时的情况确实只有第九兵团最合适,这不是我妄下结论,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七兵团前身是华野山东兵团,早前以弱势兵力跟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内线周旋,保障自身的同时还不断反攻,拥有极强的韧性。

但是在1950年5月,第七兵团番号已经被撤销,所辖部队直属华东军区。考虑到国内的战争基本已经打完,都以为不会再有什么战事,兵团番号撤销后,部队也复原了很多老兵。

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朝鲜半岛燃起战火,威胁到了我国东北安全。这时要重新组建第七兵团万分困难,即便仓促地拉起了编制,战斗力也不容乐观,所以他们没办法紧急入朝。

第八兵团前身是华野陈唐兵团,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单独作战,打出了不错的战绩。尤其是淮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时,陈士榘就紧急率部前去配合,给黄维兵团致命一击。

不过在1950年7月,第八兵团也已经撤编,所辖部队主要承担警备任务,短时间内很难再组织起来,因此他们也难以入朝。

原先三野的四个兵团,在抗美援朝爆发时还保留建制的仅剩两个,但第十兵团是走不开的。

十兵团在福建准前线,一边剿匪守卫沿海,一边在为解放台湾做准备,调动他们,美蒋趁机突袭骚扰怎么办?所以,只能是让第九兵团上。

事实上,在当年那个背景下,第九兵团已属最优选。在四大野战军里,一野的两个兵团和二野的三个兵团都撤销了,三野情况前面已经说过。

四野撤销了12兵团、14兵团,13兵团第一批已经入朝,15兵团则跟10兵团情况类似,留在华南地区剿匪、警戒沿海。还能成建制参战的兵团一级单位,也就华东第9兵团和原华北19兵团。

抗美援朝可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要打一定要打得漂亮,基于战斗力方面考虑,第9兵团还是优于19兵团的。

首批入朝的四野13兵团有38军、39军、40军三个主力军,三野第9兵团同样有20军、27军两支王牌军,最困难的时刻,当然要最能打的先顶住。

其实这些因素,中央很早就已考虑过。朝鲜战争刚刚开打不久,军委就命令13兵团紧急开赴东北,新组建东北边防军,这是为第一波入朝做准备。

正在上海周围驻扎的第9兵团也很快接到调令,通过铁路前往山东境内的津浦路两侧,边整训边待命,这是为第二波入朝做准备。

第九兵团全体指战员在开赴朝鲜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知晓自己要到哪里打仗、将面临什么样的敌人。如果临时换其他部队,那才是两眼一抹黑。

而第九兵团之所以在长津湖伤亡那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半岛形势变化得太快了。自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就一溃千里,导致志愿军入朝、部署都很仓促。

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持续北上,受狼林山脉阻隔后,就分为东、西两线推进。彭老总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次战役时就让38军、39军、40军在西线进攻,东线则交由42军死守。

从10月25日开始,42军就与敌人交上了火,到11月6日西线作战已基本结束,42军伤亡也的确太大了,志愿军司令部就安排他们撤退,转而下令第九兵团迅速赶到战场。

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美军东线指挥、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发现阻击减弱后,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其麾下陆战一师在猛攻柳潭里。

一旦此处被突破,往西20多公里就是志愿军38军、42军背后的旧龙里。旧龙里再往西就是40军背后的武坪里。

若这两处被美军拿下,就可以继续北上江界、断绝志愿军的后勤线,那时我方将面临灭顶之灾。所以,现实中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给宋时轮和第九兵团做准备。

11月7日,宋时轮率部抵达沈阳,短暂休整时,前来慰问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见第九兵团衣着单薄,大为惊讶。就提议部队等个几天,等东北军区后勤部门调来御寒物资再开拔。

宋时轮是想答应,但中央军委、志愿军司令部的催促电报一封接一封,他根本不敢耽搁,只好摇头拒绝了李聚奎的好意。

当天第九兵团大多数部队就开赴盖马高原、朝着长津湖而去。这时宋时轮才知道,原来朝鲜半岛的冬天,比他们想象中更冷...

1 阅读: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