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陕北、有了落脚之处,回顾这一路的艰辛,许多指战员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然而,在短暂的喜悦过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当中。概因贫瘠的陕北根本养不起这么多部队,长征结束并非终点,反而像是另一个起点。
想要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外开拓,可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一开始领导层有四个不同的想法,向来自诩“学生”的林总,此时却跟教员出现分歧。
他的想法是怎样的?最后主席又是如何将他说服的呢?
陕北当年确实太苦了,粮食产量低、贸易不发达、工业近乎无,承载的人口确实有限。
中央红军刚刚抵达时,没有过冬的物资、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向由陕北红军和红25军组成的十五军团借款2500元。
徐海东军团长看到毛主席打的欠条,立即叫来军团供给部部长查国桢询问存余款项,查国桢回答:还有7000大洋,如果要保证军团过冬,还差3000。
徐海东把主席的欠条拿给查国桢看,嘴里说道:我们留2000,其他5000全部送到中央去。此举除了体现徐海东的高风亮节外,背后还蕴含着两层窘境:
一、陕北的经济确实困难,红25军在“小长征”中可是发了财的,陕北红军也扎根了那么久,两部合并作战一段时日,竟只能凑得出7500大洋。这说明经济来源存在着巨大问题。
二、一个军团想过个好冬都需一万大洋,那加上中央红军呢?其他时间段呢?
因此,说为生存也好,为发展也好,打出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方面,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但该往哪打呢?当时四个方向,都有人建议。
领导们经过讨论,最先否决的是向北的计划,因为陕北以北,多为荒漠,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要建立根据地千难万难,路上也会无比凶险。
随后向西的方案也被放弃,除了人口、环境的因素外,还考虑到那边有大量回民聚集区,短时间内难以克服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无法推动群众工作。
因此,最后只剩下两个选择:向东还是向南?
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知道,红军不久展开了东征,但事实上,当年坚持向东的主力只有毛主席,而且支持他也不多。
据李德后来回忆:热心支持毛泽东意见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曾在遵义会议上坚持反对毛的团中央书记凯丰,还有一个是刚从苏联回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张浩。
其他的包括中央负总责张闻天、红一方面军彭老总、红一军团军团长林总在内的多位重量级人物都反对向东。
他们共同的顾虑有两点:一来我军纸面实力差阎锡山部太多,由于长征带来的损失过大,我军当时才一万多人,其中近半是新兵和俘虏兵,这样的情况去跟拥有八万之众的阎锡山拼,风险太大;
二来阎锡山听说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在黄河东岸10多个县构筑明碉暗堡,实行闾甲连坐制度。如此情况下想要渡河非常困难,还有可能渡河之后保不住渡口,届时大军回不来,陕北都会丢掉。
林总还有很坚定的向南想法,瓦窑堡会议召开前,中央曾征求军团领导干部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林总就要求带领部队到比较富裕的陕南,依托秦岭打游击。
他认为这比在陕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更重要,最起码能解决吃饭的问题。为此林总专门列出一个名单,上面是他准备带着南下的干部,甚至表示宁可受处分也要离开陕北。
1935年12月9日,林总见中央迟迟不回复,就写信给毛主席,里面有这样一段:
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不移之决心,一周来虽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我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碍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感。
为什么林总去陕南的想法如此迫切呢?其实也很简单——陕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对手不强。张学良、杨虎城部几十万人在陕南都可以生存,养一支数量不多的红军更不在话下。
长征之后,中央红军干部数量有所超额,与其堆积在一起导致机关臃肿,不如分散开来各自壮大。林总写这封信时,政治局正准备召开瓦窑堡会议,所以毛主席没有立马给出回复。
等瓦窑堡会议结束、毛主席说服其余政治局委员后,才回了一封电报:
在日本进占华北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加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 如提出把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 。这样的提法是不妥当的。
林总看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无奈之下,主席只好让他先离开红一军团,“立即动身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
到了中央驻地,毛主席再次将瓦窑堡会议上的想法告知,林总的观点才扭转过来。而主席的分析,也再次证明了他的眼光超出了同时代太多人!
主席先说了其他几个方向为什么不行,向西,长征就是从那边过来的,一路上沙漠戈壁、人烟稀少,很难生存发展。而且西面与日寇侵华的方向正好相反,师出无名;
向北,尽管此处的敌人力量薄弱,但也是沙漠荒原,我们过去能做什么?不反对靠近外蒙和苏联,但路线不能那样走;
向南,靠近西安重镇,那是敌人屯有重兵的大本营,如果红军打得太好,会把中央军吸引过来。而且张学良、杨虎城是我们的统战对象,不宜将其推远。
所以,唯有向东才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一定要向东呢?主席也一一进行分析:第一,东征是要打到抗日前线,占据民族大义。
在东征山西的过程中,也可视情况北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将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运动新高潮;
第二,可以避免与张学良、杨虎城冲突,利于建立统一战线;
第三,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目前阎锡山部有5个旅在陕北根据地以北,只要红军进攻山西,阎锡山这种地方军阀一定会调兵回去保护老窝。这样,反倒保护了陕北的安全;
第四,山西人口多,物产丰富,利于扩大红军、补充给养;
第五,只要守住渡口,就能确保进退有据,不会出现大家担忧的情况。
不得不说,主席把每一步都考虑得很清楚,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林总听完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随即就去进行东征的准备了。
所以,中国革命最终能够获取胜利,最重要的还是这颗超强大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