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乡音悠悠动我心——高致贤散文随笔集》序一
转发按语:我已收到我的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动我心》的校样,著作等身的作家、毕节市作协副主席吴勇先生为拙著写序。为让朋友们先睹为快,现将序言转发于此。
出版社为拙著设计了3种版本的封面让我选定,花园中选花,难以决定,顺便将3种版本的封面图片发表于后,请朋友们帮助选定一下,我在封面加上1、2、3的序号。写上一个序号也行。谢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刚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文艺的春天来临,毕节地区文化局从各县遴选了一批文学青年到毕节文学讲习班学习。我和致贤就是那次讲习班的同学。我与他都属牛,不过是他比我大一轮。我才初入道,他已经在新闻和文学领域有所成就了。半个来月的时间不可能学到多少东西,却为文学青年们开启了进入文学殿堂之门。这一次学习班上,他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写了关于我的一篇新闻稿:“高新聘不走,醉心搞科研”,后来在全国几家报刊上发表,产生了社会影响,对我也颇有促进,因为那时候正是我呆在林场从事竹荪驯化栽培的关键时刻,文章对坚定我的意志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和致贤也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友谊。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业务关系,我常到川南去,必须头天到大方住一晚,第二天早晨坐班车前往。到大方我就一头扎进致贤家,吃住他都供了,一则省几个旅社费,再则老友相聚,也领略一下古人抵足而眠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感觉。再往后若干年间,我和致贤都各忙各的,直接接触不多,而对方发了些什么作品都一直在关注着。我的长篇历史小说《水西悲歌》出版后,致贤还写了一篇别出蹊径的评论,发到网上、杂志上,着力夸了拙著一回。近几年又一直没有与致贤见面了。好在有了比见面更能亲热的网络机会,随时可以见到老友笔耕不辍的风采。

我们每常赞赏执着某项事业的人,而致贤的执着更令人们钦佩。他日夜厮守着重病在身的老伴,依然固我地每日一篇文章发表在全国若干个网站上,颂扬生活,宣传家乡,针砭时弊,寄语后生。每天当我打开熟知的《贵州籍作家交流群》网站,第一眼就见到了致贤的文章,如春风扑面而来,如雨露滋润心田,竟成了每天必须的一份享受。为文之道,不必企求登上大雅之堂,但能够尽抒胸臆,给世人以快乐与教益,受到当世人们瞩目,就算是实现了文化人的价值。 终于到了这一天,致贤将他的作品稍加清理,洋洋洒洒数百万字,分成若干类别,大都为传世之作,却因囊中羞涩一时难以成书。这样,为平生最尊敬的兄长尽一份微薄资助之心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只可惜自己诸事繁杂,一时间不能向读者介绍书中的精彩,而出版在即,也只如此作序了。
吴勇 二〇一三年三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