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火龙果,是「浪费」「诱骗」还是「增收」?

啊巧吃喝 2025-01-15 08:18:43

2017 年,一位网友乘坐夜间飞机途经越南胡志明市上空时拍下一张照片 —— 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金箔般的光斑,宛如倒挂的星河在夜色中蔓延。照片被发布在社交媒体后,迅速引起网友猜测,神庙、岩浆、城市灯带……答案五花八门。后经证实,这片璀璨的「星河」是种植园内正在进行人工补光的火龙果,目的是利用人造光源模拟日照,诱使本该在秋末冬初「休眠」的植株开花结果。真相再次唤起网友共鸣,调侃「比打工人更惨的是不准睡觉的火龙果」。

3 年后,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火龙果基地 —— 广西南宁隆安县宣布对外开放火龙果夜间灯光秀,游客只需不到 30 元,就能置身于「星河」中观赏「夜仙子」,也就是火龙果花朵,并有机会在观景台拍下难得一见的人生照片。据相关媒体报道,种植基地将火龙果夜间补光时段开发成观光农业项目,一方面,想充分利用市场,打造产地品牌,另一方面,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当下,寻求新的机遇。互联网上对此褒贬不一,人们关心在偌大的种植范围内通宵照明是否会造成能源浪费?或者说耗费的照明成本最终是否会体现到火龙果售价上?更值得讨论的是,我们真的需要一年四季都吃到火龙果吗?了解火龙果的生物学特性和国内栽培现状或许可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

有着皮革般质地果皮,其上长有鳞状突刺的火龙果是一种仙人掌植株的果实。尽管最早记载火龙果可食用的文献来自 1535 年出版的《Gener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dies》,但从 16 世纪在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到正式被冠名「火龙果」并进入北美大众水果圈,中间隔了近 3 个世纪。

火龙果天然具备仙人掌科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它广泛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及萨尔瓦多等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如果不考虑挂果批次,火龙果植株对气候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很高,只要光线充足,温度在 0~40℃ 之间都能保持旺盛生长。一旦对果实产量和质量有所要求,火龙果的生态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首先,温度范围会收缩到 23~35℃,且年平均气温必须高于 18℃;其次,在理想状态下,火龙果每天接受光照的时间需要达到 12 个小时,否则将会进入「休眠」状态(即不开花结果),维持植株生命;除此之外,降水量需要控制得当,虽然火龙果耐旱畏涝,但想要确保全年丰产,最好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 70%~80% 之间。严苛的外部条件限制了火龙果的种植区域,提高了增产难度。

1990 年代初,中国台湾从东南亚引进试种,选育优良品种,1998 年陆续引种到大陆的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后,中国火龙果的种植面积才发展到上万公顷,当时国内市场售卖的火龙果大多来自越南和泰国。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15 年前后,国内部分火龙果种植园开始投入夜间补光技术试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使得火龙果在反季节时段内促花成果,提高产量。一年后,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

夜间补光是一项伴随现代农业应运而生的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增产。自古以来,农业靠天吃饭。将作物挪进大棚,架起照明,利用专用光谱保障其生长、收获,在人口和粮食需求激增的年代可谓革命性的进步。然而随着补光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工业化和无季节性耕种的瓜果蔬菜涌向市场。作家沈恺伟曾耗费 27 个月在上海市中心核心地带的菜市场调研,在采集 52 次市场数据后总结出「僵尸菜场」(Zombie Market)这一概念,生动形容了食物与季节性、地域性逐渐脱钩的现代农业生态样貌。或者更直接一点,在供应端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存在生产者人为改变作物生长节律,忽视市场实际需求量而进行的以追求更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催生、催产现象。

有意思的是,相较大多数果树,火龙果属于短期投入、长期见效的天赋型选手,然而这非但没有为它争得一个相对温和的生长节奏,反而卷入「能者更要多劳」的境地。一般来说,火龙果种植后的第 2 年即可挂果,第 3 年进入盛果期。在热带地区,且田间管理得当,火龙果植株一年可以开花 15 次,集中产果 3~4 次。而对于「国民水果」苹果,除了少数特殊品种,最佳状态是每年结果 2~3 次。为了弥补苹果挂果频次不足,果农不断选育更丰富的品种以确保衔接供应。反观火龙果,目前市售的优良品种仅有红皮白肉、红皮红肉和黄皮白肉 3 大类,近几年国内市场的主流品种已经从红皮白肉过渡到红皮红肉,后者在产量、价格上更胜一筹。当整个市场集中种植同一个品种的火龙果,想要在同品类,乃至更大范畴的水果类目中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得价格优势,对种植端来说,错峰上市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中国位于赤道以北,进入秋分后白昼时长缩短,也就意味着火龙果自然出花及产果频次降低,此时进行夜间补光,即使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下也能实现催花。据一位海南种植农表示,每年 6~11 月是火龙果市售的正季,与此同时,也是大部分喜光喜热水果集中上市的季节,面对琳琅满目的竞争对手,火龙果并不具备显著优势。秋末冬初的水果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9 月底到 10 月初,火龙果种植园架起照明灯,人工延长 4 小时「日照」。

1913 年,人们就认识到光周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调节光源调控作物的花期、产期和周年生产屡见不鲜。如今,市面上较为常见的针对不同植物和作物的补光灯多达十几种。经过反复试验,目前最有利于提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是 LED 灯,它寿命长、耗电量低,可调节光波长度和强度且相对环保。据了解,果园内每盏 LED 灯的辐射范围在 4~4.5 平方米,根据不同地区电价差异、补光灯效率和使用面积差异,投入的年均成本各不相同。火龙果种植前期投入大,多以企业发展规模性果园为主,资本逐利之下,为了提高产量,抢占更大市场,攫取更多利润,投入生产所需的补光灯数量可想而知。恰恰因为补光技术在农业上的普及,耗材成本反而可控,影响火龙果售价走势的主要原因仍是供需关系。

秋分之后,本该「休眠」的花芽受到光照的诱导,再次分化、开花、挂果,这一过程会在接下来连续夜间补光的半年里反复进行 7~8 次,到了岁末年初,其他水果进入售卖尾声,昼夜不休的火龙果迎来属于它的反季高光。进入农历新年,水果的消费场景从满足日常过渡到拜节送礼,果型漂亮、不易磕碰、耐储耐存的火龙果毋庸置疑会被优先选择。

即便是同一果种,不同的区位资源也会左右火龙果产业的发展。2007 年底,贵州开始种植火龙果,凭借温润的沙质土、多样的地形条件和当地政策的大力支持,仅用 6 年就赶超海南和两广地区,在 2013 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且当地的罗甸火龙果还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云南火龙果种植区受高山阻隔,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再加上拥有成熟完善的鲜果物流运输,在市场上占据着供应稳定和果型优质的绝对优势。相比之下,广西火龙果产业起步早,但初期重视程度不够,直到 2013 年香蕉枯萎病来势汹汹,使原本的拳头作物香蕉遭受重创,当地种植农才将目光转向新兴经济作物火龙果。

为了赶超其他产区,2013 年广西农业厅计划实施「广西十万亩火龙果基地建设项目」,旨在将广西打造成全国火龙果最大生产区。这里的「大」不仅指产量大,还有产地品牌声量大。因此,火龙果开始不分昼夜地「加班」,除此之外,植株本身具有观赏性的潜力也被充分挖掘,硕大的花朵夜晚开放、清晨闭合,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在成千上万盏补光灯的映照下显现出别具一格的田园浪漫,而社交媒体的传播进一步放大其观光价值。至此,在夜间补光下开花的火龙果似乎又平添一条「不准睡觉」的正当理由。

毋庸置疑,补光技术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表现之一。科技助力确保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也提高了植物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不可否认,非季节性生产打破了食物与自然的关联,剥夺了人们透过食物感知四季的权利。我们真的需要一年四季都吃到火龙果吗?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当一个东西唾手可得,人们对它的期待便随之降低,通过「吃」获得的快乐浓度也将不再浓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