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敢于让对方难受,才是所有关系变好的开始!

青柠的异想记 2025-04-20 00:19:38

身边有一个朋友小敏,她在和男友的相处中,为了迎合对方,把男友的需求放在首位。

男友喜欢热闹,小敏即便偏爱安静,也会陪他参加各种聚会;男友对未来的规划里没有小敏的位置,小敏却为了不惹男友不开心,选择默默接受。

她以为这样就能维持好这段感情,可结果却是男友越来越忽视她的感受,对她的付出也习以为常。

你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别人的人,往往在关系里最累。

他们习惯性迁就,害怕冲突,甚至委屈自己也要让对方舒服。可结果呢?对方未必领情,关系反而越来越疏远。

这种人,就是“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过度在意别人的感受。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好”,对方就会珍惜。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她一生都在讨好别人,可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抛弃。

她的悲剧在于,她从未让对方真正“难受”过,所以对方也从不需要为她改变。

敢在一段关系中,让对方难受,才是所有关系变好的开始。

1、敢于“制造不适”,关系才能升级

所有健康的关系,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职场合作,本质上都是一种动态平衡。如果一方永远在妥协,另一方就会逐渐失去尊重和边界感。

简单的来说,健康的关系都是有来有回,都是相互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关系里,没有冲突就没有真实。”

那些从不吵架的夫妻,未必真的幸福;而那些敢于表达不满、甚至偶尔让对方“难受”的人,反而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联结。

很多人害怕冲突,是担心关系破裂。但事实上,适度的冲突恰恰是关系升级的契机。

在美剧《老友记》里,莫妮卡和钱德勒的感情之所以稳固,就是因为他们从不回避矛盾。

莫妮卡有强迫症,钱德勒爱开玩笑,两人经常因为小事争吵,但每次争吵后,关系反而更亲密。

为啥吵架后关系反而更亲密呢?这是因为冲突暴露了真实的需求。只有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TA才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你不敢让对方难受,你不敢面对冲突,那就只能隐忍、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对方都敢让你为难,你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

所以,你要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你要敢于让对方“难受”。

2、如何正确“让对方难受”?

①学会说“不”

当对方的要求让你不舒服时,直接拒绝,而不是勉强答应。

比如同事总让你帮忙加班,你可以说:“这次不行,我有自己的安排。”

比如婆婆给你吃剩菜,把肉放在你老公面前,你直接说:“老公,我不吃剩菜,我喜欢吃肉,你把肉放在我前面吧,我好夹。”

②表达真实感受,而非攻击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自私!”,而是说:“你这样做让我觉得被忽略了。”

用“我”开头,而非“你”指责,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

③设立边界,并坚守它

如果对方一再越界,你需要明确表态:“如果你继续这样,我们的关系会受影响。”

3、人只会为“可能失去”的人或事付出努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远大于对获得的喜悦。”

换句话说,如果你从不让对方“难受”,TA就不会觉得可能失去你,自然也不会为你改变。

在感情中,那些在关系里有“框架”的人,往往更被珍惜。

比如:

“如果你再冷暴力,我们就分开冷静一下。”

“我不接受欺骗,这是底线。”

这些话可能会让对方一时难受,但恰恰是这种“难受”,才能让对方真正思考:“我是不是该调整一下?”

那些长久幸福的关系,都不是靠“讨好”维持的,而是靠“真实”+“磨合”。

父母和孩子之间,敢于表达不满,才能找到真正的相处模式。朋友之间,能直言相谏的,才是真朋友。

伴侣之间,能吵架也能和好,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适度的让对方“难受”不是破坏关系,而是让关系更健康的必经之路。

所以,从今天开始,试着,敢于说“不”,敢于表达不满,敢于让对方“难受”一下

你会发现,那些经得起“冲突”的关系,才是真正牢固的关系。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1 阅读:13

青柠的异想记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理性解决亲密关系、家庭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