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个“内向隐忍”的器官,每天不辞辛劳,认真工作,但累了或受伤时,它却习惯忍耐,不会轻易“闹脾气”。然而等它真的再也无法坚持被累倒时,往往会让人措手不及,很多人肾病一经发现,可能就到了“晚期”——尿毒症。究竟是哪些行为会让肾脏越来越受伤,我们又该如何及早的发现肾脏在求救呢?

尿毒症,简单来说,就是肾脏功能衰竭,无法将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废物、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身体废弃物排出体外,导致人“中毒”的一系列综合症。
尿毒症是如何引起的?1.各种疾病的相互影响
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现代人高发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尿毒症就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
2.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都会引起肾功能受损,导致肾功能不全。
3.遗传
具有多囊肾及慢性肾脏病家族病史的人更易患慢性肾脏病,此外,幼时得过肾炎者,如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肾炎者,就会成为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
4.过度使用抗生素
如磺胺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对肾脏具有毒性,不可长期使用。
远离5个不良习惯,肾会感激你1.高盐饮食
人体摄入大量的钠,会导致水钠潴留,甚至刺激血管引发高血压,肾小球在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的状态中,肾脏长期处于高负荷下,可能功能受损。高盐饮食还可能引起蛋白尿、肾性骨病、肾结石等病症。
2.总是憋尿
憋尿可能会对泌尿系统和肾脏形成压力和损伤,尿液长时间潴留,还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和细菌也可能回流影响肾脏,增加肾脏疾病风险。
3.滥用药物
人体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就是肾脏,过量用药会对肾脏产生压力,还可能因药物作用受损。更重要的是,药物中存在一些肾毒性药物,此类药物对肾脏造成直接损伤极为严重,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止痛药、非甾体类消炎药、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某些抗癌药物等,这类药物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4.过度疲劳
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作息不规律,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细菌和病毒反复感染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腰腿酸软、蛋白尿、眼睑浮肿、上呼吸道感染等,最终发展为肾脏损害。

5.不控制基础疾病
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也可能会损害肾脏,最终导致尿毒症。例如,血糖控制不好,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如果继续恶化,尿蛋白不断增多,血肌酐不断升高,就会成为尿毒症。血压不稳形成的高血压性肾脏病,不及时治疗,最终也会成为尿毒症。
这些异常都是肾脏在求救1.尿色异常
正常的尿液为清亮的淡黄色,如果尿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如变成了咖啡色、深茶色,或者是肉汤、西瓜汤类的颜色,则可能提示肾脏出了问题。
2.尿量异常
人体每天正常的排尿量为1500~2500ml,如果每天排尿量少于400ml则称为少尿,如果多于2500ml,则为多尿,二者均为异常现象,都要小心,可能是肾脏出了问题。
3.夜尿增多
正常人夜间排尿次数不超过2次,每次约200ml~300ml,排除失眠、临睡前大量饮水或进食利尿食物等因素,如果夜间尿量增多,甚至多于白天的尿量,一定要注意到医院去检查。
4.出现水肿
如果尿蛋白大量流失或者水负荷过高,人就会出现水肿的情况。如果没有心脏或肝脏的其他问题,水肿就要警惕是不是肾脏出了问题。
5.肾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肾脏疾病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如果年轻人发现有高血压,且没有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就要警惕继发性高血压,有可能存在肾性高血压。
6.定期体检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体检。无论有无危险因素,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白蛋白尿和血肌酐的检测。
对于慢性肾脏病高风险人群,如肾脏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龄(>65岁)及肥胖等,应开展一级预防,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和血肌酐的检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此外,发现早期肾病,最便利、最经济的方法便是肾脏B超检查,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肾脏B超检查:
(1)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
(2)有肾癌家族史;
(3)肥胖;
(4)长期酗酒、吸烟、熬夜;
(5)患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特别是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
(6)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有毒物质或工作环境污染严重的人群。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