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何他又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图什么?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09 20:51:4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武松,水浒传中那个人人称赞的“打虎英雄”,一生传奇,却也有两个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他错信了一个看似忠诚的“小人”,结果差点让自己陷入无法挽回的局面;第二个错误就是他认错了一个“兄弟”。

大家都知道武松勇猛,但这些错误让他的一生并不完美。那么,这两个错误究竟如何影响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会让一个英雄如此失误呢?

正文

1335年,当元至顺四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姚氏祖上原籍汴梁,后迁居至此,以医为业。

姚广孝的父亲姚震卿是这一代的当家人,他有两个儿子,姚广孝是幼子。兄长姚慎继承父业,而姚广孝便有了闲暇随心所欲的空间。

少年时的姚广孝聪慧过人,也颇有抱负。他想要在这个乱世里建功立业,以医家子弟的身份进入仕途,可惜时运不济。

1349年,15岁的姚广孝离家数里,来到镇上的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选择半途而废或还俗,但姚广孝却一心向佛,度日如年修行。

出家后的姚广孝取了个好听的法名——道衍。他还拜名僧席应真为师,学习占卜、星象、兵法等方面的知识,积蓄人生阅历。

道衍并不迂腐固执,他酷爱诗词,写下许多抒发哲思的诗篇。他既是一个虔诚的僧人,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文人。

在元末时期,至正十一年农民大起义爆发,两年后张士诚于泰州起兵,至正十六年他掌控了江浙各地。

当时,怀有建功立业之心的姚广孝却未投身于张士诚或朱元璋麾下。并非他心境转变想伴古佛度过一生,而是有着诸多考量。

《明史》记载,姚广孝游嵩山寺时,相者袁珙称其为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是刘秉忠之流。

姚广孝听闻大喜,还作诗表露自己欲成刘秉忠第二、登上新朝凌烟阁的政治抱负。

他未入反元起义浪潮,一是觉得张士诚等人不过是一方诸侯,并非能主宰天下的真命天子,不能登上将倾之船;

二是朱元璋处被淮西派政治集团把控,已无他容身之地,他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故而默默蛰伏等待时机。

洪武四年,朱元璋诏令选拔得道高僧为朝廷效力,姚广孝却病倒卧床不起,痊愈后错过机会,见五色雀有感而发写诗,仍显其想为帝王效力且志向远大。

洪武八年,朱元璋再下诏令精通儒家学说的僧人赴朝堂做官,姚广孝未得一官半职,明史记载 “诏通儒书僧试礼部。

不受官,赐僧服还。” 姚广孝未受重用,因其生在江浙一带,此地曾是张士诚地盘,张士诚善待读书人,朱元璋为报复追随张士诚的士人群体,对江浙征收重税且打压读书人。

姚广孝好友高启写诗讽刺朱元璋出身草莽及后宫管理不善,被朱元璋腰斩,这两件事极大影响了姚广孝对朱元璋的看法,其政治立场也受冲击,

毕竟朱元璋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与身为儒家一份子的姚广孝背道而驰,他从根本上反对朱元璋建立的政治体制,此观念贯穿其一生,在永乐时期亦有体现。

不过在此期间,姚广孝也有收获,结识了一批官宦子弟和京师高僧,其中宗泐后来为朱棣与他牵线搭桥。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诵经祈福,宗泐身为僧录司左善世举荐道衍前往塞下北国主持庆寿寺,姚广孝作诗 “艰难不惮归燕地,因感亲王宠顾优。” 表达坚定信念。

燕王朱棣早就想参与夺嫡,得到姚广孝更是如虎添翼,朱棣便把姚广孝安排在庆寿寺。这座庆寿寺可大有来头,庆寿寺中建有一座九级墓塔,埋葬的不是别人,正是元代开国功臣刘秉忠。

姚广孝去参观时,再一次发挥了他的诗才,其中就有“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表面看似颂扬刘秉忠和忽必烈,实则是在说自己和朱棣。

本来太子朱标是众望所归,文臣武将无一不服,可以说有朱标在的一天,朱棣不会有半点可能登上帝位。

只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巡视西北回到南京后,一病不起,在农历四月撒手人寰,朱棣的机会来了,和姚广孝在燕王府中密谈,生怕秘密泄露,时时屏人,商量未来造反的事情。

到了朱元璋死去,朱允炆登基时。靖难之役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也是姚广孝的高光时刻,他为朱棣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致有四点可以细说。

第一:靖难的总设计师。姚广孝对朱棣分析形势,晓清厉害。北燕之地,民风彪悍,物资丰厚,可以变出三十万精兵,粟米稻谷可供十年之用,先定山东,再取淮南,接着直往南京。后来的状况大致如他所料。

第二:靖难起兵时,稳定军心。朱棣在开誓师大会时,天公不作美,《奉天靖难记》讲:俄,阴晦,咫尺不相见,少焉,东方云开,露青天仅尺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

这还没出兵呢?就来这一出,古代人都是很迷信的,军心不稳使得朱棣也嘀咕。幸好姚广孝机敏多智,讲到这是真龙天子飞上云霄的前兆,才会出现风雨大作的奇观,这才得以安定军心。

第三:守卫北平老家,在朱棣外出攻打大宁时,李景隆围困北平,姚广孝和世子一同坚守,等援兵到来时,指挥内外合击,斩首无数。

第四:建议直取南京,不要管一城一地的得失,卯足了劲往南京去。只要南京一定,大业可成,其他人必望风来降。朱棣听从,于是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

夺取皇位后,朱棣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多疑和残忍。他甚至诛杀了大儒方孝孺,这一举动令道衍感到深深的失望。

道衍开始怀疑自己一开始入世助燕王夺取皇位的初衷。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回归简朴的生活。

因此,他毅然拒绝了朱棣赐予的官职和财富,选择告别官场,重回故乡。

道衍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帮助贫困人民,并与老友解缙一起着手编撰《永乐大典》。这项庞大的字典编纂工作成为了治愈他内心创伤的良方。

在生命的晚年,道衍重新穿上僧袍,过上了远离尘世纷扰的宁静生活。他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佛法,最终在禅宗的修行中圆寂。

结语

姚广孝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选择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助朱棣夺取帝位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看破红尘后选择归隐,正是他智慧的体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会被世俗的名利所困,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1 阅读:862
评论列表
  • 2024-12-11 10:32

    结果不重要 享受过程

  • 9527 4
    2024-12-27 13:57

    青史留名

  • 2024-12-11 08:51

    他不是封国公

  • 2024-12-10 10:55

    此贼既没改变皇权也没改变制度,让天下生灵涂炭,入十八层地狱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