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是孙权最大污点,他败的多惨?光看数据名单,就触目惊心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08 13:45:32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孙权一生战功赫赫,但提到合肥之战,却是他绕不开的“污点”。败得到底有多惨?单看参战将领和士兵的损失名单,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这场仗不仅输了地盘,连江东铁骑的威名都被打了个对折。有人说,这是孙权的一时失误,也有人认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战场上栽了大跟头?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正文

在三国历史画卷中,我们首先来深入探讨一个常常被众人所忽视的关键问题:孙权究竟拥有多少兵马呢?

认真思索便会发现,实际上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未曾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深入地思考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在那部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之时,可谓气势恢宏地调动了高达八十万的庞大军队,刘备在夷陵大战之际,更是雄心勃勃地组织了七十万大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权的兵力与这两位雄主相比,则显得少得可怜。

但在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史学巨著《三国志》里,那两场著名的战役规模并没有如小说中描述的那般夸张。

曹操的军队大概只有二十万人左右,刘备的部队更是不足十万之数。

当面对那两场足以影响国家命运走向、堪称灭国级别的重大战争时,孙权所动用的兵力着实少得让人惊讶不已。

在赤壁之战中,他仅仅派出了三万人马,这在那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兵力显得极为单薄。

而在夷陵之战最为危险的时候,他也至多动用了五万主力和一万偏师。

也就是说,在这两场至关重要、足以决定国家存亡的战役中,孙权动用的兵力从来都没有超过七万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孙权曾感慨万分地说道:“五万兵难卒合。”

这清晰地表明,孙权能够灵活调动的兵力只有五万人。

而其他的部队则必须留下来,一方面要镇守曾经被小霸王孙策以武力镇压过的世家大族,防止他们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

另一方面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防备山越人的突然袭击,因为山越人的动向常常难以捉摸,一旦他们发动突袭,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巨大的灾难。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建安二十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孙权竟然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毅然北上,气势汹汹地攻打曹魏江北的重镇合肥,随后两军会战于充满传奇色彩的逍遥津。

要知道,按照以往的情况,孙权所能动用兵力的极限在五万,如今他调动十万人马,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倾尽全力,甚至到了不顾后方安危的地步。

这种大胆的举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震惊。

那么为何孙权敢这么干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曹操和刘备的表现,让孙权积累了空前的自信。

建安18年,曹操率40万步骑进军濡须口,孙权调军7万抵御,双方相持月余,曹操不得破,不得不撤军。

在撤退途中,曹操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19年,刘备命令诸葛亮入益州围成都,孙权也趁机攻克皖城,曹操不得不举10万之众再次讨伐孙权,结果又被阻挡。

孙刘两家遥相呼应,曹操大败亏输,两家赚的盆满钵满。

建安20年,孙权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给,双方屯兵近10万对峙,此时曹操再次卷土重来,刘备不得不退让,割让长沙江夏桂阳,孙权大笑而归。

在确保孙刘联盟后,刘备与曹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汉中之战,曹操一度被打的抬不起头来。

值此关键时刻,孙权认为曹操已经无力对抗自己,甚至刘备一路大军就能收拾了他,于是决定趁火打劫,集中所有的兵力直扑合肥,于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10万大军进攻逍遥津。

孙权为什么敢孤注一掷?

看看以上的内容,孙权当时是何等的志得意满,以少胜多数次创造奇迹,曹操被他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空手套白狼,一枪未放就撕下了刘备的一块肉......

就算是江东小霸王,也远远比不过孙权此时的成就。

所以孙权飘了,他膨胀了,他要孤注一掷夺取北方了。甚至他的那一刻都幻想着自己先刘备一步打下洛阳。

那么曹操这边的防御如何呢?

史书明确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也就是说,合肥只有7000多人,面对10万大军的围攻,曹操又受困于汉中战场,属实难以救援,而这就是孙权的自信!

然而,堪称关羽斩颜良的神奇现象登场了,面对敌人的围攻,张辽却表示:“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关羽好友是否偷学了其技能,但他在大军围困之际,敢于出击挫其锐气的做法,的确震撼了所有人。

史书记载:“众人皆不敢置信,但张辽却坚持前行,他挑选了800人,做好了充足准备,第2天就决心发起进攻。”

很快第2天到来,此时的孙权志得意满,他正准备以如何漂亮的手段攻破这座城池,至于自己打不打得下,他根本没有想过。

——毕竟10万人打7000人,孙权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但就在他沉迷于幻想之际,突然敌方城门打开,800死士突然杀出。由于孙权毫无心理准备,所以吴军的阵地很快被这800人冲破。

总之,张辽一马当先,一路斩杀数十人,而且还斩杀了两名将领,如同《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一般,大声高喊:“张文远在此,谁敢与战?”

随后又找准了方向,直接杀向了孙权。

孙权被吓得浑身颤抖,周围的人被吓得不知所措,指挥中枢一片混乱。史书记载:“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片刻后,孙权反应过来,并且发现张辽的军队很少,于是慌忙组织10万大军对其进行包围。但张辽实在太过于猛烈,左冲右突之下,居然还真的带着几十人杀了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剩下几百人没能逃脱,他们高声大喊:“将军弃我乎?”

张辽听到声音,竟然戏剧性的带着众人又杀了回去,史料记载:“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然后张辽轻松带着人马杀了回去。

眼看着张辽杀来杀去,左突右进,孙权久久未回过神,人们似乎回想起《三国演义》中赵子龙长坂坡之传奇,关羽万军丛中取人首级的恐怖......

经过这一打击,十万大军士气低迷,孙权本人更是形象全无,原先的傲气被打得支离破碎。

但这还没完,孙权好不容易重整士气,结果又遭遇传染病,士兵们无力再作战,人人都只想撤退。迫不得已,他只能下令撤退,各部队有序回归家乡。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张辽的大胆远远超出寻常,就在孙权组织部队撤退时,他居然突然打开的城门,再一次杀了出来,而且这一次几乎调动全部7000人主力。

张辽的算计很简单,敌军撤退时垂头丧气,此时部队脱节现象十分严重,现在出城绝对可以打一个漂亮仗,于是将近7000人浩浩荡荡的杀出......

而这也再一次让孙权吓得一激灵——毕竟当时他为鼓舞士气,选择亲自断后,因此他首当其冲,跑都跑不了!

这下可要命了,士兵没了还可以再组建,要是孙权没了,那东吴政权可就完蛋了。

在此危急情况下,逍遥津北岸驻扎着5支东吴部队全力进行救援——他们分别是孙权的1000车下虎士,吕蒙及其私兵,蒋钦及其私兵,凌统和甘宁的私兵。

不少学者认为,这些部队有大量的亲兵卫队,甚至有很多是“干部团”,是未来吴国军队的中层接班人,甚至是上层接班人。

可是他们此刻全乱了方寸,只能不顾伤亡的去救主。

其结果就是,甘宁命人射箭,但鼓吹手恐惧,一直不能执行,而弓箭手也是秩序混乱,人人思退......

凌统带着亲兵卫队三百人和曹军血战,非常侥幸的把孙权从死人堆里拉了出来,但其部队也付出巨大损失。

其中凌统所有亲兵卫队全部损耗殆尽,他本人更是深受重伤。

至于他们誓死护卫的孙权,也是如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卢马飞奔一般,连人带马仓皇飞到了南岸。

这里得提一句,当时张辽并不知道他们追杀的是孙权,所以只是拼命的围剿凌统等人,否则孙权还逃不了。

经过一场大乱斗,吕蒙、甘宁和凌统等人的亲兵卫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孙权欲哭无泪,凌统哭的伤心欲绝。

东吴名将贺齐在酒宴之上也是涕泗横流,痛哭着对孙权说:“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

和孙权这边的愁云惨淡不同,张辽和曹军简直笑得合不拢嘴。

毕竟他们几乎斩杀了孙权身边所有的亲卫队和部队的干部团,这些都是江东士族的门阀子弟,是花大心思、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牺牲,让士族,更让东吴元气大伤。

而且,张辽还斩杀了东吴猛将陈武,砍伤了宋谦和徐盛,两人麾下精锐也全部被杀。

在众人掩护孙权撤退时,张辽烧毁了桥梁,导致留下来的吴国士兵无处可逃,又失去了主帅,他们不得不全部投降。

——经此一战,东吴军至少死伤3万左右,而且损失的几乎全部储备的人才库、干部团,导致东吴后期将才、谋士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不得不说让人触目惊心,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也是为何,前期东吴人才辈出,后期乏善可陈的缘由。

不仅如此,张辽也因此成为了东吴人心目中的梦魇,到了“张辽止啼”的地步......

而且,这一战也彻底打掉了孙权北进的胆量,于是开始将手伸向荆州,并且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偷袭他的后方,三国的历史走向了一个极度扭曲的时刻。

从此在很多人眼中,孙权不复“大帝”之名,成为了后人口中的“犬类”......

结语

合肥之战虽然只是三国时期无数战役中的一场,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改变了一个政权的命运,也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走向。

这场战役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不是数量决定胜负,而是将领的智慧和将士的勇气,才是真正左右战局的关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