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义军走子午谷而覆灭,是不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0-29 22:22:43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同样的路,不同的命运,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胜负的差距?

一千多年前,三国时期魏延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一千多年后,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选择了相同的路线,结局却是全军覆没。

那么,高迎祥的失败真的能证明诸葛亮当年拒绝魏延的正确性吗?子午谷这条路到底是不是一条死路呢?

正文

史书之中记载,子午谷奇谋乃是由蜀汉大将魏延提出,而却遭到诸葛丞相的坚决反对并一票否决。

其实,最早使用子午谷奇谋成名的人物并非魏延,而是北方曹魏的重要将领曹真。

蜀汉首次发起北伐之后,曹魏决定进行反击。当时曹魏重臣曹真身居高位,他将麾下大军分成两部分,一路由司马懿率领走汉水,另一路则由他亲自统帅,取道子午谷,副将张郃及郭淮则分别从褒斜、祁山进行策应,意图从长安直捣汉中。

曹真此次征讨蜀汉的战略部署,几乎完全复制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曹真希望通过主力部队的快速行动,对蜀国实施闪电战,从而迅速攻占汉中,一举击败蜀国。

而当大军行至子午谷时,却遭遇连续多日的暴雨侵袭,使得大军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足足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得以穿越子午谷。

相比之下,选择绕远路的司马懿早已抵达汉中城下,苦等曹真主力部队未果,只得冒险与蜀汉军队交锋,最终因兵力不足而被诸葛亮击退。

待到曹真主力部队终于走出子午谷之际,得知司马懿偏师失利的消息,顿时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只能无奈地与司马懿合兵一处,沿汉水北上,无功而返。

从曹真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子午谷奇谋在天气因素的制约下风险极大,这条“羊肠小道”一旦遭遇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大军极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此外,由于双方均知晓子午谷道的存在,必定会在此设防布哨,埋伏重重。

因此,魏延所言“十日内可穿越子午谷”仅为理想状况,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曹真的主力部队在排除了伏兵和天气因素的干扰后,仅仅因为天气原因,便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成功穿越子午谷。

倘若魏延能率领五千精锐轻装疾行,那么胜算究竟几何,实在难以预料。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过详细的计算分析,蜀汉为魏延的精锐部队提供的粮草补给仅够维持十八天。

若按照魏延所述的单程子午谷所需十天时间来计算,若攻城顺利尚可接受,若是进展不利,这支精锐部队恐将陷入绝境,因为魏延在离开子午谷的那一刻起,剩余的粮草已无法满足撤离所需的时间。

换句话说,假设蜀汉也面临着如同曹真那样的困境。

两路大军未能按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那么凭借蜀汉的实力,攻占长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恐怕会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尽管魏延因未能实现子午谷奇谋而被赋予了一种悲剧英雄的色彩,但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一位名叫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却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明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一位名为“闯王”的义军首领高迎祥崭露头角。李自成正是高迎祥的追随者,并继承了高迎祥“闯王”的称号。

高迎祥与张献忠结盟,共同策划攻陷长安。经过深思熟虑,高迎祥决定借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率领五万精锐从汉中出兵,经由子午谷道,直指长安。

高迎祥并非平庸之人,他在参照魏延的策略之后,创新地制定出一条全新且独特的子午谷行军路线。

这条路线以子午河中的黑水峪蒲河道为主线,直指周至县。

而当队伍行进到三河关之时,大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三河关是一座厚重坚固、难以攻破的石头砌成的城墙。

高迎祥领导着五万最精良的军队浴血奋战四天四夜才得以成功突围而出。

此时身居长安的著名将领孙传庭得知高迎祥选择通过子午谷道的情报,立即展开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派遣一位勇猛忠诚的将领驻守西侧的虎豹河谷口以及东侧的涝峪河谷口,将正在赶来的主力部队先行撤离六十里安顿在黑水峪出口两侧的山丘之上。

随后,挑选出另一位副将带领三千精锐士兵迂回到高迎祥的后方,截断其撤退之路。

所有的部署都已经完成,只待高迎祥步入陷阱。

遗憾的是,高迎祥在突破三河关之后,同样遭遇了如同曹真当年所经历的暴雨天气。

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闯王军终于艰难地走出了子午谷,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孙传庭精心设计的“请君入瓮”之计。

最后,第一任“闯王”高迎祥不幸沦为俘虏并被处决。

人们对于“奇谋”常常充满了好奇与激动。尽管奇谋具有翻云覆雨、起死回生般的神奇效果,但是由于其“奇”的特性,使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越是奇特的谋划,受到人为干预的因素就越少,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博,将命运的掌控权完全交付于运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展现出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他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蜀汉的长远发展负责,因此才会拒绝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而魏延则是一位卓越的战术指挥官,他的思维方式更注重个人的战争艺术追求。

结语

子午谷对于魏延和高迎祥来说,都不仅仅是一条山间小路,而是两种不同的军事战略选择的缩影。

历史的相似之处往往容易令人产生错觉,高迎祥的失败固然可以作为军事历史研究的案例,但不能简单地用来否定魏延当年的战略构想。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任何跨越时空的简单类比都可能让人陷入误区。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