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28岁就退休在家,晚年以90万斤小米卖掉王府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0-29 23:36:46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在1911年12月6号这天,载沣这个才28岁的人感到身心疲惫,他终于决定把手头上的摄政王工作给撂挑子走人了。

话说到载沣这个人啊,他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弟弟,也是清朝最后那个皇帝溥仪的老爸。

话说在他辞职以前的那段时间,溥仪当皇帝快三年的时间内,清朝的军政外务这些大事儿都是由载沣说了算的。

当摄政王的帽子一甩掉,载沣一回到家就跟他媳妇儿说:“从今往后啊,我就能安心回家带娃娃啦~”看样子,对于载沣来说,安安静静守住一家人的小确幸就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追求了,干那对摄政王爷的事儿可真是够累的。

紧接着第二年的2月12号那天,隆裕太后用溥仪的名义又搞了份诏书给退位了,清朝这下算是真的结束了。

清朝打了进来,然后是摄政王多尔衮选了北京作为首都,最后还是载沣来宣告天下清朝没了,好像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了似的。

和平民老百姓一样,摄政王载沣也可以回家待着了,他有大把的时间来做点儿小爱好。

虽然不用天天跑衙门了,但是载沣的日子过得可比从前还要有规律呢。每天早晨起来他都要去给妈请安,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消磨时光,看书写日记什么的。

载沣最喜欢的是历史类的书籍,他还喜欢写日记呢,而且坚持不懈地写了足足有十年之久。也就是因为这个日记本啊,我们才能详细地了解到晚清时期的那些事儿。

在载沣的书房里,有这么一副对联:“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

其实这句话原本是“有名”而非“有书”,不过载沣把它改成“有书”之后感觉更加贴切了。毕竟他已经是亲王了,还能奢求什么名气和财富呢?

空闲下来的时候,载沣就开始研究天文学和地理学这些玩意儿。他借来了小伙伴的日晷,买了星球仪、地球仪还有天文望远镜这类高端设备。

碰上什么日食或者月食的时候,载沣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晚上乘凉的时候还会指着满天繁星教他们认星座。

载沣还特别认真地记录了他观察天象的过程,日记里面常常提到哈雷彗星、五星连珠、日月食这样的天文现象。

要是没有出生在皇家,又赶上了新时代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话,说不定载沣还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自然科学家呢。

除了看书和研究天文学之外,载沣还琢磨着找点其他的乐子。比如,他突然想要纳个小妾。

载沣的发妻是荣禄家的千金瓜尔佳氏,虽然她有时候很强势,总是批评载沣懦弱没本事,但载沣却早已离她渐行渐远,最后铁了心想把baby弄进门再说。

于是乎1913年那年,16岁的邓佳氏就被迎嫁到了王府,立马成了载沣心目中的宝贝蛋儿。他们的俩儿子加四个女儿,都是在这时候出生的。

瓜尔佳氏和端康太妃闹翻了,结果因为一件小事儿就吞了鸦片自杀身亡,邓佳氏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载沣唯一的正房太太。

别看载沣退下去了,一点儿也不想关心国家的事儿,就想待在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但他毕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爸爸嘛,所以就算他不想管,也还是被卷进了清朝的各种大事儿里头。

比如,他得参加讨论决定清朝皇帝退位的事儿,还要代表清朝皇室去请孙中山吃饭,还得争取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能写入宪法等等。

那时候,载沣早就把辫子剪了,不再穿那种长长的袍子和马褂,而是换上了新潮的衣服。虽然他已经不当摄政王好多年了,但日子过得还是挺舒服的。

直到1924年,载沣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冯玉祥取消了对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把溥仪赶出了皇宫。这下可好了,清朝彻底完蛋了,载沣的退休金也没了。

因为民国不再给清朝皇室发优待费,醇亲王每年五万两的工资也没了着落。这导致载沣家的生活水平慢慢地降了下来,为了养活自己,他只好开始卖掉家里的古董和土地。

等到1928年,这时候溥仪已经跑到了天津,躲在了日本人建立的保护网——天津日租界的静园里。溥仪不停地给载沣写信,希望他能搬来天津和自己住在一起。

等到了天津,载沣的生活也就变得更加平静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他对外宣称自己叫“王”,甚至还强迫几个孩子也改名叫金,叮嘱他们上学时要尽量少说话,不要泄露家庭背景。

载沣整天待在家里看书看报纸,基本上不出门。家里用的都是最新的科技产品,比如电灯、自来水、电话、小汽车、席梦思床和高档沙发等等。

这种生活就是载沣一生中过得最舒坦的时光,虽然那时民国已经不给他优待了,不过还好他家还有不少值钱的东西可以卖。

1934年3月,溥仪投靠了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长春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满洲国”。溥仪还多次写信给载沣,让他全家都搬过去,告诉他那儿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载沣一直拖着不去,觉得全家搬到那个满洲国简直太傻了。要是真的去了那里,肯定会被人家随便欺负。1934年,载沣带着儿子溥任以私人旅游的名义去了一次东北,当他看到溥仪在那儿其实只是个傀儡皇帝时,心里特别难过,多次劝告溥仪要离日本人远点。

可是重新当上皇帝的溥仪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反而坚持要让载沣和其他家人留在长春。而这时的日本人也想通过控制载沣来更好地控制溥仪。当时,关东军提出每个月给载沣一万块钱的车马费,只要他在长春当个闲差就行。

那个年代,一万块钱差不多可以买7000袋面粉呢。尽管回到天津后的载沣生活越来越困难,但他始终没答应日本人的这个请求。

虽然溥仪也一直劝说父亲载沣留在东北,但载沣坚决不同意,最后甚至以绝食来威胁,溥仪怕出问题,只好让他们回了天津。

1939年,天津发了一场大水,洪水直接冲进了载沣的家里,把很多珍贵的书画和清朝皇帝的赏赐全都毁了。看着这些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载沣心里真是疼得不行,于是带着全家又搬回了北京住。

载沣回到了北京,没住在王府的主房子里,而是搬到了西边的王府花园。他不怎么喜欢跟别人打交道,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看看书什么的。

那时候的王府花园挺大,差不多有四十亩那么大。在这个地方,载沣和家人开了家小学,就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那个地方。载沣是学校的老大,小儿子溥任当校长,还有个七姑娘金志坚是老师。那时候啊,附近老百姓的小孩儿们都跑到这家新弄的小学上学来了。

1942年快过年的那几天,醇王府花园热闹得不得了,就是因为那天是载沣60岁的生日。载沣的弟弟载涛为了让他开心,把他那些分散各地的孩子们都找回来给他庆祝生日。

王府花园还办了个宴会,请了马连良和孟小冬来唱京剧《游龙戏凤》和《盗宗卷》。载沣觉得这是他60年来过得最开心的一天。

可是呢,快乐总是短暂的,生日宴会结束后,王府花园又恢复了以前那种冷冷清清的样子。

过完60岁生日没多久,载沣就开始遇到一些让他难过的事儿,他只能在心里默默承受着。

就在载沣生日宴会后没多久,他身边的邓佳氏去世了,那年她才45岁。

在载沣孤独的晚年里,邓佳氏一直都是他的好帮手。邓佳氏的离世,让载沣感到非常痛苦。

载沣给邓佳氏办了个特别隆重的葬礼,忙活了好几十天才算完。这次葬礼好像把他所有的力气都用光了,从那以后,他就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发呆,再也没想过再娶个老婆。

1945年,日本投降了,伪满洲国也倒闭了,溥仪和溥杰这些人都不知去哪儿了。载沣在东北的几个女儿只好带着孩子们艰难地回到王府花园。

家里突然多了十几口人要吃饭,可王府已经好几年没收入了,溥仪也不再给钱了,王府的日子过得特别紧张。载沣只能卖掉一些东西来维持生活,就这么一直撑到了北平解放。

1949年,北平解放了。载沣把家人都叫到一块儿,宣布说“以后别老是请安了,大家都叫同志吧”。

载沣这个人有时候也挺固执的,就算是弟弟或者亲戚来家里做客,要是事先没约好,就算是到了午饭时间,载沣也不会留下人家吃饭,就让人家自己回去吃。

载沣晚年的生活过得很拮据,不过他倒是挺能适应这种穷日子的,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简单。早饭通常就是喝点玉米粥、吃个烧饼、炸个圈、煎个蛋这样的,正餐大都吃面条,一顿饭最多也就两个三个菜,只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在天福号买点卤肉、丸子之类的。

当时好多政府机关都想把醇亲王府当成办公室或者生产基地,但载沣这个人一向都很明白事理,而且他也看过不少历史书,他知道,该放手的时候还是得狠下心来。

经过深思熟虑,载沣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卖掉王府。

载沣心里明白啊,历史这个大车轱辘往前滚,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他不能再紧紧抱住醇亲王府过日子了。

1950那会儿,载沣就把那个王府卖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了,换来的就是九十万斤小米,这可是笔大买卖!

这些钱呢,其中一半被载沣用来买新房子自个儿住啦;另一半就平均分给了八个孩子们,接着他就搬到了离魏家胡同不太远的利薄营地方住下咯。

虽然房子小了点,人也少了不少,但载沣心里觉得豁然开朗多了,1950年年底的时候,载涛还特意邀请他去尝尝那个特别好吃的“菊花火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载沣喝得开心极了,尽情地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

可惜啊,晚年的载沣总是被糖尿病折磨得够呛,但他对吃药这件事却是非常抵触,他坚信命运,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嘛。

生病的时候,虽然也会请大夫到家里来看病,但等到吃药的时候,他就让身边的人把药扔掉了。

载沣得了糖尿病,但还是忍不住要吃甜食,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

1951年2月3日那天,68岁的载沣因为糖尿病引发的尿毒症,治疗无果,最终在利薄营的家里离开了人世,他被安葬在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里。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