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阵痛,难在战略持续性

第三只眼看看 2025-02-28 05:28:28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扭转亏损局面,无疑是业界及资本市场评判永辉超市实况的核心指标。任何转型动作,最终还是要落到业绩上来。

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发布后,永辉超市官方表示有三点原因。亏损是受制于零售行业的整体挑战导致公司整体客流和客单价持续承压;加上永辉超市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主动进行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前期阵痛;以及永辉超市关闭尾部门店导致的业绩下滑。

结合永辉超市前四年亏损后披露的原因来看,结构性问题是渠道变化之下,新一代顾客没有过高意愿进入永辉超市消费。背后暴露出永辉超市面临建立新的顾客认知以及如何让顾客需求长期与门店商品相匹配这一难题。

资金问题是导致亏损的直接原因。这与永辉超市的战略相关。比如说推行“科技永辉”战略初期的大额投入,让永辉超市利润承压。例如仅2023年一年,永辉超市全年科技投入约7亿;现阶段推动“胖东来式”门店改革,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据业内人士透露,单店改造成本在600万-800万元之间。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永辉超市较早看到了客流下滑问题的严峻性,并持续寻找突围可能。包括永辉云创、科技永辉、“一店一议”生鲜供应链改革以及“胖改店”等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找出路。

在找出路的过程中,走一些弯路及时掉头可以理解。但永辉超市的战略持续性值得探讨。多次调转方向,不仅难以让长期性投入奏效,也会让内部团队陷入无序状态。例如永辉超市此前为了增强科技属性,在上海设立总部。但现阶段为了降本增效考虑, 已将总部迁回福州。

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为公司找到的最新方案,是学习胖东来模式。

他在回答零售专家顾国建关于“调改能否成功”这一问题时表示,“一定会成功,不成功就是我们没有学好没有落实好”。他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有长期主义的准备,希望在3-5年间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那么,调改关店带来的资金压力、名创优品入股后的方向性意见,以及调改之后的实际性成效,都是影响永辉超市战略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胖改店”的虚实

永辉超市“胖改店”效果究竟如何?

短期来看,调改店开业后带来的客流增长和年轻客群属于肉眼可见的即时性效果。自2024年5月,永辉启动调改,2024年已经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中完成31家门店改造。据永辉超市公布数据称,调改店在口碑、品质、客流和销售额上均有较大增长。例如胖东来调改首店郑州信万广场店,当天开业首日销售额188万元,是调改之前日均销售额的13.9倍,客流达12926人。

“胖东来”这一IP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流作用。不少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被胖东来的商品、服务吸引,进而转化到永辉胖改店之中。例如胖东来果汁系列、精酿啤酒、花生油、洗衣液、燕麦片等胖东来自有产品,是消费者进入永辉超市选购的主要目标。

换句话说,在消费者层面,“胖东来调改店”这一标签比永辉超市此前打出的各类广告都要效果明显。

有接近永辉超市的福州商界人士分析称,永辉超市之前客流下滑,是因为难以吸引年轻及中高端客群。就拿福州市场来说,年轻客群被朴朴超市等生鲜电商吸引,中高端客群也有山姆会员店来满足。

“永辉就像菜市场,你总能买到最普通的东西。”一位福州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评价。

即便近几年间,永辉超市做了诸多改革,但要想在短期内改变消费者认知,可以说十分困难。胖东来帮扶调改就起到了吸引消费者到店看一看的重要作用。由此拉动的客流和销售,有利于帮助永辉超市对抗业绩增长难题。

这为永辉超市带来的议题是,除胖东来自有品牌之外,永辉超市能否为这些进店客群,持续输出有吸引力的商品组合?在新店开业期结束后,永辉超市能否留住这一波流量?

也就是长期来看,胖东来在经营模式和员工团队建设上的内在竞争力,能否成为永辉超市等学习者希望真正掌握的内核。

张轩松谈到永辉为什么要按照胖东来模式进行如此彻底地调改,表示有三个原因: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以及真诚对待任何人,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等。以上要点其实与经营策略无关,而关乎企业价值观。

就拿共同富裕来说,胖东来实际上是通过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利益,激发员工源动力,从而为顾客提供极致服务。而包括永辉超市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是以中高层员工为主要分享对象。有观点认为,把钱分到位,就是大多数企业难以跨过的一道坎。

这里不能说胖东来模式具有绝对的正确性,例如不同规模、特性的企业,必然有差异化的组织分配方式。只是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没有共享企业发展红利的基层员工,难以真正让企业高层战略落地。永辉超市此次调改,也将提升基层员工福利作为重点工作。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对外讲出来的是商品、门店改造等硬件变化,没有宣之于口的是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借鉴。至于学习之后,如何与自身特性相融合,才是永辉超市最难的一步。

资金压力和持续性

在阶段性完成科技永辉基础设施搭建投入后,永辉超市的资金压力主要来源于营收下滑和调改关店。

1月15日,永辉超市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告显示,永辉超市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1亿元。这是永辉超市继2021年首度亏损后,连续亏损的第四年。亏损金额分别为,2021年亏损39.3亿元;2022年亏损27.4亿元;2023年亏损13.4亿元。

从已公布财报来看,永辉超市营收持续下降,且影响最大。自2020年至2023年,永辉超市营业收入持续下降,分别为931.9亿元、910.6亿元、900.9亿元、786.4亿元、其中2023年永辉超市收入下降114.49亿元,毛利额下降10.28亿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永辉超市营业总收入545.5亿元,同比下降75.4亿元。

对于营收下滑原因,永辉超市解释称是由于门店收入下滑和关闭尾部门店。截至2025年2月21日,永辉超市现有776家门店。也就是说,在2024年一年中,永辉超市关闭了224家门店。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尾部门店确实难以扭转,与其持续亏损,不如收缩战场;另一方面,关店也说明在渠道变化之下,部分区域、商圈不再适配大卖场业态。

同时,永辉超市线上营收也出现下滑。截至2024年9月30日,永辉超市线上业务营收115.7亿元,同比下滑5.63%,占比 21.21%。其中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覆盖776家门店,实现销售额 52.6亿元,同比下滑10.54%。可见,在门店位置、服务等影响因素相对靠后,主要比拼商品力的线上平台中,永辉超市竞争力不强

以上业绩变化使“活下去”成为永辉超市的关键议题。胖东来帮扶调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压力,也为永辉超市引来了名创优品这一投资方。

永辉超市如果能够破除传统KA采购体系对超市商品经营的诸多限制,以其规模优势,即有可能在解决好企业价值观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供应链垂直一体化建设,发展以自有品牌为代表的差异化商品力。

但战略持续性仍然关系到永辉超市走势。换句话说,永辉超市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也许不难,但难的是如何在成效显现之前坚持下去。这其实也是零售企业能否实现跨周期发展的共性问题。

尤其是在名创优品入股后,永辉超市的既定战略是否会持续推动,就关系到新股东和原始团队的理念能否融合。

例如名创优品CEO叶国富曾表示,“名创优品会帮助永辉超市打造成为国内的山姆会员店,发挥并加强产品能力。”但在永辉超市官方表述中,“民生超市,百姓永辉”是其定位,胖东来则强调“美好商业”,这与“国内版山姆会员店”就存在明显差异。

张轩松在谈到类似问题时表示,“胖东来美好商业的目标与新资本快速发展的目标在本质上并不冲突,因为最后的一致点都归结在高质量发展上。永辉目前就是努力做好现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素。”

0 阅读:0

第三只眼看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