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譬如三国时就有一位武艺高超之人却临阵怯战,这人就是曹操次子、后成为魏文帝的曹丕。
曹丕出生于汉室失秩、天下大乱之时,和所有曹氏子弟一样,他自幼就随父曹操学习骑射,练武防身。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学得一身好本事 。史载,青少年时期的曹丕已经练就一身好武艺,弓马娴熟,骑射皆精,他在其著述《典论》中说:
“余时年五岁,上(指曹操)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箭);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
公元197年(建安2年),曹操攻宛城(今南阳)时收降军阀张绣,不久张绣因寡婶邹氏(张济妻)被曹操霸占恼羞成怒,旋而复叛,率军袭击曹操。混战中,曹丕长兄曹昂、堂哥曹安民皆被乱军所杀,勇猛过人的虎将典韦为掩护曹操逃跑,率十余将士据门断后,奋力格杀数百叛军后伤重力竭而死。彼时曹丕年方10岁,多亏自幼练习弓马,有一身好骑术,危急间跨马绝尘而去,侥幸得以逃生。据记载,成人后的曹丕痴迷狩猎,经常到山野间逐鹿射獐,曾经——
“终日手获獐鹿九,雉(野鸡)兔三十”《典论》。
据说曹丕箭法了得,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活脱一个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除骑射外,曹丕还拜师学习击剑。史载,东汉末虎贲中郎将王越善于剑术,击剑技艺出神入化,闻名于洛阳,后来他收了一个徒弟叫史阿(e),将平生绝学悉心传授给他,曹丕又跟随史阿学剑 ,他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击刺技艺,练就了一手精妙绝伦的好剑术。
曹丕在《典论》中提及,当时的奋威将军邓展精通5种兵器,勇武过人,能空手夺兵刃。一次,曹丕向邓展请教剑法,闲谈中,曹丕认为邓的习剑方法有瑕疵,邓展很不服,提出两人比试比试。当时两人正喝得酒酣耳热,便乘兴而起,用木棍代替利剑,下殿比划起来,几番交手,曹丕用木棍三次击中邓展手臂,左右皆哗然大笑。邓展羞怒,还要再来,曹丕见他认真,知其急于进攻,便佯装不支放他近身,然后机敏地闪躲退让,趁其立足未稳一棍击中了邓展的前额,多亏是木棍且收了劲,否则邓非死即伤 。曹丕的高超剑法,使围观者皆大吃一惊。
据记载,曹丕青少年时代还曾拜师学习过双戟、拳棍,自以为难逢对手。他虽没像弟弟“黄须儿”曹彰那样冲锋陷阵,斩将刈旗,缺乏实战检验,但是从他在《典论》中的自述来看,他的武艺确实高超,弓马、刀剑、大戟、拳脚样样精通,亦或是位货真价实的武林高手(??)
虽有一身好武艺,却无谋无勇,外强中干像曹丕这样的武术大师率军作战会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呢?曹丕一生只有两次亲自率军出征:一次是黄初五年(224年) 、一次是黄初六年(225),两次征战都称为“广陵之役”,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虽然他兵多将广,占据着绝对优势,却不敢放手一搏、渡江与东吴军队决死一战,而是临阵胆怯、灰溜溜地撤退而回。。
《三国志》记载,黄初五年八月,曹丕亲率大军伐吴,临行前大臣辛毗极力谏阻,曹丕拒不采纳也便罢了,还对辛毗冷嘲热讽,说如果按你的意思办,那岂不是要把吴寇交给子孙后代去收拾了?此前曹魏曾经出军伐吴,大军兵分三路南征,由于兵力太过分散,无法集中力量与吴军决战,反遭吴军各个击破,铩羽而归,都没取得战果。所以这次曹丕吸取教训,把大军集为一路,欲毕其功于一役。
魏军大举南下,在广陵(江苏扬州)战场上形成了碾压性优势,曹丕选择的进军路线是渡淮河直趋广陵、江都,然后进入长江一线,因为吴军主力大都屯驻于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江陵、公安一线,和广陵隔江相望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建邺(今南京)则驻军较少,防守较薄弱,且东吴水师还在前次曹魏攻伐洞浦时折损了数千将士,估计其水军总兵力不超两万,因此长江下游是吴军长江防线上最兵力最空虚之地。
曹丕还认为,之前自己策动的三路伐吴之所以功亏一篑,主要因自己未亲临一线,远离战场,与前线沟通不畅、发出的指令不能及时传到所致。所以这次他要亲率大军出征,亲自上火线督战、指挥。正如他在伐吴诏书中所说:“临江授诸将方略”。曹丕想趁自己在世时统一天下,完成其父曹操未能完成的宏图大业。他宣称要在长江之滨长期留驻——
“吾今当征贼,欲守之积年”《魏略》。
魏军进至广陵后,曹丕果然在当地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准备以此为基地,伺机渡江发起进攻,直捣吴都建邺,若时机不成熟,就在此休养士马,狩猎练兵,待机而动。曹丕把两国、两军生死对决的紧张形势想得颇为简单轻松:
“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 ”。
大兵压境,数倍于敌,气势骇人,却不敢渡江击吴曹丕率大军开至广陵后,旌旗蔽日,人喊马嘶,刀枪林立,气势骇人,与其隔江对峙的吴军将士确实被吓得目瞪口呆,心生畏惧,史书形容说:“吴人大骇”。当曹丕御驾抵达长江之滨时,他见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如天险,忽然豪情消失,心生畏惧。史载:
“时江水盛长,帝(魏文帝曹丕)临望,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曹丕的意思是,魏国大军虽然善于骑战,但到了江南水网密布之地却无法施展,而这(水战)正是吴军所擅长的 ,不可轻易图谋用兵啊。
曹丕望着暴涨的江水,如泄了气的皮球,心里竟然开始打退堂鼓了。后来,曹丕尝试乘船横渡长江,结果又遭遇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差点船毁人亡:
“帝御龙舟,会暴风飘荡,几至覆没”《三国志》 。
这段时间,吴军可没闲着。吴将徐盛指挥将士用木料和芦席在彼岸建造了一大片假的城墙和敌楼 ,从建邺的石头城到江乘一线横亘不绝,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修成了,隔江远远望去难辨真伪。屯扎在江陵的魏军见了均信以为真,以为吴军早有防备,城池坚固,防守严密,普遍惶恐不安,军心摇动 ——
“魏人隔江西望,甚惮之”。
曹丕闻报后也到江边眺望, 隐约见对岸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不禁大吃一惊,最后心神大乱,没敢挥师渡江就下令撤军了 :
“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
不过,曹丕并未退回魏境,而是在广陵长江之畔屯扎了一段时间,想引诱驻扎在武昌的吴军精锐渡江来攻,再一鼓聚歼之。但孙权等似乎猜透了曹丕的心思,就是按兵不动,决不到广陵来。曹丕欲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可孙权就不上当, 时间一长,曹丕焦躁,将士懈怠,大军云集江陵空耗粮草,若后勤补给不继,那就麻烦了,渡江与吴军厮杀又下不了决心,或没有那放手一搏的胆勇,曹丕举棋不定,进退两难。
曹丕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敢决断,他赋诗一首,述说自己不想在江滨久留,急欲回到熟悉的中原。《三国志集解》说曹丕“其心怯(害怕)于吴人如此”。后来他只得下令全军北撤,返回北方。史载:
“大驾停驻积日,吴王(孙权)不至,帝乃旋师”。
劳师远征却放空,撤军不叫撤而叫凯旋,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博大精深叫人叹为观止。尽管魏军的兵力超过吴军数倍,曹丕还是不敢挥师渡江与吴军鏖战,对此刘知几在其著述《史通》中嘲讽道:“(魏文帝)临戎不武(关键时刻硬不起来)”。
空有一身好功夫,论胆略才具比乃父曹操差之千里,第二次伐吴又无功而返史载,黄初六年(225)八月,曹丕再率十余万大军南征东吴,十月再次进抵广陵。这回还没来得及与吴军对峙、较量,却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被迫撤军而回——
“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三国志》。
这次卷土重来的曹丕又败给了严酷的气候。他在临撤前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又大发一通感慨
——“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归”。
据记载,魏军临北撤前的那一晚,吴国大将孙韶遣麾下骁将高寿率500敢死队员渡江埋伏在道口,欲截击曹丕的车驾,当伏兵聒噪着杀出时,曹丕惊慌失措,居然忘了自己是个武林高手,虽侥幸未受伤害,但却吃惊不小,还被孙寿的奇兵掳走了曹丕车驾顶上的麾盖,大失颜面,吴军旋即胜利回师。
武艺高强的曹丕两次率军亲征孙吴,兴师动众,靡费钱粮,却不敢放手一搏,未立寸功,反映出他的才具比雄才大略的父亲差之千里,也反映了他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矛盾性格。
曹操征张绣时,曹丕才多大?会随军出征?还危及间跨马绝尘而去,你咋不说曹丕脚踏宝剑,御剑飞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