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并不是打不过讨董联军,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洛阳,退入关中?

史说新读 2023-11-14 15:34:15

190年,十八路诸侯讨董。

尽管如此,董卓仍然没有必要畏惧关东乌合之众!

关东联军,大多是内地募集起来的兵,缺乏战斗经验;而董卓所率的凉州军、并州军,皆是当时天下最骁勇的边兵,战斗力远远胜过关东乌合之众。

而后来的战事也进一步表明:关东乌合之众,非董公对手!

然而,听闻诸侯兵起,董卓却迅速做出决策:毁洛阳,迁长安!

这是怎么回事呢?

董卓军战斗力强过关东联军

事实上,从讨董战争期间的战事来看,董公之军确实胜过关东乌合之众!

当时,反董卓联盟,分为三线。

北线:盟主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驻洛阳以北的河内郡;韩馥在邺城为之供给粮草物资。

东线:刘岱、张邈、桥瑁、袁遗、鲍信与曹操驻洛阳以东的酸枣;孔伷驻颍川。

南线:袁术、孙坚进驻洛阳以南的鲁阳。

面对三面之敌,董卓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1、北线:声东击西,几乎全歼王匡军。

河内太守王匡率泰山兵进驻小平津,企图渡河进攻。

董卓以疑兵大张旗鼓佯渡平阴,另以精兵秘密北渡,绕王匡侧后,在渡口北岸一战大破王匡。

此战,王匡军几乎全军覆灭。

2、东线:大破曹操。

董卓破王匡后,东线诸军皆不敢进,唯曹操坚决主张前进。

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在荥阳汴水间被徐荣所败,身中流箭,若不是曹洪拼死救,几乎丧命。

不过,大家普遍有一个误解:曹操之败,是因为曹操孤军面对董卓大部队,众寡不敌。

其实不然。

后来,曹操做魏王后,做魏鼓吹,介绍创业过程中的战役。其中,在《战荥阳》中明确写道:“二万骑,堑磊平”,其兵力是不俗的,而战败之因是因“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在作战中步骑配合出现问题,阵型混乱而被徐荣所败的。

也就是说,曹公之败,其实还在于当时其指挥经验不足且部队训练未佳的缘故!

说到底,还是战斗力不及董太师经验丰富的将士!

3、南线:与袁术、孙坚互有胜负。

南线,是最后开战的。

次年正月,孙坚开始向洛阳进发。

初战,孙坚与徐荣遭遇,大败!孙坚仅仅与数十名骑兵突围,走小路逃走。

二月,胡轸、吕布,率领5000步骑来进攻孙坚。

由于胡轸与吕布不和,吕布故意散布假消息,误导并惊吓胡轸军,结果,被孙坚在阳人大败!华雄被斩!联军取得首次胜利!

随后,孙坚继续进击,又在皇陵击退董卓军,顺利进入洛阳!

由此,袁术、孙坚,有了攻入洛阳之功!

然而,实际上,我们都能看到:孙坚在遭遇战中被徐荣所大败;其后因吕布与胡轸的内部矛盾而取得大捷,随后就顺利攻入洛阳了!

所以,虽然结果很好,但过程来看,孙坚军与凉州军只是互有胜负。

总体来看,董卓之军的战斗力,是胜过关东群雄的,并在大多数作战中都取得了大胜!

既然如此,董卓为何要早早放弃洛阳呢?依托洛阳抗拒关东联军不好吗?

这,正是枭雄董卓的过人之处!

枭雄董卓,很清楚自己的弱点!

军虽精,但兵力少,捉膝见肘

董卓军虽然连胜,但是,仅仅是胡轸一部5000人作战失利,就无法阻挡孙坚攻入洛阳了。

5000兵力,不算少,但是,仅仅5000人规模的部队作战失利,就要丢掉洛阳这样的都城,这恐怕在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董卓军的兵力确实严重不足,且被迫分散!

董卓的基本力量,是其在凉州组建起来的私人武装。

在董卓入洛阳前,汉帝让其转为并州牧,董卓离任凉州,尚未至并州上任,手上的部队只有其私人武装5000凉州军。

此后,他又利用吕布,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兵约数千人。

此外,董卓入洛阳时,还吞并了何进、何苗掌握的禁军。

许多朋友可能会认为:堂堂禁军,自然是兵力雄厚了。

其实不然。

东汉自刘秀精兵简政以来,洛阳的兵力一直控制得很低。

东汉的宫城卫士(相当于西汉的南军),定额为2446人。

北军五校吏士只有4、5000人左右。

后来,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又组建了西园八校尉。西园八校尉的兵力不详,但以常理论,应当与北军五校差不多,也在4、5000左右。

所以,董卓军的兵力,虽无明确数字,但满打满算,也当在3、4万左右。

而且,这几万人中,禁军与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相信董卓能够放心,所以,董卓实际的可靠兵力,只有本部5000人(后或补充)以及相对可靠的吕布数千人!

相比之下,十八路诸侯,“众各数万”,兵力远远超过董卓!

而且,更头疼的是:洛阳不好守!洛阳四周,并没有特别的险要,所凭者,是“八关”,也就是八个关口!

如天子在洛阳,则董卓既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也没有可以“扼其喉”之处,“八关”任何一处都不容有失,势必要兵力分散!

所以,董卓军虽精,但兵力有限,要守的地方又多,可谓捉膝见肘。

征兵受阻,兵力不足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董卓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征兵!

然而,征兵的计划,却碰到了软钉子!

郑泰、朱隽等名臣大夫,全力反对!

郑泰等人的借口很软:关东那些家伙怎么是你董公的对手?董公你何必征兵惊扰天下,使厌恶兵役的人民又起来反抗!这是放弃德政,损害威信呀!

董卓乃作罢!

董卓怎么这么“听话”呢?

董卓不是听话,是没办法!

东汉,主要推行的是募兵制,基本上没有运转起来的征兵制,即便有部分推行,也是在边郡,至于内地,早就没有征兵这回事了!

而且,东汉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多聚集到了豪强大族之处!

董卓要征兵,就必须要得到豪强大族的支持,否则,董卓再横也没有办法!

如此,董卓无法扩充兵力,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解了。

侧面及后方的威胁

同时,董卓面临的危机,并不完全来自关东诸侯。

对董卓来说,还有两个大威胁。

此时,白波贼已经控制了河东,并击败了董卓派去的牛辅。

如果白波贼南下,则洛阳到关中的退路就要被切断!

同时,关中地区发生的事情,则使董卓进一步警惕起来!

袁绍起兵时,皇甫嵩正统三万兵驻于扶风郡。

就军队战斗力而言,皇甫嵩的部队也是百战之师,不逊于董卓军。

就名望而言,皇甫嵩只会在董卓之上!

因此,董卓以汉帝的名义,调皇甫嵩去洛阳。

当时,京兆尹(驻长安的长官)劝皇甫嵩,一起起兵,响应袁绍,弄死董卓。

可惜,皇甫嵩到底不愿对朝廷用兵,还是奉天子诏去了洛阳,而京兆尹盖勋知兵少不敌董卓,也奉诏去了洛阳。结果,盖勋被杀,董卓被控制了起来。

尽管皇甫嵩被控制起来,京兆尹被杀死,但是,这些事情都表明:关中地区的实力派,随时可能响应袁绍,从而夺取关中!

无论是被白波贼切断洛阳与关中的联系,还是关中地区反董,对董卓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甚至可以说,其威胁远比关东那些尚未成气候的“群雄”大得多!

因此,趁关中地区反董尚未公开化,立刻迁入关中,加强对关中的控制,对董卓来说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关中在手,再引马腾、韩遂等凉州老乡加盟,董卓的实力才能够稳固!

搞钱

同时,董卓此时还有一个紧要的事情:搞钱!

董卓入洛阳时,顺手夺占了武库,获取了大量朝廷储存的货宝物资,发了一笔财。

但是,倘要讨灭“反贼”,重归一统,就既需要扩军,又需要准备物资,之前那点货宝财物是不够的。

原本,掌握朝廷,使用朝廷征收的赋税,是足以平定“反贼”的。

然而,关东联军,虽然所据的地盘占天下比重不算很大,但是,刚好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切断了各州郡给洛阳上缴赋税的通道。

财路没有了,那就只有“内卷”。

怎么“内卷”?

董卓这种大老粗,当然没有什么滥发货币之类的“巧招”,就会一招:抢!

洛阳做大汉的都城已经快两百年了,地上聚集的有钱人多的是,地下埋着的宝物也多得是!

但是,一般情况下,你堂堂董公好歹算是“政府军”,不太好直接去抢!

正好,利用西迁之机,一片大乱,董公既可以去地下“摸金”,也可以给富商安插罪名,没收财物!

如此,钱不就来了···

一举多得

如此,西迁到长安,一举多得!

1、进退有据!

西迁至长安,使关中成为董公的根据地。

进,可以与关东诸侯相较。

退,可以依崤函之险,与关东“反贼”脱离接触。

进退有据,看起来是立于不败之地,仿佛当年强秦。

2、脱离“焦点”。

在洛阳时,天下群雄皆以董卓为共同敌人,是董卓一人而拒天下群雄!

董卓西退至关中,与联军脱离接触后,其实就是主动“隐身”,让自己不再是群雄的“焦点”。

群雄既无力破关而西,自然也开始“内卷”,开始争夺地盘、人口,大打出手。

如此,董卓可以抱枕安眠,一边吃瓜一边调停(搞手腕)了。

3、有钱!

后来,董卓来到长安,驻郿邬,高与长安城相等,储备了30年的粮食!

“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再也不必也钱的事情操心了!

讨董行动一起,董卓不沉迷于自己精锐战力的优势,能够洞察危险,从而提前安排,以退为进,不失为良策。

只是,董卓在此过程中手段残忍、掳掠至极,人神共愤!

要知道,此前,董卓所为,不过是侵犯了上层的利益。

而今的董卓,已经是人神共愤,人人得而诛之了!

因此,董卓表面上是脱离了“反贼”,安全了,但其实已经为自己的败亡按下了加速键!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