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社区举办的育儿交流会。
邻居张姐的分享,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很注重孩子的管教,可小孩性子倔,总把她的话当耳旁风。
有一次,见孩子作业没写就在那玩游戏,她便忍不住问:“就这么心安理得?”
孩子一听,小脸“刷”一下红了,张姐心想:“看来这招管用。”
之后,她便经常这样反问:
“书都要我给你找,我是你保姆吗?”
“考试拿了几分没数吗?”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然而,渐渐地,这办法失灵了。
孩子一听就发火,之后便像泄了气的皮球,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听到这我叹了口气,也忍不住反问她:“你这么说话,孩子不难受吗?”
张姐听后,十分自责,也觉得自己不对。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和张姐一样,明明对孩子满心是爱,但一旦和孩子说话,往往不是讽刺挖苦,就是满脸的怀疑和审问。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说话方式即便能起到作用,也只是一时的,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都是负面效果。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通常最讨厌下面这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有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
1、反问的语气养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总是充满不耐烦,喜欢用反问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
“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多大的人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感受到,反问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责备、嘲讽、埋怨,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叛逆的心理,缺少改变的动力,故意不配合家长。
没有人喜欢被责备、被否定的感觉,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抗拒和父母交流。
同样的意思,换成陈述、表达正面期待的语气,更有利于孩子把话听进心里去:
“这道题是基础题,你再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我看垃圾桶满了,该倒了。”
“以后做事如果能仔细一点,就更棒了!”
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反问,让自己冷静下来,描述看到的事实,然后提出希望,这种正向的表达,会让亲子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家长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命令的语气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提到过一个现象:
有时候自己本来想做一件事,但是当别人命令自己去做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突然就不想做了。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一个独立的人对自主感的需求——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自主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做事的主动性。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简单干脆地命令孩子做事,他可能还愿意听。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独立性、自主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空间。
如果家长还是动不动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就会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为了寻求自己的权利,故意和父母作对,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因此,聪明的家长,会懂得慢慢转变自己的说话语气,尽量避免直接命令孩子,改为商量、征询、提醒的语气。
比如:
“妈妈这会儿有点忙,可以把衣服收一下吗?”
“到做作业的时间了哦,晚了可能会耽误吃饭。”
“我们来商量一下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吧,定一个规则。”
这样的语气,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当然,这不是代表事事都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孩子年龄小,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大方向上还是得家长来把关,只是在一些不那么要紧的事情上,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来,给孩子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走向独立自主。
3、否定、指责的语气“真笨!真是没用的东西!”
“没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好,就你不行!”
......
这些话语犹如重磅炸弹,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当听到来自父母这样的评价时,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可能会因此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
就像曾经在《少年说》节目中的那个男孩,他成绩已经很优秀了,但妈妈却总是说:“很正常,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
男孩委屈地哭着说:“那你也不能只看到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贬低与否定。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原生自卑”,说的是很多人骨子里难以磨灭的自卑感,其实是来源于童年父母对自己的打击和否定。
父母的嘴,是一个孩子最好的风水。
如果我们习惯了把责骂和否定当做所谓的“教育”,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真的长成了你最讨厌的样子。
4、怀疑、猜忌的语气网上曾有一个话题:是什么原因让你越来越不愿和父母沟通?
一个网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和心疼:
“我鼓起勇气对父母说我去医院确诊了抑郁症的事,父母的回应是:‘开什么玩笑,我看你就是不想学习!’”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缺少信任,经常没搞清楚真相,就随意地猜忌、怀疑孩子。
比如:
孩子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没等孩子讲完事情的原委,家长就说:
“你又闯祸了吧?不批评你批评谁。”
家长的手机出问题了,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孩子玩坏的:
“是不是你把我手机玩坏了?”
孩子说自己最近挺认真的,每天晚上都会学习一会,家长嘲笑着说:
“真的?别是玩手机玩到很晚吧。”
家长经常用怀疑的语气,孩子内心真的会很受伤,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在父母心里总是不好的、不行的,越来越不自信。
而且,家长的猜忌、怀疑,也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抗拒和家长沟通,影响亲子关系。
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你不是老怀疑我吗?我干脆就变成你怀疑的样子”,从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因此,想要孩子自信、优秀,家长要学会用用信任的语气和孩子说话,遇到事情,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解决问题。
父母的信任,会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不想辜负父母的信任,做事主动自觉,成为更好的自己。
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当孩子处在一种理解、尊重、鼓励的家庭氛围中,会对父母的信任感倍增,也会让他的成长更有动力。”
比起物质养育,精神养育更加重要。
家长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孩子向上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父母真正爱孩子,就从“选择性说话”开始。
尽量避免和孩子说一些粗暴、打击和否定的话,而要多说一些温和、鼓励和支持的话。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包容,改变就会悄无声息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