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庞嵚丨在混杂世界里作为建筑师的排异化训练

构筑空间 2020-08-31 17:46:46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Benoy公司董事

上海公司负责人

庞嵚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是不同事物在互相平衡制约和妥协中,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建筑是其中一个‘物种’,建筑师是和这个‘物种’共生的另一种,也需要持续有内在或外在的排异化训练,产生抗体,保持自我进化。

-

因制约而产生自我怀疑

在对抗中重新思考

我刚上大学时其实对建筑并不了解,也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大学三年级时才真正对建筑和自我的关系有一个思考。之前一段时间甚至怀疑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到底对不对。

当时就觉得自己做的这些设计和想象出来的这些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很大程度是反应个人体验的结果,但个人的体验能强加给未来建筑的使用方吗?如何让他们要和你的个人感受发生共鸣?建筑师到底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问题?而当面对真正的问题的时候,似乎又总是受到过多的制约而束手无策;

这些考虑其实现在似乎比较容易想通,但在当时,个性表达的欲望和对个性表达的怀疑导致的分裂冲突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毕竟中国的建筑教育,可能更多的是从宗教般的精神层面去模拟或者想象着建筑,大家幻想的都是怎样成为一个建筑大师,怎样用建筑设计去改变社会,去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却一直怀疑这种‘造物主’般的精神暗示,所以就导致你和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多。

2005年庞嵚在课程设计(左)

庞嵚大学时水彩写生(右)

我能直接感觉到这种限制,是因为我们属于比较早熟的一代,很早就进入社会实践,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了实际项目。当在参与这些实际项目的时候,强烈感觉到现实情况和自己想的是不一样的。

九十年代初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因压抑太久,正在自由的社会氛围里喷薄而发,一些纯艺术门类的表现风生水起,表达的渠道有很多,总觉得用沉甸甸的建筑去发声是过于笨重,致使我当时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觉得平面设计可能对自我的约束比较少,媒介相对简单,通过一个平面就能很清楚直白地表达出来。

事实上,也付诸实施了,比如我和杨小刚为张似赞老师的一门古典音乐的赏析课合作的两幅海报,当时是贴在建筑系外面的墙上,张老师还专门找到我俩说他想收藏这两幅海报。我们很高兴,赶紧揭下来送给老师;还一起参加了健力宝组织的全国包装设计大赛……

创意发声—庞嵚平面设计作品(专业指导:陈焘)

-

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

在制约中平衡一切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继续好好学建筑的原因是,当时在看尼采的书,受到了一些启发。尼采最核心的两个逻辑是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实际上他希望有自我的一个控制力,去平衡外界带来的一些不同的压力,这是一个人凭借强有力的个人意志就能做到的。当然还要需要一些酒神精神,就是用文化艺术或其他类型的东西,疏导和麻醉自己。但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沉醉和逃避,而是清醒和积极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我的升华。

庞嵚速写

这对我当时的思想冲击比较大,就想可能没有办法简单地以个人任性的方式去面对社会。因为毕竟刚刚踏进社会的门槛,肯定需要接受一些不同的事物和思想的冲撞,当这些不同的事物同步发生在社会上,它们不会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能说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我当时理解的社会,是不同事物在互相制约和互相冲突中,共同蓬勃生长的一个生态系统。而建筑作为这样一个社会的外在反应,也需要去平衡那些关系。像游戏一样,你要玩这个游戏,就要了解和遵循它的规则,顺着规则去把建筑这个职业做好。这就是个人精神力量的体现,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多其他方面的升华,比如思维逻辑的训练,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捕捉能力,甚至对生活的态度,都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庞嵚速写

我也不会让自我处于特别释放的状态。首先我的性格就不是那种释放的,就像我们弟兄三个人,每个名字上面有山字头,父母也希望我们要谦虚一些,敬畏生活和生命,不要过于张扬和锋芒毕露。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其实就像某种东西要溢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制约,所以会一直平衡性格上比较热血的成分,当它要往外喷涌时,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控制,然后用所谓的酒神精神去疏导,让情绪得以释放。在这过程中会体验很多比较有趣的东西,甚至这些东西会反映到你的建筑设计里,会反映到你和业主的交流里,反映到你和其他一些不同的人对话的过程中。

-

打开自我的实践

在共鸣中寻求节奏统一

当自我和外界在联系和冲突中平衡的这种过程,其实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在和表面如何统一的问题。接触到新的问题,你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去判断或操作,是达不到问题的核心的,所以内心理应是占据主导的地位。实际上我理解的工作就是一种修炼,到了一定阶段,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可能越来越接近统一,像武侠小说里所谓的人剑合一,实际上靠的是精神和外在之间的无缝对接。也可以说选择多了,能选择符合自己的选项也多了。

旅行建筑随拍—庞嵚摄影

但年轻的时候会激烈一些,激烈的方式当然也不是那种要冲撞和破坏的激烈。因为我性格是比较低调温和的,所以用的方式也相对温和,但是对我来说足够释放和愉悦了。我从大二开始寒暑假都会出去实习,努力去体验不同的东西,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没有任何恐惧和章法约束地,努力去看,去尝试。

尝试去看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打开眼界的过程,最重要也是慢慢把心中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成分破坏掉的过程。当了解实际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想的东西不太对,或者还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切入问题的核心。

其实这会对人的状态有所改变,会把自我的一些东西贴近日常一些,尽可能地达到个人和群体节奏的统一,也是个人内在和外在节奏的统一。在寻求统一的过程中,迅速捕捉一些影响你节奏的信息,积极地去调整节奏。

旅行建筑随拍—庞嵚摄影

这个过程不管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还是通过不同的项目的尝试都是可行的。那个年代“炒更”的现象很多,当时我们会被老师选上去做一些项目,哪怕只是很简单的设计,也觉得很骄傲,因为得到了老师认可,会觉得我的专业是能学以致用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纯粹只是岸上学习的状态,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慢慢地被一些群体认知了,就加速了与社会共鸣感的建立。你会知道还有一些不同的需求,原来的想法可能要纠正一下,或者要稍微再朝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再努力一下。

旅行建筑随拍—庞嵚摄影

毕业后留校在学校设计院工作的阶段,做了大量的实践项目。时代给了我们一些机遇,没有太多所谓的前辈们和我们争夺机会。一出来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面对业主,自己具有主导性地直接参与到项目中,接项目、汇报项目,甚至到最后要设计费,从头到尾都是我们20多岁小孩干的,对我们的锻炼太大了。

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在和社会需求勾连过程中,你的设计哲学和社会真实的需求之间有哪些冲突,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需要进行修正,也需要坚持保留一些核心的东西。

-

在异国重新建立一切

追名逐利的本质不在名利本身

当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已经慢慢远离了别人的需求时,可以从两个思路想,一是你在退步,另一个是你在进步。我这么想是因为工作了接近10年后,我发现我的中标率越来越低了。我得反思,要考虑自己理解的东西和表达的方式,这个环境是否能接受并提供这样的机会。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那些年未中标的设计手绘稿 -庞嵚设计手绘

其实我的思维一直保持着谨慎的螺旋上升,不希望那种大起大落。甚至有时候会回到某一个时间点,回看自己那时在思考什么,会进行对应参照,而且往往在这些跳跃节点的时候,无论你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有对所有的综合实践的一些平衡能力,都处在上升的状态。这种时候不太可能否定自己,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留校工作十年以后,我离开了西安,去了英国。因为其实在去英国之前,去过几次欧洲。那里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包括老城市老建筑保留得很好。再想到很多现代文明和社会制度包括金融、法律等,是在欧洲和英国这些地方出现的,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探索一些源头从而激发自己呢?

诺丁汉大学建筑系馆—庞嵚留学时期

刚去的时候还没有机会完全深入这个国家去挖掘那些东西,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因为无论是过去对一个国家的认知、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专业和这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匹配,都需要重新去适应,这时候薄弱的方面反而可能带来更加敏锐的感受力。

-

建筑师需要训练排异性

产生抗体从而自我进化

当时去英国学习工作,从零开始,进行回炉,这对我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最主要还是希望追求一种对建筑的不同认知,我不希望建筑仅仅是个人化的情绪体验,或者个人化形式逻辑的一种虚假贩卖,我希望建筑和建筑师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庞嵚设计项目泰尔夫德城市中心规划登上当地报纸(左)

庞嵚获得Benoy设计奖(右)

这也有一些矛盾。如果建筑师没有自我的东西,就很难在建筑里有极致的表达;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性和影响力来说,就可能会弱一些。

但我们要讨论的是建筑的本质问题。建筑到底是干什么的问题,每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教科书中也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但归根到底建筑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为整个需要保护的生命提供庇护的物理空间。

我不想把建筑神圣化,因为它绝对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载体,它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文化记忆问题,投资回报问题,建造问题等,这些东西都是建筑所带来的外延需要被尊重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其实就是个生态系统。当这个系统越丰富的时候,也就越稳定。因为生态系统上的所有链条和节点,都不可或缺,都在各司其职、互相制衡。而建筑就是这样一个链条上的一环。

社会单元—庞嵚建筑之外作品(合作:Marcial Hernandez)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看待明星建筑师。我理解他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异质,生命体里的病毒,它能激发这个机体产生排异,从而产生抗体,形成进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循环系统来说是有作用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激发作用,解决的不是主要矛盾,势必不能成为一种主流。而绝大部分建筑师,是生命体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他们是生命成为生命的基础。

当然建筑师也需要有自我的排异性训练,也要自我进化。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找到符合个人的节奏的一些东西,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希望能为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产生一些有限的积极影响。

-

想象自己是使用者

了解真实的建筑需求

我们的本业主要是做商业建筑的。其实商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大家买卖东西的场所这么简单的一个理解。因为每一个商业建筑进入城市的时候,它的影响范围小有方圆几百米,大则影响范围就是一整个城市。就像人身体的一个穴道一样,如果你干预得对,一个针扎下去位置对了,就是血脉相通的,但扎错了,这个地方可能就成了郁结。

尚湾悦西街—庞嵚建筑作品

所以每到一个区域,一个基地,确定这个地方要做什么是很难的,会受到很多外力的干扰,无论是管理的水平,还是各种和他人共鸣受到的阻碍。

也会有成功干预的案例,比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确实是一个建筑植入城市以后,让整个城市焕发了活力。但它也具有偶然性,是很难复制的。因为这个城市本身就是有沉淀的,只是沉浸了一段时间,那么当你一个新的机体进入的时候,就相当于用一剂猛药唤醒,唤醒了以后,实际上靠的还是城市本身的系统在运转。所以这个建筑本身只相当于一个催化剂,绝对不是这个地方的永动机。

尚悦湾西街细部—庞嵚建筑作品

建筑的作用,要复杂于我们对它的认知。每个项目在每个地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考虑城市规划需求,也要考虑最核心的周边居民的期望值和预期。一定要尝试摆脱建筑师的身份,把自己微缩成为周边某栋楼里住的某一个人,设身处地想:当我看到外面发生了这样巨大改变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什么?当你这些反应产生以后,才会发现作为居民的期望值和建筑师往往是不一样的,往往更加简单直白,没有那么多人为的复杂和矫情。

上海万科活力城一期—庞嵚建筑作品

因为建筑师往往有自洽的毛病,将自己的一套逻辑先自圆其说,力争让别人共鸣,别人共鸣不了的时候往往就觉得别人外行。而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以造物主的方式,而是尽量以提醒者的角色出现,做疏导和联动的工作。

-

商业不仅是交换

也是人欲望的体现

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社会,商业的基本逻辑一直是交换。发展到今天,商业已经我远远突破了衣食住行等人的生活必需,产生了更多外延。商业跟人的欲望产生了更多的关联,商业活动也是人的欲望的体现。

疫情期间,电商的确能够满足我们的日常的基本消费需求,但是那种在物理空间才能发生的消费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比如聚会;这反应出人与商业空间的复杂关联:商业建筑能够为商业活动实现一种人身体之间(包括视线,气息等)的接触。这是线上商业是无法做到的。

苏州春风里—庞嵚建筑作品

现在自媒体的渠道非常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发声,都有可能得到共鸣。当每个人发现自己微小的力量也有共鸣的时候,自我表达的欲望也就会慢慢长大,就需要发声的平台。既需要虚拟的平台,当然还需要真实的。比如现在很多网红如果仅仅在网上活跃的话是不满足的,也需要时不时在一些线下活动中出现。

杭州运河艺术中心—庞嵚建筑作品

所以如果做商业空间,我会更多关注欲望,而不仅仅是商品交换。在十年前我们社会对欲望是带有贬义的,但现在我们的认知已经改变,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时,已经往褒义这方靠近了。欲望就是人的这种正常需求表达,从功利性上来讲,甚至欲望可以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有人说过,对待欲望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它,但有时候无法满足,就加以积极的引导和疏导。在当今时代个人的欲望放大了以后,自然需要表达的渠道,需要提供这样一个空间。

-

以公共空间包容个性

未来商业空间成为精神归属

我们原本理解的商业建筑,是一种公共属性的空间。但现在互联网让人成了一个单细胞属性,就要把这种空间的公共属性尽量私人化。

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产权角度,就是私人化的产权,像这些楼都属于个人的或者属于某一个公司的,但是它的属性是公共的,是对外开放的,可以把城市街道的氛围慢慢延续到室内空间,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延。

上海徐汇西岸芒果广场—庞嵚建筑作品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作为公共空间,又要尊重个人的属性,个人进入这个空间后,要感受到空间对我的尊重,这其实挺难的。这还是很矛盾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一定消费能力,有的空间其实是带有排斥性的。但从商业角度来说,确实需要抓住某一类消费力刚好匹配的人。

也许未来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商业空间对人物质上的这种过滤慢慢减少,其实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过滤了。未来的商业空间,更会是某种精神诉求的归属点,会以其特性吸引具有类似需要的人群,然后具有不同喜好和诉求的人群都会在某一个商业空间里得到满足,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他们的小圈层。

温州印象城MEGA—庞嵚建筑作品

当现代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打造更具体验性的商业空间。所以,未来的商业空间,可能不再叫商场或者购物中心。而是另外一个名字,比如,shopping campus或者是shopping theatre……一个新的名字意味着一个新的商业阶段。

南京西路摩士达商厦—庞嵚建筑作品

现在大部分商业在往这方面靠,但也很少有业主有真正全面和高屋建瓴的认知,因为这一个个建筑毕竟都是巨大的体量,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创新和改变是要承担风险的。

庞嵚在设计工作中

但我对这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中国经济社会各类产品的迭代很快,这类项目的迭代也很快,可能到时候真的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能成功的时候,大家就都会朝这个方向去做了。

本文图片由庞嵚提供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