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好像都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啊,有的还挺熟悉的,跟着历史的印记好好聊聊他们的故事,看看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那时候的中国真是一团糟,外面列强打进来,里面朝廷腐败,这些人从小就看到这些场景,所以对国家的命运特别上心,尤其是年纪大的蔡元培和杨昌济,他们亲眼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后的萧条景象。
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都是读书人,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却不太一样,像陈独秀和李大钊后来就完全否定了传统,而胡适却想着怎么把新旧调和起来。
这些人基本都出生在江南一带,那里文风鼎盛,从小接受的教育比较好,不过李大钊是个例外,他是河北人,在北方长大的。
说起来他们这代人真是赶上了时代的大变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新式学堂开办了,很多人都出国留学去了,见识了外面的世界。
蔡元培去德国留学回来就开始搞教育改革,在北大当校长的时候还把陈独秀他们都请来教书,这一下子就把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有意思的是鲁迅和周作人这对兄弟,两个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关系还挺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就渐渐疏远了,最后甚至站在了对立面。
说来也巧,这些人后来都在北京大学聚到了一起,蔡元培当校长,把陈独秀找来办新青年杂志,又请来了李大钊、胡适他们当教授。
那时候的北大可热闹了,课堂上讨论新思想,课下办杂志写文章,学生们都被这些新鲜的观点吸引住了,整天围着这些教授问东问西。
钱玄同和刘半农主要研究语言文字,他们觉得文言文太难懂了,应该用白话文写作,这样老百姓也能看懂。
马叙伦虽然年纪比较大,但也跟着年轻人一起讨论问题,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比较温和,算是个折中派。
杨昌济在北大的时间不长,但他教过毛泽东,对毛泽东的思想影响很大,可惜英年早逝,没能看到后来的变化。
周作人在北大教书的时候,经常跟鲁迅讨论文学问题,两个人的观点越来越不一样,最后就很少来往了。
这些人的思想都在不断变化,像陈独秀开始是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变成了共产党的创始人,最后又因为跟党的意见不合被开除了。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思想变化比较快,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变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胡适一直坚持走渐进改良的道路,他觉得不能把一切都推翻重来,要在传统中寻找新的出路。
刘半农主要研究语言文字,但他对新诗也很感兴趣,写了不少白话诗,算是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者。
鲁迅的思想最复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眷恋,对新文化运动也是又支持又怀疑。
马叙伦活得最久,从清末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历了太多变化,所以思想比较稳健。
钱玄同早期很激进,主张废除汉字,后来态度也慢慢温和了,开始研究古音学。
周作人后来的思想变化很大,他逐渐远离了主流的新文化运动,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文化研究之路。
最早的矮大紧胡适
公知锑鼻祖胡适
周作人这汉奸倒是描述的清丽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