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在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想到,他们这群差不多年纪的人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人为革命献身,有人成了叛徒,有人埋头教书,还有人活到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后。
这批人大都是穿长衫的书生,整天想着怎么救国,但是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要是说革命呢,就拿邓中夏来说,人家可是真干实事的,在工人里头搞工会,发动罢工,最后死在了南京,倒是没看见新中国。
闻一多虽然也算革命者,但人家主要是写诗搞学问的,教书的时候特别认真,上完课嗓子都哑了,学生说他讲课特别有意思,把诗词讲得活灵活现的,可惜后来在昆明给人暗杀了。
傅斯年跟罗家伦走的是教育路子,两个人都当过北大教授,在学校里整天琢磨怎么改革教育,搞什么新式教学法,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也是很前卫的。
张国焘的事情就比较复杂了,开始是个热血青年,后来当了共产党的大官,但是到了后期却叛变了,最后跑到了香港,这种转变让很多人都想不通。
瞿秋白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又是搞革命又是搞文学,写东西特别厉害,懂好几种外语,但最后在福建给人抓了,死的时候才36岁,临死前还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罗隆基跟许德珩的路子就更不一样了,搞民主运动的,许德珩活得特别长,从清朝一直活到改革开放,要是让他写回忆录,那得写多少册子才装得下。
谢绍敏在当时不算特别出名,但也是个热心的知识分子,跟这些人差不多年纪,整天琢磨着怎么救国救民,后来在战争中死了。
张太雷是真正的革命者,在广州搞工人运动,组织武装起义,死得比较早,要是活到现在,肯定会被写进教科书。
他们这些人虽然生在一个年代,但是性格差别特别大,有的人特别理想主义,有的人特别务实,有的人固执得要命,有的人能随机应变。
家庭背景也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像傅斯年家里条件还不错,所以能专心搞学问,但是邓中夏就比较苦,所以更容易理解底层人民的苦处。
地域差异也挺有意思,北方人南方人想问题的方式就不太一样,比如闻一多是湖北人,说话做事比较直接,瞿秋白是江苏人,显得文绉绉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网络特别复杂,有的是同学,有的是战友,有的后来成了对手,这些关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发展。
他们这些人遇到了特别多的历史机会,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错过了,比如张国焘要是不叛变,说不定现在名字已经刻在纪念碑上了。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想改变中国,但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人名留青史,有的人被人唾弃。
这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同样是知识分子,走的路可以完全不一样,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怎么面对时代给你的机会和挑战。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虽然都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故事现在还在被人讨论,这可能就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