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州,泱泱大国。扳着指头数,真正叫大的地方“屈指可数”:大上海、大武汉、大荆州。人们所说的“大荆州”包括现在的荆州、荆门、天门、潜江、仙桃等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大荆州人口达1092万人,占当时全省总人口的28%;国土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8%。坊间传闻:那时候省里开会,荆州去的代表最多,各种项目决策一投票,比武汉的影响力还大,其他城市都要看荆州投了票才跟着投票。
1994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10月31日正式合并成立荆沙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荆沙市设立荆州区、沙市区和江陵区,辖松滋、公安、监利、京山4县,代管钟祥、石首、洪湖3市。全市国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11.83%,人口78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
1996年,钟祥、京山划归荆门,大荆州成了现在的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6%,总人口664万人,占全省的10.7%的荆州市。
转眼间,30年过去了,荆州迎来地市合并30周年。30年后回望过去,无论地域怎样分割,不可否认的是,湖北有百年大武汉,更有千年大荆州。一部荆州史,紧连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历史上的荆州,一直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要冲之地。无论任何时候,大荆州文化辉煌灿烂,贡献巨大卓越,声名如雷贯耳。今天推出荆沙合并30年(上篇):千年大荆州举足轻重。
一、从楚国古都到中华之“曼彻斯特”,买沙市“俏货”成为国人90年代的一种时髦。
千百年来,荆州始终是一座如雷贯耳的城市。大禹划分九州之时,荆州便傲然而立。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秦汉以来,荆州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秦代,为三十六郡之一;汉代,设荆州刺史部,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唐代,设荆州为“陪都”,与长安、洛阳齐名;宋代,被设置为“府”;明朝洪武年间,荆州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清末,英国人称荆州沙市为“中华之曼彻斯特”(在英国曼彻斯特地位仅次于伦敦)。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粮仓”和物资集散中心。春秋战国、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都是不曾动摇的“经济重镇”,汉代为中国十大商业都会,是南方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荆州因位于中国之中、军事要冲、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几度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
沙市乃毗邻千年古城的长江中游的一个内河商埠,因为居水路要冲,背靠江汉平原产棉区的棉纺织手工业生产,迅速崛起为长江中游重要的棉纺中心和省内仅次于汉口的第二大港口。沙市与湖北省会武汉齐名,被誉为“小汉口”,这份繁荣的背后,源自于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地位。沙市地处长江口,成为了中国与国外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各国商品在此汇聚,作为通往中国腹地的中转站。商贾云集,货物频繁往来,造就了沙市繁荣的商业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沙市作为省辖市,是湖北唯二城市,另一个是武汉(汉口+武昌),沙市港全国前十,在湖北仅次于汉口码头,却是湖北最大的货物中转站,沙市机场也是湖北唯二机场,沙市车牌带“湖北02”字眼,沙市是仅次汉口、天津的全国第三棉花生产地……其间虽然沙市曾一度划归到荆州的管辖之下,但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于1976年成功恢复了省辖市的地位。1980年,更是成为了国务院确定的首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皆有长足进步。甚至一度在湖北省城市经济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省会武汉。
沙市最有名的当属它出产的轻工业产品了。“活力28,沙市日化”,敢为人先的沙市日化成为第一个上央视、第一个把广告牌竖到香港、第一个赞助春晚、第一个进入全国500强,第一个产销9万吨、第一个引发浓缩洗衣粉新革命、第一个在全国认知率达100%的日化企业。曾经有一个段子,讲一个人出差到上海,想着要买一件当地产的礼物带回家,看来看去,买了一床床单。等到回到家拿给家人看,却发现是床单上印的厂家是:沙市床单厂。买沙市“俏货”是湖北乃至全国在90年代前的一种时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繁华的商业和交通枢纽,沙市成为了当时人们购物、娱乐的热门去处。荆州周边的荆门、宜昌人都流行“赶沙市”,意味着到了沙市就是到了大城市。被称为荆州版汉正街的洪城商港,成为周边商贩批发进货的首选地。
二、六朝古都多少帝王霸业历史丰碑,铸就响当当的千年大荆州城市品牌。
古老的荆州,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我国南方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荆州建城史长达2600多年,荆州古城墙周长11.28公里,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楚国八百年,鼎盛在荆州。荆州被称为中国楚都,是因为楚国有21位君王在此建都。从公元前689年开始,楚文王开始迁都至此,并获得千古美玉——和氏璧。后历经楚堵敖、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国终于从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地诸侯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402年,东晋34岁的荆州门阀世家桓玄自江陵起兵攻入建康,404年称帝,改国号为楚,也称“恒楚”。降安帝为平固王。后刘裕败恒玄,恒玄携安帝逃往江陵,将此地作为东晋都城。
499年,南朝萧宝卷改封萧宝融为南康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后被萧衍拥立为帝,后禅让萧衍被称为梁武帝。552年,南朝荆州刺史萧绎在荆州即皇帝位,称梁元帝。后梁宣帝萧詧、梁明帝萧岿、梁靖帝萧琮也都在江陵建都城。
760年,唐肃宗李亨升荆州为江陵府,以江陵城为南都。置荆南节度使领荆、澧、朗、郢、复、夔、硖、忠、万、归等十州,辖39县。
五代十国时,荆南国(南平)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勗、高继冲四世五主建国(907—963),都江陵,国存57年,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荆州,无疑是我国南方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
从禹划九州到唐宋时代,荆州一直是沟通大江南北的战略枢纽,南中国文化在这里交融,全国物流在这里集散。荆州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有云“得荆州者得天下”。荆州之大,四方通达;荆州之要,兵家必争;荆州之盛,商贾云集。多少帝王霸业、历史丰碑,铸就响当当的千年大荆州城市品牌。
三、以荆州楚文化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人们引以为傲的荆楚文化。
荆州作为荆楚文化根脉所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先民以荆州为中心,创造了内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可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楚文化是荆州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最有价值、最有时代感、最具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
现代考古研究表明:鼎盛期的楚文化遗存就主要在江汉平原及楚国南部的今湖南境内发现,并向楚全境辐射。楚国都城是郢,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纪南镇。楚文化以荆州为中心,伴随着辽阔的疆域,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机构和人口,逐步繁荣昌盛起来,走向人类文明历史舞台的中央。现在人们口中引以为傲的荆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以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的“楚”,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概念,同时也涵盖了“楚国”的国家概念和地域概念,仅仅谈到“楚”就有800多年的历史,而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000多年前。
战国之后人们习惯把楚地称作“故楚”。《汉书·地理志》以战国初期的国土为依据,将楚地限在今两湖及汉中、汝南一带,即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湖南地区。六朝时期开始把汉朝的荆州境域,亦即故楚中心地称为“荆楚”。晋室南渡之后,荆楚地区成为南北对立的前沿,它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荆楚”成为常用名词, 以荆楚指代江汉地区是当时的习语。
从2006年开始,发掘开放的熊家冢楚王车马阵是大量真车真马真人陪葬。其宏大的规模气势和待解的王朝秘事,令人惊叹和好奇。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离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一号车马阵,长130多米,是目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车马坑。此外,还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个小型车马坑。时光倒流至2000多年前,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霸业。然而,从熊家冢墓地不难窥探出楚国君臣“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站在熊家冢墓地的车马阵前,依稀可以窥探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场景。
以荆州为代表的一次次考古惊世大发现 ,复活了一度尘封的楚国历史。馆藏文物超过20万件的荆州博物馆是荆楚历史文化的窗口,成千上万件珍藏精品,让楚国的文学、艺术、音乐、漆木器、丝织品、青铜铸造技术等由图腾变得肉眼可见,让曾经绵延了800年的泱泱大楚,以及其灿烂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再是故事和传说。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明代宰相张居正、“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等,都是从荆州走上历史舞台而成就一番伟业的。
四、国之粮仓防洪屏障,奉献与牺牲中见证大荆州的博大胸怀与高风亮节。
荆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国之粮仓。看看荆州的地名,监利,监收鱼稻之利;听听荆州的歌谣,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两汉”时期称其“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沃野千里,土民殷富”;唐代“贡赋所集,实在荆襄”;元明以后,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江汉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总量约占湖北省的60%,是全国闻名的粮、棉、油和鱼、肉、蛋生产基地。荆州以占全省11.4%、占全国0.3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约占全省16%、全国1.6%的粮食以及全省33%的棉花、16%的油料、20%的水产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江汉平原是个米粮仓,荆州是粮食主产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监利县曾获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冠”、水稻总产共和国第一。这是资源和优势,同时也是负担。粮食主产区是重大贡献区,也是重大牺牲区,大多是发展缓慢区。遍观当代中国,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比比皆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种粮农民亦贫困,种一亩水稻的收入只相于在城里打四五天工,一家一年到头种田“落成”不及一个人在外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尽管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有些倾斜政策,对粮农实行补贴政策,但种粮比较效益低、粮产区发展慢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荆州市人平国土面积在全省靠后,居地市州第10位,同时人平耕地面积居前,居第4位,人平国土面积偏少而人平耕地面积偏高,用来发展二、三产业的土地就更紧张。
同时,荆州是保卫大武汉最为稳固的一道防洪屏障。三峡工程竣工前,洪涝灾害一直是荆州的心腹之患,防洪抗灾工作是全市的头等任务,每年冬春修堤、夏秋防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往荆州每年基本上有60万人冬春修堤、50万人夏秋防汛,在一次又一次的洪涝灾害中,广大干群严防死守,作出了巨大牺牲。
1998年,百万军民在荆江大堤上“严防死守”88天,抗击了8次特大洪峰。抗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空前的。仅1998年,荆州全市用于防汛抗灾的直接投入就达22亿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而当时荆州的GDP也才过400亿元。
荆沙地市合并30年,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致敬大荆州,国之粮仓防洪屏障见证了她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见证了一座负重前行英雄城市的博大胸怀与高风亮节。
请关注“楚天热事儿”,荆沙合并30年(中篇):《“小”荆州的阵痛与徘徊》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