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古代打仗攻城,最难搞的就是城门。明明是木头做的,按理说点把火不就完了?
可你发现没,正史也好、演义也好,火烧城门的事反倒不多见。

难道是古人太笨?其实真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这事真干不得——不是不能烧,而是不敢烧!
这里头牵扯的,不光是战略,还有更深的门道。到底是啥原因,让火攻变成一种“禁招”呢?

襄阳血战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为了统一全国,必须攻下南宋的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
1267年9月,蒙古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挺进,将襄樊团团围住。
这两座城池地处汉水之滨,是南宋抵御北方进攻的重要屏障。城高墙厚,易守难攻。

当时守将吕文焕临危受命,率军坚守。蒙古军队数次强攻未果,转为长期围困。
襄樊之战就此拉开帷幕,一场持续6年的惨烈攻防战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守城军民面临的不仅是敌军的攻击,还有断粮断援的巨大压力。
1272年,局势危急之际,张顺、张贵兄弟挺身而出,率领3000勇士冲破重围,为孤城带去粮草和军械。这支敢死队的行动让襄樊守军士气大振。

可惜好景不长,在随后的战斗中,张顺壮烈牺牲,张贵也身受重伤被俘,宁死不屈。
到了1273年,蒙古军队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不断轰击城墙,造成严重破坏。
南宋朝廷又因内部腐败,援军迟迟不至。吕文焕眼看城中粮尽援绝,为避免全城百姓遭受更大苦难,最终选择投降。

襄樊陷落,南宋最重要的北方防线彻底崩溃,国家灭亡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这场持续六年的围城战,蒙古军队使用了包括投石车、攻城梯等多种攻城武器,却始终没有选择烧城门的战术。
这一历史事实引发我们对古代攻城战术的深入思考。

三个月攻下十余城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战绩,堪称古代攻城战的教科书。
1136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攻克了十多座城池,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些城池不是小城小寨,而是金国精心构筑的防御要塞。
岳飞为何能如此神速?资料显示,岳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他们采用的是"神速突袭"战术,往往趁敌人毫无准备时发动猛攻。
岳飞善于利用地形,调动伏兵,还巧妙运用心理战术,有时甚至让敌军主动开城投降。
三年后的1139年,岳飞再度北伐,两个月内连下蔡州等多个重镇。
他的攻城战术灵活多变,既有强攻,也有智取,根据不同城池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作战计划。

岳飞格外注重攻城前的侦察工作,对敌情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
岳家军的攻城实践证明,速度和灵活性往往比简单的蛮力更为重要。
尽管岳飞拥有精锐部队和先进装备,但在攻城时也极少采用火烧城门的战术,这不禁让人思考其中的军事智慧。

奇谋妙计
古代军事家们在无法正面强攻城池时,常常会动用一些非常规手段。
战国时期的白起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前279年,他率军攻打楚国的鄢城时,面对坚固的城防,没有选择硬碰硬。
白起观察到鄢城附近有条河流,灵机一动,命令士兵改变河道走向,引水直灌城中。

鄢城地势较低,很快城内积水齐膝,粮草武器都被浸泡报废,守军无法正常活动。
城中百姓叫苦连天,守将被迫投降。这种水攻战术,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除了水攻,地道战也是攻城的重要手段。

东汉末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北方霸权。199年,袁绍围攻公孙瓒的根据地易京。
易京城墙高大坚固,正面强攻伤亡惨重。袁绍一边佯装攻城,一边秘密派士兵挖掘地道。
这些地道有两种用途:一种是通往城内,让士兵直接进入城中发动突袭。

另一种是挖到城墙地基下方,用木头支撑,然后点火烧掉支撑物,导致城墙坍塌。
袁绍最终用地道战术成功攻破易京,击败公孙瓒,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水攻和地道战这两种方式,都是古代军事家们面对坚固城防时的巧妙应对。
这些战例证明,在古代攻城战中,灵活变通和因地制宜往往比简单的强攻更有效。

攻城利器的前世今生
古代攻城战中,各种精妙的攻城武器发挥着关键作用。
云梯是最常见的攻城工具,相传是由鲁班发明的。它不是简单的梯子,而是一种复杂的机械装置,配备抓钩、车型底座和木幔(巨形盾牌)。
这种设计使士兵能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接近城墙,不易被守城方推倒。

投石车在战国时期开始大量应用,到宋朝时达到顶峰。
宋朝的投石车射程可达500米,威力巨大,能轻松击碎城墙。
在襄樊之战中,蒙古军队就是依靠先进的投石车技术,不断轰击城墙,最终迫使守军投降。
攻城槌是另一种常见的攻城武器,主体由木材制成,前端加固金属。

攻城部队利用它的重量和加速度,反复撞击城墙或城门,直至破坏。
使用时,通常会有专门的防护设施,保护操作人员不受箭矢和滚木的伤害。
这些攻城武器的发展史,体现了古人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都比单纯的火攻更可靠、更有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军队很少采用火烧城门的战术。

特殊设计
古代城门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抵抗火攻。
城门通常使用铁桦木或枣木等耐火木材制作,这些木材质地坚硬,不易燃烧。
工匠们还会在木材表面涂抹特殊的防火油漆,增强耐火性。
更重要的是,城门上往往安装有大量铜钉和铜条,不仅起到加固作用,还能有效散热,防止木材温度过高而燃烧。

有些城门甚至会在外层包裹铁皮,形成额外的防护层。
地理因素也使火攻难以实施。大多数城池都有护城河,这不仅是防御工事,也给攻城方运送大量燃料造成困难。
攻城部队需要先填平或跨越护城河,才能接近城门,这个过程中极易遭受守城方的打击。
守城方还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灭火。

城池内通常有水井,守军能迅速取水扑灭城门上的火苗。一些设计精良的城池,城墙上还有专门的储水设施,随时准备应对火攻。
战术风险也是攻城方不愿采用火攻的重要原因。
点火需要接近城门,攻城士兵会暴露在守城方的射程内,极易遭受箭矢、滚木、滚石的攻击。燃烧产生的浓烟还会影响攻城方自身的视线和呼吸。

许多城池还设有瓮城,即使外城门被攻破,攻城部队还会陷入瓮城的包围中,面临四面八方的攻击。
即使突破瓮城,内城门的防御通常更为严密,攻城难度只会更大。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火烧城门在古代攻城战中很少被采用,军事家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更有效、风险更低的攻城方式。

古代攻城战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从岳飞的神速攻城到白起的水淹策略,从投石车的轰击到地道的暗中突袭,古人在攻城技术上的创新令人叹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史》、《宋史·岳飞传》、《元史·襄樊之战记》、《战国策·白起传》、《中国古代攻城防御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