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曾经的东北是中国的工业重镇,曾经的辉煌让无数人向往。而随着“百万人才”的大规模外流,东北的经济却陷入了困境。
人走财空,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而如今,东北的未来该如何走出困局,重新焕发生机?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看看东北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才荒”的?

东北的黄金时代
1964年春天,辽宁省沈阳鼓风机厂的李师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调令"。
这位工作已有15年的老师傅被选中前往三线地区支援建设。
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为确保国家安全,中央决定在内地山区、丘陵地带建设战略后方基地,也就是"三线建设"。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扛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重担。
李师傅只是当时数十万名奔赴三线地区的东北人之一。
他带着一家老小,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前往千里之外的山区。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航班,一路颠簸坐火车就要三天三夜。

1965年,仅一年时间,从一线地区迁出的120多个项目、6700台设备、48000名职工中,超过一半来自东北。
在李师傅所在的工厂里,整条生产线被拆卸装箱,连同图纸、工具一起运往大山深处。
工人们在荒凉的山区,住着简陋的土坯房,白天建厂房,晚上调设备,硬是在崇山峻岭间建起了现代化工厂。

1964到1970年间,辽宁省向三线地区输送了近10万名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
这些人中包括94名厂级干部、7000名中层干部和16210名技术工人。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东北人特有的那股子"干劲"和"闯劲"。

在整个三线建设期间,东北三省迁移了200多个企事业单位,援建了300多个项目,输送各类人才超过100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李师傅这样的东北人,他们离开家乡,带着技术和经验,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与汗水。

三线建设对东北的影响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但东北地区的经历或许是这句话的反例。
三线建设时期的巨大贡献,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东北后续发展的沉重包袱。
张大爷今年已经78岁,他是沈阳一家老国企的退休工人。

回忆起当年,他满是自豪:"那时候我们厂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厂之一,职工两万多人,厂区大得像个城市。最好的技术人员、最先进的设备都集中在这里。"
然而,当大量骨干力量被抽调到三线地区后,东北的工业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原本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离开了,接替他们的往往是刚刚入行的新人。

张大爷说:"我们车间里,原来一个师傅带三个徒弟,后来变成一个师傅带七八个,甚至更多。技术传承受到了影响。"
除了人才断层,三线建设还导致东北许多企业设备老化却无力更新。
当时为了支援三线,东北地区的许多新设备、新技术都被优先调往内地,留在本地的多是已经使用多年的老旧设备。

张大爷所在的工厂就是这样,到了80年代,其他地区的同类企业已经引进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而他们厂还在使用60年代的手动操作设备。
"跟不上时代了,"张大爷摇头叹息,"等到我们想更新的时候,已经晚了。"

更为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模式,让东北地区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思维。
改革开放后,当其他地区积极拥抱市场经济时,东北地区仍然习惯于等待上级指示,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态。

年轻人为何离开
王小雨(化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2022年毕业时,她面临着是否留在东北的抉择。
"我很爱这片土地,这里有我成长的记忆,有我熟悉的气候和食物,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王小雨的选择并非个例。据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中,留在黑龙江省工作的比例不到20%。

2010到2020年间,东北三省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就业机会有限。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传统重工业占比过高,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王小雨说:"我找工作时,发现哈尔滨的互联网公司很少,即使有,薪资水平也比不上南方城市。"
其次是创业环境不佳。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一直备受诟病,行政效率低下、市场规则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李明(化名)是一位曾在东北创业的年轻人,他说:"光办个营业执照就跑了一个月,还要各种'打点',最后实在受不了,把公司搬到了浙江。"

社会氛围的保守也是年轻人离开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南方城市的开放包容,东北地区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创新意识不足。
一位在沈阳工作的设计师表示:"这里的客户总是喜欢'老一套',对新鲜事物接受度低,做创意工作很受限制。"

此外,气候条件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取暖成本高,生活不便。许多年轻人表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会优先选择气候宜人的城市发展。

蓄势待发的希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东北地区仍然拥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最重要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素有"黄金玉米带"之称。
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白山松林、辽宁省的鞍山铁矿,构成了独特的资源禀赋。

2021年夏天,农业专家赵教授来到黑龙江省的一片黑土地考察。
他挖了一铲土,放在手心细细揉搓:"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名副其实的'耕地中的大熊猫'。"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东北黑土地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东北地区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技术积累。
作为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工业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哈尔滨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64岁的老工程师刘师傅仍然活跃在一线。

他说:"我们厂生产的精密部件,精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是几十年技术沉淀的结果。"
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多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高校每年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东北振兴的智力支持。

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东北问题的高度重视。
2016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
2022年,新一轮振兴政策推出,进一步增强了东北地区发展的动力。

沈阳市浑南区的一处科技园区内,29岁的创业者李晓正在为他的机器人公司筹备新一轮融资。
"东北人才扎实的工科基础是我们的优势,现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很给力。我相信,东北会重新崛起。"
李晓的信心来源于他对东北潜力的认可,也来源于近年来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

东北地区从"共和国长子"到振兴之路的历程,折射出中国区域发展的复杂性。
东北人民不畏严寒的坚韧品质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自身努力下,东北地区正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振兴道路,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调查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