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和“终年”都是表达去世,但区别却很大,用错会见笑于人

楚风文史 2025-04-17 06:22: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我们生活中,有些词看着差不多,用起来却差十万八千里。

像“享年”和“终年”,很多人以为是一个意思,其实差别大得很,场合一错就容易出丑。

别看都是用来写去世年纪的,一个字错了,可能就显得不懂规矩,甚至不敬先人。

到底该怎么分?用在谁身上才合适?别再张冠李戴了,把人笑话了还不知道是哪的错。

丧葬礼仪的演变

提起葬礼,很多年轻人避而不谈,觉得晦气。

可在我们祖先眼中,葬礼是人生大事,繁琐的礼仪背后藏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中国丧葬礼仪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那时候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礼法制度,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等级制度。

这套制度涵盖了人从生到死的方方面面。周公认为礼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根本,所以对礼仪格外重视。

随着时间推移,丧葬礼仪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皇室贵族的丧葬更是繁文缛节。

汉朝时期,丧葬礼仪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礼记》中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丧葬礼仪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功能。

这个时期,针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丧葬礼仪有严格区分,从棺椁质量到陪葬品数量,再到服丧时间,都有明确规定。

明清时期,丧葬礼仪达到鼎盛。

《明律》和《大清会典》对丧葬有详细规定。普通百姓也模仿官方礼仪,力所能及地为逝者办理丧事。

这一时期,讣告文化兴起,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不同形式的讣告。

皇帝驾崩会有"讣音天下"的大规模公告,而普通官员则是"讣告乡邦",平民百姓则多是口头相告。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简办丧事,很多繁琐礼节被简化。

可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传统习俗依然保留,讣告文化也有着严格讲究。

这些讲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享年"和"终年"的区别使用。

葬礼中的关键环节

中国传统葬礼流程复杂,从临终到入土为安,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了解这些环节,才能明白讣告用词的深层意义。

入殓是第一个重要环节。古代称为"沐浴更衣",讲究给逝者洗去尘世污秽,换上寿衣,让逝者带着尊严踏上黄泉路。

入殓时间有讲究,一般选在黄道吉日。我外婆去世那年,族中长辈翻了好几本黄历,才定了入殓的日子。

发讣告是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它既是一种通知,也是一种礼仪。古时候没有现代通讯工具,讣告主要靠口头相传或书面形式。

书面讣告多见于官宦家庭和书香门第,篇幅不长,一般不超过百字,却有严格的格式和用词讲究。

《红楼梦》中王熙凤去世,贾府就发了正式讣告,通知亲友前来吊唁。

讣告用纸也很有讲究。老人去世用白纸,年轻人去世用黄纸。

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着年长者圆满结束生命,而黄色则寓意年轻人生命的不圆满和惋惜。

设灵堂是葬礼中最为庄重的环节。

灵堂布置有严格讲究,一般在堂前摆放供桌,上面放置香炉、蜡烛、逝者遗像等。

灵堂也有等级之分,官员的灵堂规格高,平民百姓则要简朴很多。文化大革命前,很多地方还讲究请和尚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

入墓是整个葬礼的终点。古人非常重视入墓时间和地点,讲究阴阳五行和风水地理。

选墓地时要看山看水,寻找"藏风聚气"的宝地。

民间有句俗语:"人穷不能穷葬,人富不能富葬。"意思是即使家境贫寒也要尽力为逝者办好后事。

"享年"与"终年"的区别

很多人搞不清"享年"和"终年"的区别,随便用一个就完事了。真要细究起来,这两个词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严格区分。

"享年"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本意是形容人活得长久,享受天年。

用在讣告中,是对逝者的尊敬和敬爱。"享"字有享受、福泽的含义,表示逝者一生幸福,寿终正寝。

因此,"享年"一般用于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物。

2021年袁隆平院士去世,新闻报道用的就是"享年91岁",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敬意和哀思。

"终年"则是个中性词,客观描述一个人终结生命时的年龄。

"终"没有褒义色彩,只是陈述事实。它适用范围更广,可以用于一般情况下的讣告。

我们村里有个不太出名的老教师去世,村委会贴出的公告上就写着"终年78岁",既尊重了逝者,又符合用词规范。

在民间,对年龄段的区分更为细致。

20岁以下英年早逝的人,讣告常用"夭年",表示惋惜。60以上去世的人,用"享年",表示他们年事已高。

年满百岁的老人去世,则会用"天年",寓意达到天赐之年。

不同地区还有自己的讲究。南方一些地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才用"享年",北方则普遍以六十岁为界限。

社会关系也会影响用词选择。与撰写者关系亲近的人,更容易获得"享年"的敬称;关系疏远的,则多用"终年"描述。

从讣告看社会变迁

纵观历史,讣告文化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化,但核心礼仪精神始终未变。

早期讣告多是口头传达,尤其在普通百姓家庭。

《白鹿原》中白嘉轩为父亲报丧的情节,生动再现了这一传统。

他找来村里有声望的人,请他们帮忙挨家挨户传达父亲去世的消息,这种方式既显示了对族中长辈的尊重,也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互助性质。

随着印刷技术发展,书面讣告逐渐普及。民国时期,报纸成为发布讣告的主要媒介。

当时的大报小报都有专门的讣告版面,用词严谨,格式规范。这一时期的讣告,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文体风格。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讣告形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纸质讣告,电子屏幕、网络平台都成为发布讣告的新渠道。

不过,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享年"与"终年"的使用区别依然被严格遵守,尤其在正式场合和新闻报道中。

现代社会虽然简化了很多传统礼仪,但在讣告用词上的讲究反而更加细致。

专业媒体和出版物都有严格的编辑规范,对讣告用词有明确要求。

某知名报社编辑手册中就明确规定:"'享年'用于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知名人士或与本报关系密切的人员;一般人物使用'终年'。"

这种区分不是歧视,而是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认可和尊重。

《——【·结语·】——》

生死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享年"与"终年"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是对逝者的不同敬意表达和认可。

了解这些文化密码,不仅能避免在重要场合闹笑话,更能感受到中华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中国丧葬礼仪文化研究》、《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词语使用规范手册》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