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原政治局常委,68岁失意后选择自尽,骨灰至今都未找到

楚风文史 2025-04-10 04:39: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李立三,一位曾经的政治局常委,曾经站在权力的巅峰,但到生命的尽头,他却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68岁,这个曾风光无限的老政治人物,最终为何走到了这一步?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李立三去世后,他的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那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最终才做出如此极端的决定呢?

从安源到上海

1921年12月,湖南安源煤矿。

一个年轻人悄然走进矿工居住的简陋棚屋,与疲惫的工人们促膝长谈。这个人就是李立三,刚刚接受党中央委派,回到湖南开展工人运动的革命者。

当时的安源煤矿,是湘鄂两省最大的工业企业,拥有工人数万人。

但矿工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工资低得可怜,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看到这种情况,李立三决心改变工人们的命运。

他首先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们传授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

白天矿工们辛苦劳作,晚上便聚集在简陋的教室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识字。

李立三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们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他们认清自身处境。

在安源煤矿,李立三建立了全国首个工人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产业工人党支部。

随后,他又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这个看似普通的俱乐部,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公开合法的工人组织。

工人们在这里学习、交流、休闲,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在这里逐渐觉醒。

在李立三和刘少奇等人的共同领导下,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

这次罢工有超过1.7万名工人参加,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迫使矿主同意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十七项要求。

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李立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1924年5月,党组织派遣李立三前往上海领导职工运动。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数十万产业工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

李立三一到上海,就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成为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领袖。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

这一运动起因于日本资本家在上海纱厂开枪打死中国工人顾正红,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李立三立即投入到运动组织工作中,领导上海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在他的带领下,上海总工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政治觉醒的标志,也是李立三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这次运动,他不仅在工人群众中树立了崇高威望,也逐渐成为党内的重要领导人物。

革命道路上的抉择

1927年,中国革命面临重大危机。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是继续与国民党合作还是走独立革命道路的重大抉择。

在这关键时刻,李立三坚决支持党中央采取反蒋立场,积极参与反蒋斗争。

他的坚定态度和突出表现,使他迅速晋升为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年7月,党中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李立三作为重要领导者之一,参与了南昌起义的策划和领导工作。

8月1日凌晨,起义爆发,震惊全国。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南昌起义后,李立三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

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这个时期,李立三已经成为仅次于总书记向忠发的党内第二号人物。

随着党中央重心向农村转移,李立三开始主导党的军事和政治策略。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李立三判断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开始推行一系列激进政策。

莫斯科岁月

1930年,李立三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推行了后来被称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路线。

他过高估计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武装起义,实行"城市中心论",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

这一策略与当时中国革命的客观条件不符,导致了革命力量的重大损失。

同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撤销了李立三的领导职务,他被派往莫斯科进行检讨。

到达莫斯科后,李立三主动向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作了深刻检讨。

他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接受党的批评和教育。这种诚恳的态度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理解和支持。

可命运的打击却接踵而至。在苏联期间,李立三遭到了王明的诬陷。

王明当时是"留苏学生派"的代表人物,在共产国际中掌握一定权力。

他出于个人政治目的,向苏联方面散布李立三是"托派分子"的谣言,导致李立三被苏联当局逮捕入狱。

在狱中,李立三经历了无数次审讯和考验,但他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坚定信念,拒绝承认自己是"托派"。

他多次向苏联当局和共产国际申诉,坚持自己对党的忠诚。这段经历持续多年,成为李立三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直到194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方交涉下,李立三才得以重返祖国。

回国后,他受到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重新获得了党的信任。

这次重逢,标志着李立三政治生命的重生,也证明了他作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坚守和忠诚。

悲剧结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

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工会组织建设和劳动保障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担任全总主席期间,李立三推动建立了新中国第一部《工会法》,为保障工人权益提供了法律基础。

作为劳动部部长,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障政策,奠定了新中国劳动制度的基础。

他还积极推进工业生产,参与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有关工人福利的部分。

然而,历史再次给李立三带来了残酷的考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李立三成为了批斗的对象。他被指责为"历史反党分子",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和人格侮辱。

1967年6月22日,在文革的极端环境下,已经68岁的李立三不堪忍受无休止的批斗和折磨,选择了自尽。

他去世后,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仍然没有放过他,匆忙将他火化,至于骨灰的去向,至今仍无从得知。

直到1980年3月20日,李立三才获得彻底平反。

中共中央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全面肯定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生前曾评价李立三说:"立三同志是我们党的一员老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结语·】——》

李立三在工人运动中的杰出贡献,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以及面对挫折时的不屈精神,都彰显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

虽然他的人生经历了重大起伏,但历史最终还是给予了他公正的评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李立三传》《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7 阅读: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