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大家都知道蔺相如凭一块璧玉,智勇双全地完成了“完璧归赵”,但很少有人提到,这一举动的后续,代价其实极为惨烈。
老师在课堂上大多只讲到蔺相如如何巧妙应对,如何勇敢完璧归赵,却从未深入说过事情的后续。
那么,蔺相如最终的命运如何?赵国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璀璨美玉下的危机
华夏大地上,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风云变幻。
公元前283年,赵国拥有了举世闻名的和氏璧,这块无价之宝成为赵王的骄傲,也引来了强大秦国的觊觎。
秦昭王派人传话,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此璧。赵王虽心动,却担心秦国图谋不轨,只交璧不给城。

此时,赵国内政并不稳定。继位不久的赵惠文王面临朝中派系争斗,军队疲弱,民间怨声载道。
和氏璧虽珍贵,但对比秦国承诺的十五座城池,后者对国力提升无疑更为实质。赵王左右为难,决定派遣新晋外交官蔺相如携璧赴秦。
蔺相如出身平民,靠着过人智慧跻身朝堂。他深知此行凶险,也明白秦国强大,赵国势弱的现实。

蔺相如抵达咸阳宫后,秦昭王爱不释手地把玩和氏璧,但对换城之事只字不提。
面对秦国欺诈,蔺相如沉着应对,佯称璧中有瑕,请回璧指给秦王看。
一拿回璧,他立即退到柱子旁,威胁说若秦王不履行承诺,他就将美玉摔碎。

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全身而退,回到赵国。
表面上看,蔺相如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保全了国宝,也保住了赵国的尊严。

赵王大喜,赐蔺相如封地,并任命他为“上卿”。
赵国举国欢庆这场外交胜利,却没人意识到,这场胜利恰恰暴露了赵国内部的致命弱点。

外交胜利背后的军事隐患
公元前281年,完璧归赵仅仅两年后,秦国就开始了对赵国的军事行动。
秦军突袭赵国西部边境,短短数月内便夺取数座城池,造成赵军两万余人伤亡。赵国措手不及,只能派老将廉颇带兵抵抗。
廉颇深知赵军实力不及秦军,采取了稳守不出的策略。他命令将士加固城墙,挖深壕沟,坚守要塞。

这一防御战术在初期确实起到了遏制秦军的效果,避免了赵国更大的损失。秦军攻城不下,暂时退兵。
事实上,完璧归赵事件揭露了赵国的一个致命问题:军事实力的弱小。
当蔺相如在秦国威胁要摔碎和氏璧时,秦王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并非真正害怕损失一块玉石,而是顾忌当时的国际形势。

一旦强行扣押蔺相如和玉璧,可能引发六国联合抗秦。然而秦国已经通过此事看清了赵国的底线和实力。
廉颇的防御战术虽然暂时稳住了局势,但也被秦国视为赵国军事实力不足的表现。

秦国开始加强对赵国的情报收集和军事准备,寻找更致命的打击时机。
赵国虽然拥有几十万大军,但军队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将领经验欠缺,这些问题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凸显。

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赵关系表面上恢复正常。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会面,商讨两国边境问题。
赵王本不愿赴会,担心有诈,但在朝臣的劝说下,认为这是缓和关系的好机会,最终决定亲自前往。
蔺相如作为护卫随行。在宴会上,秦王故意刁难,要求赵王弹琴助兴。

这在当时是极大的羞辱,因为弹琴是供人取乐的行为,一国之君为他国君主表演,无异于承认臣服地位。
蔺相如见状,立即上前周旋,声称赵王有手伤,由他代为弹奏。
蔺相如假装准备弹琴,却又声称秦王也应回礼,演奏一曲。秦王无法推脱,最终不了了之。

随后,蔺相如又巧妙化解秦国设下的多个外交陷阱,保护了赵王的尊严。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的威望达到顶峰,赵王更加倚重他。
廉颇自恃军功,对一个文官位居自己之上心生不满,曾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多次退让,解释自己让步是为了国家大局。廉颇了解后,深受感动,负荆请罪,两人成为挚友。
表面上看,赵国再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捍卫了国家尊严。

蔺相如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可渑池之会进一步暴露了赵国的弱势地位。
秦王之所以敢于公然羞辱赵王,正是因为清楚赵国军事上无力对抗秦国。
赵国不得不依靠外交智慧来维护表面的尊严,这本身就是实力不足的体现。

从外交困局到军事灾难
公元前262年,一场看似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秦赵力量对比。
韩国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希望以此减轻自身压力。赵王接受了这份"礼物",却不知这是一个陷阱。
上党郡地处要冲,战略位置重要。秦国自然不会允许赵国控制这一地区。

秦王借口韩国已将上党郡献给秦国,赵国强行占领属于挑衅,派大军压境。真正的秦赵大战就此爆发。
赵王派廉颇带兵迎敌。廉颇依然采取稳守的策略,在上党郡边境构筑防线,利用地形优势与秦军周旋。
这一策略虽然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有效阻止了秦军的推进,使秦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而朝中开始有人非议廉颇不敢与秦军决战,只知防守,是"无能之将"。
赵王也因久战不决而心生疑虑。此时,赵括这一新面孔进入了赵王视野。
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谈兵辩论无人能敌。他向赵王提出,廉颇太过保守,只要换他指挥,一定能击败秦军。

赵王被赵括的自信打动,加之对廉颇久攻不下的不满,决定更换主帅,派赵括接替廉颇。
老将廉颇临走前恳请赵王三思,并留下遗言:秦军狡猾,赵军应稳守不出,等秦军粮尽自退。
赵括却嗤之以鼻,认为廉颇胆小怕事,自己一定能速战速决。

赵括接任后,完全推翻了廉颇的防御部署。
他认为秦军远来疲惫,应主动出击。他命令赵军离开险要地形,在平原上摆开阵势,与秦军决战。
这正中秦国名将白起的下怀。白起佯装不敌,诱使赵军深入,随后分兵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道,将赵军围困长平一带。

最终的代价
被围困的赵军陷入绝境。粮草断绝,士兵饥饿难忍。
赵括仍不承认战略失误,固执己见,命令军队多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括亲自带队冲锋,被秦军乱箭射死。失去主帅的赵军军心涣散,大部分将士投降。

秦将白起心狠手辣,担心这四十万降卒日后卷土重来,下令全部坑杀。
四十万赵国精锐就此覆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赵国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赵国成为历史。

从完璧归赵到长平之战,赵国的衰亡过程充满讽刺。
蔺相如的外交才能本应成为赵国的护身符,却因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军事防御和内政建设的重要性。
和氏璧虽然保住了,却换来了赵国的灭亡。外交上的小聪明,掩盖不了国力的根本弱点。

“完璧归赵”的故事告诉我们,表面的胜利可能隐藏深层的危机,外交智慧无法替代国家实力。
真正的强大源于内部的稳固与发展,而非外在的华丽与巧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战国策·赵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