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臭名昭著的6个名人,不仅被三国演义洗白了,还成为正道之士

楚风文史 2025-04-17 15:54: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一说到三国,谁是忠臣谁是奸贼,好像早就分得明明白白。

但你知道有些在《三国演义》里被吹上天的人,真实历史中其实臭名远扬,做过不少让人翻白眼的事。

偏偏就是这些人,不仅在小说里被彻底洗白,还被捧成了“正义代表”。他们到底做了啥,被后人误解多年?

马超:从暴戾将军到"五虎上将"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是刘备帐下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骁勇善战,忠心耿耿。

小说中他与张飞、关羽并称为蜀国三大支柱,在剧情中多次展现出非凡的武艺和忠诚品格。

然而历史上的马超,却是一位性格暴戾、行事极端的将领。

马超本是西凉豪强马腾之子,早年随父亲依附曹操。

后因曹操杀害马腾,马超举兵反曹,发动了著名的潼关之战。

这场战役中,马超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一度将曹操逼入绝境。而他却最终兵败,没能完成复仇大业。

马超的反叛行动导致了惨痛的后果——他的家族几乎被曹操斩尽杀绝。

妻子、子女、兄弟全部遇害,这场血腥报复让马超成为孤家寡人。

流亡途中,马超四处投靠,最终在张鲁的帮助下站稳脚跟,后来才投奔刘备。

历史记载中,马超并非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那种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

他在掌权时期对手下严苛,甚至残暴,导致部下怨声载道。他投奔刘备更多是出于无路可走的无奈,而非什么忠义情怀。

小说对马超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善蜀汉阵营的英雄谱系,弥补蜀国在西北地区势力的短板。

法正:从背主求荣到"蜀汉军师"

在《三国演义》中,法正是刘备麾下的重要谋士,帮助刘备夺取西蜀,建立蜀汉政权的关键人物。

小说中的法正足智多谋,对刘备忠心耿耿,是蜀汉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真实历史中的法正确是一个典型的"背主"形象。他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属下,担任重要职务。

当刘备进入益州时,法正看准时机,背叛了多年栽培自己的主公刘璋,转而投靠实力更强的刘备。

法正不仅自己背叛,还积极劝说刘璋投降,促成了刘备顺利占领益州的局面。

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在当时的道德标准下,是极其不齿的。

一个背叛旧主的臣子,在古代通常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但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法正的这一行为被巧妙地淡化,转而突出他对蜀汉政权的贡献。

法正在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后,确实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

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给予刘备很多帮助,为蜀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正是这些后续的贡献,让小说有了"洗白"法正的基础,将一个背主求荣的形象转变为忠心耿耿的谋士。

吕蒙:从背信弃义到"白衣渡江"

《三国演义》中的吕蒙形象颇为正面,尤其是"白衣渡江"一役,被塑造成智勇双全的将领。

小说中描写他虚心好学,从一名粗鲁武夫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大将,甚至连诸葛亮也称赞他"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然而历史上的吕蒙,在关羽北伐曹操、攻打樊城的关键时刻,作为东吴大都督,不顾孙、刘两家同盟的道义,趁关羽主力北上之际偷袭荆州,一举夺取了关羽苦心经营的地盘。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身亡,也为后来蜀吴关系的彻底破裂埋下了祸根。

吕蒙的这一行动,从军事角度看确实精明果断,为孙吴立下大功。

但从道义层面看,这种趁人之危、背信弃义的行为,实在难以称道。

荆州之战后,孙权背弃了与刘备的同盟关系,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对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对吕蒙的美化,主要体现在淡化了他背叛同盟的不义行为,更多强调他个人能力的成长和军事才能。

小说将他塑造成一个勤学上进、知恩图报的形象,为他的不义之举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这种处理手法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徐庶:从明哲保身到"舍命救母"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是个令人同情的角色。

小说中,他被描绘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因母亲被曹操挟持而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奔曹营。

临别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为蜀汉找到了顶尖军师。

小说中的徐庶虽然身在曹营,心却始终牵挂着刘备,甚至多次暗中相助。

历史的真相却大相径庭。

根据史料记载,徐庶确实最初追随过刘备,但并非因为"母亲被挟持"这种戏剧性的原因而转投曹操。

实际上,当时刘备势力弱小,前途未卜,而徐庶作为一名聪明人,清醒地认识到追随刘备难有出路,于是主动选择了背叛刘备,投奔实力强大的曹操。

徐庶在曹操帐下官至御史中丞,是个不小的官职,证明他确实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他的这种识时务、明哲保身的选择,在当时的乱世中并不少见,但也难免给人留下不忠不义的印象。

小说为了塑造刘备阵营的正面形象,巧妙地为徐庶安排了"母亲被挟持"的情节。

将其变成了一个被迫离开、内心仍然忠诚的角色,这种改编大大提升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和道德高度。

张松:从谋私图利到"忠义献图"

《三国演义》中的张松是个颇有风骨的人物。

小说描述他原为益州牧刘璋的别驾从事,因曹操轻慢他而心生不满,便将西川地形图献给刘备,并积极促成刘备入蜀,最终因此被其兄长告发处死。

这一形象看似是因个人恩怨而助刘备,但小说还是赋予了他一定的忠义色彩。

历史上的张松更像是一个谋私图利的投机者。

他看到刘璋庸碌无能,益州政权日渐衰弱,而刘备声望日隆,便打算投靠新主。

他将西川地形图献给刘备,主动策划引刘备入蜀的计谋,本质上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刘璋。

张松的行为虽然帮助了刘备,但从忠义的角度看却是典型的背主行为。

他因个人利益出卖主公,最终也遭到了应有的下场。

小说在描述这一历史事件时,通过添加曹操轻慢张松的情节,为其背叛行为寻找了一个更能被接受的理由,削弱了其投机取巧的本质。

潘濬(pān jùn):从反骨忠臣到"被害形象"

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潘濬是蜀国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与关羽不睦。

小说中提到他在襄樊之战时倒戈孙吴,是导致关羽失荆州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小说对他的描述相对简略,没有给予过多负面评价。

历史上的潘濬,确实与关羽关系不佳。

这主要是因为关羽性格高傲,看不起文官,而潘濬作为文官又不愿低头。两人的矛盾在荆州军政体系中造成了不小的裂痕。

当关羽北伐曹操、进攻樊城时,局势一度大好。

然而潘濬选择了背叛,暗中与东吴勾结,成为吕蒙偷袭荆州计划的内应。

正是有了潘濬这样的内应,吴军才能顺利夺取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潘濬的背叛行为,从忠诚的角度看无疑是可耻的。

他对主公刘备的不忠,对同僚关羽的背叛,都是典型的"反骨"表现。

然而《三国演义》在描述这段历史时,选择了淡化潘濬的负面形象。

更多将关羽失荆州的责任归结于关羽本人的骄傲和战略失误,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潘濬的历史罪责。

《——【·结语·】——》

历史与文学之间往往存在着微妙的差距,《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塑造人物的手法自有其创作考量。

那些被"洗白"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也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

1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