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旧闻回顾,案中人名均为化名,具体情节有改编)
由于日常需要,钱某经常去家附近的小店购买“伟哥”这种成人用品,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半个专家”了。
有一天,他发现有一家刚开的小店,也在卖类似的药品,而且价格还挺便宜,只要140元一盒。
钱某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去买了一盒,当店家老板把药品递到他手里的一瞬间,他就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凭借多年购买的经验,他从手感上就能感觉到这个产品的外包装很粗糙,但是当时他也没好意思细细查看,就直接带回家了。
回到家里,钱某又仔细查看了下,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盒子上的防伪标志贴的歪歪扭扭,药片的颜色也参差不齐,说明书的纸张更是一捏就碎,而且最关键的是,就算登录药监局的查询网站,也查不到这个药品的批准文号。
钱某这下子可以说能直接断定这就是假货了,但心不甘的他,脑子里却冒出了另外一个想法,何不借此机会好好敲打下这个无良店家呢?
次日一早,钱某便早早地赶到了那家药店。
他步履匆匆,神色冷峻,踏入店门后,径直走向收银台,“啪”地一声拍出 4200 元现金,高声喊道:“给我来 30 盒昨天买的那种伟哥。”
“你……你要买这么多?”药店老板不禁瞪大了双眼,脸上写满了惊愕与狐疑。
“怎么?你们敢卖假药,还怕我多买?”钱某嘴角微微上扬,扯出一抹嘲讽的冷笑,“少废话,赶紧拿货!”
药店老板心里直犯嘀咕,觉得此事太过蹊跷诡异,但在顾客的强硬要求之下,还是不情不愿地去备货。
没成想,钱某刚一拿到药,脸色就瞬间阴沉下来:“哼,现在我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这些全是假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你们得给我十倍赔偿!”
店家一看碰到硬茬儿了,也不示弱,坚决拒绝赔偿,认为钱某是敲诈勒索,双方争执不下,就闹上了法庭。
二、法庭辩论及判决1、钱某“钓鱼”的行为确实容易引发争议,但并不违法。
从常理来看,普通消费者若只为自身使用,一次性购买如此大量的药品不符合常规消费模式。
但钱某的行为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在消费维权实践中,消费者有时为了获取更充分的证据,确保售假者无法逃脱法律制裁,会采取一些相对大胆的取证方式。
他试图通过大量购买,形成更完整的证据链条,以证明药店售假并非偶然、孤立的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规模性。
钱某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权利,该法赋予了消费者在遭遇欺诈性消费时要求赔偿的权利。
其核心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免受不良商家的侵害,维护市场的公平交易环境。
只要消费者能够证明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就有权要求相应赔偿,购买数量本身并不应成为否定其维权资格的决定性因素。
2、药店一方的行为无争议,属于销售假药的严重违法行为。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的生产、销售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药品质量合格、来源合法。
药店销售的药品出现包装盒油墨色泽暗沉、防伪码粗糙、批准文号查无信息以及生产日期印刷模糊等诸多问题,这些迹象综合表明药品极有可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假药。
药店作为药品销售的专业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对所售药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一旦出现售假行为,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
最后法院判定药店需退还钱某购买 30 盒假药的货款 4200 元,并依照法律给予十倍赔偿,共计 4.2 万元。
三、案件反思与总结1、当我们疑似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事件时,首要之举便是要努力保持冷静克制,切不可冲动莽撞行事。
就如同钱某一般,在察觉到药品存在异样之后,并未立刻被情绪左右,火急火燎地找药店大闹一场,而是先行冷静比对、仔细确认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便为后续的维权奠定了基础。
要知道,一旦在初期就情绪失控,与商家发生激烈冲突,不但可能会打草惊蛇,致使商家有机可乘,迅速销毁关键证据,还极有可能令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漩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人身安全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
2、证据的收集堪称维权的重中之重。
身处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时代,消费者手中的“维权利器”可谓琳琅满目。
购买商品时的发票、收据、小票等凭证,一定要妥善保存,这些可是证明购买行为发生的直接证据;对于药品、食品等特殊商品,尽可能留存包装、说明书、剩余产品等实物,以便日后对产品质量、真伪等进行专业鉴定;倘若条件允许,不妨效仿钱某,巧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下与商家沟通、交易的全过程,这些视听资料在法庭之上往往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强大威力。
要牢记,法律信奉的是证据确凿,空口无凭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
3、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无疑是维权的必修课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恰似我们维权征程中的指南针。
只有将这些法律知识烂熟于心,我们才能明晰自己的权利边界,洞悉商家的责任义务,在维权之时做到有理有据、底气十足。
例如,当遭遇商品质量问题时,我们便能依据法律理直气壮地要求商家退换货、赔偿损失;倘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如同本案中的售假行径,我们就能昂首挺胸地要求三倍甚至十倍赔偿。
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关注我:清石先生。
注:本案例素材来源网络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