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带头限制,国内排队“疯抢”,DeepSeek被国产车企“包养”了

树科技 2025-02-13 20:25:50

过年期间朋友们讨论最多的就两件事,一个是“哪吒2”火了,上映12天,票房已经到达80多亿。

票房已经杀进前40名,估计进前20名应该问题不大。

而另一个讨论度最高的话题,就是DeepSeek。

这一次DeepSeek能在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火爆,还真得感谢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

跟当时的华为一般无二,当DeepSeek在140个市场连续多日“霸榜”之后,当全球各大顶尖科技企业包括美国本土企业感到惊诧的时候……

美国出手了,又是那一招,打不过就封杀。

之后,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也传出禁止或限制DeepSeek……

从华为到tiktok,再到如今的DeepSeek,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会如此忌惮?

是数据安全问题吗?

还是其他?

更深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去深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市场竞争压力的存在让美国等国家非常忌惮。

DeepSeek发布后的前 18 天内下载量达到 1600 万次,几乎是 OpenAI 的 ChatGPT 首次发布时的 900 万次的两倍。

此时如果放任DeepSeek的发展,那么它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AI产业体系里的一头巨兽,于是这些国家试图通过禁用或限用 DeepSeek 的方式来削弱其竞争力,以此维护本土企业的利益和市场地位。

这一点其实很好去佐证。

包括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在宣布限制DeepSeek后,又对本土的AI产业做了布局。

韩国宣布将在韩国产业银行旗下新设“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基金的初步投资规模至少达到34万亿韩元(约合171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这一金额可是韩“半导体金融扶持项目”(17万亿韩元)的2倍。

韩联社报道称,韩代总统提到中国企业推出的AI模型“DeepSeek—R1”带来了“新冲击”,他认为全球的AI竞争可能正在向包括软件竞争在内的复合型竞争扩展。

接下来,可以预见DeepSeek在海外的发展不会太顺利。

但……在中国国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局面。

继华为、荣耀、努比亚等多个手机大厂宣布接入DeepSeek后,国内车企也宣布与DeepSeek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合作。

所以说,DeepSeek不仅仅是一个AI大模型、应用这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更多产业助力。

从基础层面来讲,DeepSeek数据的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等,这都属于基础层面的AI产业体系,它会用到大量硬件设备,比如 AI 芯片,如 GPU、NPU、ASIC、FPGA 等,是 AI 的核心硬件,为 AI 的大量计算任务提供强大算力,还有服务器,以及用于存放海量的训练数据和模型参数存储设备,这些都会带动相关产业。

在之后是技术层面的。

比如360老周说的,要为DeepSeek提供服务,还有华为云服务。

这些大家简单了解,咱们重点说的是应用层面。

比如现在的智能医疗领域,比如现在的通信领域,比如手机行业,再比如现在的汽车行业……

吉利、极氪、岚图、宝骏、智己、东风、零跑、长城等数家车企都在近日宣布完成与DeepSeek模型的融合,相信过两天还会有更多的国产汽车品牌会选择与DeepSeek合作。

各车企也放出话来,融合后能够大幅提升智能交互体验。这么多车企与其合作,DeepSeek的日子一段时间内会过得相当滋润。

中国这些本土企业为什么要盯着DeepSeek呢?

以车企为例。

DeepSeek的介入会直接对智能座舱带来催化,节约算力的作用,对座舱交互体验也有很大的提升。

而正是“激战”中的中国车企,在渴求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渴望有一个破圈的契机。

如今相当多的车企已经与DeepSeek展开合作,究竟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还是进一步的深度耦合,还是要看车企的二次开发能力。

不开发只接入,真的就只是一个“功能堆砌”而已。

数年前,汽车还是一个“钢铁躯壳”。

而如今,车企们试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可陪伴”、“能交互”、“会思考”的智能体,而在这一进程中,显然中国车企们更为积极、主动。

有很多人将DeepSeek的“上车潮”、“上机潮”简单理解为一场“蹭流量”行动,其实倒不如将其看做一场独属于中国的技术革命,有能力的中国车企、手机厂商自然会抓住这一次“差异化”的机会。

但中国汽车产业来讲,这未尝不是一次向全球输出智能化范式的重要契机。

而此时接入DeepSeek的中国车企,或许比世界上任何车企都要清醒。

随着AI向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渗透,“AI定义汽车”的图景将愈发清晰,AI的介入可能让车企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竞争场景。

中国车企想要在这一场Ai大势下求生存得发展,同样也想借此构建全球智能化标准,引领下一个汽车百年。

0 阅读:100

树科技

简介:解析最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