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文字发展经历了一个既长又曲折的过程。一开始,他们用的是汉字,但后来慢慢转变成了现在的罗马拼音文字,也就是大家说的“国语”。这个变化,不光是让越南人写字的方法换了样,还对他们的文化、教育、经济,甚至对怎么看自己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样的文字大变动,到底给越南带来了啥结果呢?
【从汉字到罗马拼音的漫长过渡】
聊聊越南不再用汉字的事儿,咱得先明白他们为啥会这么做。越南跟汉字打交道,那历史可久了,得从公元前111年那会儿算起。那时候,越南归汉朝管,叫北属时期,汉朝把行政体系和文化都带到了越南。汉字嘛,越南人管它叫“字汉”,就成了那时候的官方语言和写东西的工具。不论是政府的文件、科举考试,还是做学问,都离不开汉字。越南的上层人士,都得学中文,读《四书五经》这些书。
北属时期漫长了近一千年,一直到公元939年那会儿,越南在白藤江跟中国军队打了一仗,赢了之后,就自个儿建了个独立的国家。不过独立以后,汉字也没立马就不用了。那时候越南的朝廷还是照着中国的那一套官僚制度来,所以汉字还是官方和做学问的人都在用的文字。
但是,老百姓日常交流用的不是中文,而是越南话,汉字并不能完全贴合他们的口头表达。所以,大概从10世纪起,越南人创造出了“字喃”,这是一种依托汉字但又专为书写越南语设计的文字。
字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说白了,它就是一部分直接拿了汉字的意思来用,比如“山”这个字,在字喃里还是表示“山”。另一部分呢,则是用汉字的读音来拼越南话,并且还整出了一些特有的符号。这样一来,越南的朋友们就能用字喃来写诗、记录事情,有时候官方文件里也能见到它的身影。就拿那本有名的《南国山河赋》来说,就是用字喃写成的。不过,字喃有个头疼的地方:太难了。因为它是基于汉字搞出来的,想学得先啃下几千个汉字,还得把越南话的发音规则搞明白,所以也就那些读书厉害的人能玩得转,普通老百姓压根儿搞不懂。
到了1600年代后期,事情有了新变化。那会儿,欧洲的传教士踏上了越南的土地,尤其是葡萄牙和法国的耶稣会教士。为了传播他们的信仰,他们得跟当地人说话,可汉字和越南的字喃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难学了。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新招儿,就是用罗马字母来给越南语注音,这便成了“国语”的开始。最开始尝试这个的是个叫亚历山大·德·罗德的法国传教士,他在1651年出了一本《越葡拉词典》,算是给国语打了个基础。但那时候,国语只是在教会里用用,普通越南老百姓根本不理睬它。
国语真正得到发展的契机是在法国统治越南那会儿。19世纪中期左右,法国占领了越南,成了那里的殖民者。法国人认为汉字和字喃太过老旧,就想着搞一套“文明改革”。他们发现国语挺容易学的,还能打破汉字造成的文化隔阂,同时减少中国的影响。所以,他们就在学校和政府机构里推广国语,还在1898年出了个规定,让公文慢慢都开始用国语写。这么一来,到了20世纪头几年,国语就在城里和那些有文化的人中间火了起来。
1945年,越南摆脱了法国的统治,新政府一成立,就立刻把国语确定为官方语言。那时的头儿胡志明心里明白,汉字和字喃太复杂了,要想让大伙儿都识字,得用简单好学的文字。因此,政府大力推行扫盲活动,教老百姓学说国语。就这么着,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汉字和字喃慢慢地就没啥人用了,国语成了越南写字的唯一方式。
【扫盲、现代化和国家认同】
国语的好处就在于它特别易懂。只要29个罗马字母,再加点声调标记,就能搞定越南语的所有发音。你瞅瞅汉字,得背好几千个,每个字意思、读音还都不一样,字喃就更别提了,刚开始学就得耗上好几年。但国语不一样,把字母和拼写规矩学会了,不出几个月,读读写写简单的句子完全没问题。
看看数据,就能明白扫盲工作有多大的成效。1945年越南刚独立那会儿,识字的人很少,大概就只有两成人左右,很多人连自个儿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可到了1975年,国语推广了这么多年,识字的比例一下子就涨到了八成多。到现在,越南的识字率稳稳当当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整个东南亚都算得上很高的水平了。这多亏了国语简单易学,老百姓不用费多大劲儿就能学会读书认字,这样一来,教育普及的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越南语采用的是罗马字母拼写,跟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属于同一套文字系统。这对越南人来说,在学习外语方面是个不小的优势。就拿学英语来说吧,越南学生因为已经对字母表很熟悉了,所以只需要搞定发音和单词意思就好,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样,还得另外去适应一套全新的书写方式。现在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越南人有了越南语的基础,在参与国际交流时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聊到现代化,电脑、手机、网络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基本上都是用罗马字母打底的。国语呢,直接就能和现代技术对上号,不用像汉字那样,得费事搞一堆复杂的输入法或者编码。就像越南人,他们用普通键盘打字,随便加个输入法软件,嗖嗖地就能搞定,效率杠杠的。这对经济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劳动力要是能快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那肯定比那些还被传统文字绊住脚的国家更有竞争力。
去掉汉字、换上国语,背后还有层政治考量:那就是想跟中国的影响说拜拜,树立起自个儿的身份标志。越南跟中国打交道打了上千年,文化上被熏陶得不轻,但心里头一直憋着股劲儿,想证明自个儿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汉字嘛,那就是中国的名片,再用下去,别人老觉得越南像是中国的“小跟班”。换成国语就不一样了,这可是越南人自个儿鼓捣出来的文字,既能说出咱们民族的语言,又能跟中国撇清关系。
另外,国语使得整个国家都采用相同的文字书写方式,不论你是北方的河内居民,还是南方的胡志明市人,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一致的。这在语言差异显著的国家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升民族的团结力。想想以前,只有少数人能理解汉字和字喃,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国语进行沟通,这样一来,大家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就增强了。
【文化断层和历史割裂】
当然啦,啥事儿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要是把汉字都废掉,全用国语,那确实有不少方便的地方,但越南也因此吃了点亏,特别是在文化和历史的传递上。
越南历史上用了好久的汉字和字喃,留下了好多好多的文献啊、书籍啊,还有记录啥的。就像那个《大越史记全书》,是用汉字写的;还有《金云翘传》,是用字喃写的。这些可都是越南文化的宝贝。但现在咋样了呢?一般的越南老百姓根本看不懂这些老古董。为啥呢?因为学校里头不教汉字和字喃,年轻人要是拿到一本古书,那就跟看外星文似的,根本看不懂。
这导致了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以往的历史故事得靠专家先翻译成国语,然后再讲给大家听,但翻译嘛,总是有限制的,有些词语背后的深意或者那种文学的感觉,真的很难百分之百地传达到位。就像“忠”、“孝”这样的汉字,在国语里就只能念成“trung”、“hi?u”,感觉少了好多直观的感觉和文化底蕴。这样下去,越南朋友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浅显,可能就只知道课本上那点东西了。
越南语挺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同音字特别多。就拿“ma”来说吧,声调一变,它可以是“鬼怪”的“鬼”,也可以是“骑马”的“马”,或者是“妈妈”的“妈”,还有“稻田”的意思。汉字和字喃在这方面就挺好,每个意思都有个专门的字,一看就懂。但国语呢,全靠拼音,同一个“ma”写出来都一样,只能看上下文来猜它的意思。平时聊天还好,但要是写正式文件或者搞文学创作,那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了。
比如说吧,越南的报纸上有时候会因为那些发音相同的词,闹出不少笑话来。就连一些法律文件,也得翻来覆去地解释清楚,生怕别人给理解错了。这事儿虽然不算啥大事儿,但确实给说话表达带来了点儿小困扰。
汉字不光是个用来书写的符号,它还是连接东亚各国文化的桥梁。中国、日本、韩国都在用,这让它们在文化交流上有了共通之处。越南自从采用了国语后,就感觉跟东亚文化圈没那么紧密了。比如说,要是有个越南学生想要直接读中国的经典《论语》或者日本的《源氏物语》原版书籍,那就得先学会汉字,这样一来,难度就大了不少。
话说回来,要是让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瞅瞅越南的现代文化,他们可能会觉得,哎,这东西瞅着不咋亲切。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搞得越南在东亚这块儿,身份认同上有点左右为难:既不像西方那一套,也跟传统的东亚风格不沾边儿了。
聊聊艺术这事儿。越南的汉字书法,那历史可不短,以前好多的文人学士都爱挥毫泼墨,创作了不少的好作品。但国语一普及开来,练传统书法的人就渐渐少了。虽说现在越南也有了国语书法,可那种汉字特有的,横平竖直、笔锋讲究的美感,是真的没法完全照搬过去。诗词方面也一样,老早以前的字喃诗,那是按照汉字结构来押韵的,现在改用国语写,感觉上总归是有点不一样,韵味变了些。
这并不是说国语艺术有啥不对,只是说随着文字的演变,传统审美真的受到了影响。可能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觉得挺遗憾的,觉得文化的精髓好像丢了一些。
【当下的现实:适应与弥补并存】
聊了这么多正面负面的影响,那如今的越南到底是个啥情况呢?说白了,越南语在日常里已经用得溜溜的了,越南人使起来特别顺手。不过,说到文化这块儿,他们也在使劲儿往回补,想把以前丢的那些找回来。
普通话的推广让教学工作顺畅多了。如今在越南,小朋友们一年级就接触汉语拼音,没多久就能自个儿翻书、记日记了。比起以前,这简直是飞跃式的提升。说到经济,普通话也功不可没。国家里识字的人多,劳动力质量自然高,引进外资也更顺手。就像越南这几年发展电子制造、搞出口加工,背后都是教育普及在使劲儿。
尽管汉字和字喃不再常用,越南人却并未彻底遗忘它们。河内设有“汉喃研究所”,致力于古文献的研究与保存。此外,部分大学还开设了选修课程,向学生们传授汉字和字喃的知识,为那些对历史或文学感兴趣的年轻人提供深造机会。举个例子,像《大越史记全书》这样的古籍,已有学者将其翻译成越南国语,并附上注释版,使得普通民众也能一窥其究竟。
在民间,也有那么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中有书法家仍在坚持练习书写汉字,努力让这份老传统得以延续。但说实话,这样的坚持还是相对小众的,大部分越南朋友对汉字并不感冒,觉得学它没啥实际意义。
越南因为会说国语,跟西方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了。就像美国的公司到越南投资,语言上完全没问题,签合同、发邮件,用英语或者国语就能搞定。但跟东亚的几个邻居,关系就没那么简单了。越南和中国、日本、韩国都有生意上的来往,可在文化上,少了汉字这个纽带,总觉得有点距离。就拿越南学生去日本读书这事儿来说,他们可能得多花点时间去学汉字,这样一来,就比韩国学生慢半拍了。
进一步来讲,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对教育、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归属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推动了经济活动的顺畅进行,也让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加深厚。
如今越南的学校都采用国语来授课,课程安排得清晰直接,学生的学习压力不算太大。这使得基础教育能够迅速普及,但同时也浮现出一个问题: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深度不足。由于学生们看不懂古文资料,历史课上只能依赖翻译过来的材料,因此不少细节和背景知识就被略过了。跟过去那些精通汉字的学者相比,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
但是,这还得看你怎么评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会读书写字就足够了,并非每个人都得深入研究古籍。要是那些高层次的人有兴趣,他们可以自己去学习汉字和字喃,相关资料也并不稀缺。
说到经济,国语简洁易懂的特点真是个加分项。这几十年,越南经济发展飞快,从以前主要靠农业的国家,变成了制造业的强国,像三星、英特尔这些大公司都跑去那里建厂了。这背后,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那里的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识字的人多。这样一来,工人们看说明书、操作机器都没问题,生产效率自然就上去了。再加上国语跟现代技术特别合拍,企业培训员工的时候,也省了不少心。
不过从长远考虑,越南若想从“全球制造基地”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体,关键还得在教育领域使劲儿。虽说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但顶尖人才还得有更深厚的学识积累。这时候,如果不了解汉字,可能会影响对某些领域的认知,例如在探索古代科技发展历程或东亚经济变迁时,就会碰到不少障碍。
最后聊聊身份认知这事儿。越南有了国语,就像是有了自己的名片,不再被人说是“中国的跟班”。现在的年轻人,爱用国语写歌、拍电影,这都是现代越南的声音。不过,这事儿也让不少人琢磨:咱们跟以前,到底还剩下多少牵扯呢?像《金云翘传》这样的老经典,现在读起来还得靠翻译,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跟老祖宗的东西有点远了。
但是,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借助国语,开创出了崭新的文学和艺术领域,这恰恰说明了它能够与时俱进。尽管传统的色彩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彻底消失,汉字和字喃仍在某些小圈子里流传,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和发现。
总的来说,越南告别了使用长达1800年的汉字,转而采用罗马拼音,这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好的方面显而易见:文盲问题解决了,现代化进程加速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增强了。但与此同时,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历史的连续性被打断了,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与东亚邻国的距离也拉远了。如今的越南人,用国语生活得很自在,但有时也会怀念过去,想找回一丝历史的痕迹。
这事儿值不值得?真不好说。普通人嘛,能读书看报、跟上社会节奏就行了;但那些学者和文化人,没了汉字,心里头可能一直别扭着。可历史这玩意儿,选定了路,就得咽下它的甜酸苦辣。越南的文字变化,就是殖民跟独立掺和在一起的产物,也是实用主义和传统较劲的结果。如今越南还在奔前跑,国语带着它一路闯,有得有失,也有让步。
问,越南人。忘记了蚩尤恩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