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祝活动,那一天,广场上人山人海,节日气氛不输往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党中央早已默默为新中国送上一份贵重的礼物,便是全新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是如今的北京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可要提及这座建筑建于何时,恐怕大多数国人都不清楚标准答案。
事实上,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15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至于当下矗立在祖国心脏位置的天安门城楼,精准建造时间却是1969年12月至1970年4月。
图|天安门时至今日,全程历时112天的1969年天安门秘密重建工程,都是鲜为人知的往事,就更别提其中诸多琐碎的细节。
即便如此,这场浩大的工程依旧被称之为建筑奇迹,有关于1969年天安门秘密重建一事,还有哪些精彩往事?一同了解一下。
一、天安门“消失了”?始建于明朝的天安门城楼,是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完全模仿南京承天门建造的,最早命名也是“承天门”。
就在承天门建成后40年,也就是1457年,一场火灾将城楼烧毁,到了1465年,明宪宗即位后着手重建。
1644年,就在李自成进京后,一把火烧掉了承天门,直到1651年,清朝顺治皇帝在废墟上展开大规模改建,之后的城楼也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式城楼,改名“天安门”,取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虽说清朝改建的天安门历经战乱并没有被深度破坏,可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外观上还是显得破败不堪,新时代的到来也为天安门赋予了新的使命。
1949年夏秋之际,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市政部门对城楼多年积存的鸽粪、蒿草等污物进行了清除,还将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进行了简单的修整。
直到1952年,天安门城楼迎来建国后的首次大修,破损的门窗、腐朽的梁木被一一更换,还添加了卫生间、电梯等设施。
图|建国之初的天安门从那之后,每年大大小小的修补还是没有间断过,即便如此,城楼本身依旧被不断发现着巨大安全隐患。
1965年国庆前夕,一支糟朽的空心大柱子被发现,时间紧迫之下,北京市特地调来了4根长达10米的450号钢槽,最后将这个大柱子加固支撑了起来。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大地震,地震波致使天安门城楼原本的损坏及变形更加严重,紧接着,十年动荡来袭,天安门的使用频率变得更高了。
无法大修之际,维护人员只能用海量的铁箍、钢材对城楼进行加固,这也使得城楼内部的重量负荷大到难以想象,正如当年一位技术人员坦言。
“为了进一步坚固建筑体,用到的铁件之多,甚至超过了楼顶自身的重量!”
即便如此,面对着“病体沉疴”的天安门城楼,一场彻彻底底的大修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969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并在原地址上按照原本的规格及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也要全部更新。
看起来十分正常的重建决定,却有着很深的政治影响力,毕竟,天安门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一砖一瓦都干系重大,小规模维修还好说,拆除重建对于当时的局势背景还是太过敏感了。
原来,当年正处于十年动荡之中,中苏关系也十分紧张,天安门的重建不免会让很多人产生其他方面的联想,性质太过敏感。
源于此,党中央最终决定,天安门重建工程要做到“秘密翻建”,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机密,施工开始前,城楼要被整个围起来。
所以说,当年的重建过程中,外界看到的天安门城楼位置一直是一座巨大的席棚,就这样,天安门不为人知地“消失”了一段时间。
就在那一段时间里,天安门建成史上第三次重建在无声中悄悄开始了。
二、金丝楠木盒、西山墙炮弹就在城楼拆除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细节。
就在城楼被拆除的最开始,木工连组长姚师傅带着两名工人从东西两侧数起,准确定位中央脊瓦的位置,随即报告给了指挥部领导及专家,还有现场的公安及警卫人员。
一众人来到楼顶位置,姚师傅连撬带砸,终于将脊瓦破开,只见其中藏有一个30厘米见方的金丝楠木盒,盒体本身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清晰可见。
就在盒子被打开后,其中放有一枚金元宝,还有一枚红宝石,以及朱砂、五彩粮等等,这一物件对于古建筑而言意义非凡,也是建造者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方式。
随后,金丝楠木盒以及里面的东西都被上交国库。
就在拆除西山墙之际,一名工人在其中发现了一颗不小的炮弹,现场指挥部得到消息后,立即指示公安部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
整个拆除过程中国,相同规格的炮弹一共被发现7颗,至今为止,炮弹的来历及去处都还是个谜。
要说普通建筑的重建、翻修,拆除工作并不见得有多么繁琐及重要,可对于天安门的重建工作而言,拆除工作的重要程度,甚至高过重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天安门重建旧照当时,参与到这项浩大工程的古建筑业老师傅还真的不少,可他们忙活了大半生,多半停留在修修补补层面,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筑重建几乎无人经历过。
源于此,想要实现党中央下达的“原样不动、尺寸不变”这一重建目标,拆除环节就绝不可能是简单的推倒,反而要在整个过程中搞清楚城楼的每个结构细节。
在一位名叫孙永林的老师傅的回忆中,当年的他不过44岁,有幸参与到天安门重建,自觉如此机会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庆幸之余却是深深的发愁。
发愁原因显而易见,当时已经找不到专业人员能够清楚地说出天安门城楼到底用了多少块木料组成,城楼上的斗拱、檩、梁是如何在没有一颗钉子的情况下完成相互咬合的。
所以说,如此庞大的天安门,堪称卯榫组合的完美作品,拆除工作更像是一场文化历史的大解密,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影响到后续的重建与还原。
说到这里,当年城楼拆除工作的艰难与挑战性不言自明,即便如此,智慧的新中国工匠们也齐心协力开启了“新中国建筑奇迹”的缔造之旅。
三、工期推迟下的超预期完工当年,天安门重建工程原定的工期比实际施工时间要早一年多,事情还要从1968年3月说起。
为了保证那一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城楼的安全,北京市建委等相关部门派出的14名骨干及老工人组成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开始天安门进行建国之后最认真、详细的一次大体检。
没成想,城楼木结构的损坏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想,支撑整个城楼的大柱子已经有2根糟朽,屋顶的8根五架梁也已经有6根出现裂断,总而言之,眼前的天安门城楼只能用“伤痕累累、不堪一击”来形容。
面对如此情况危急,检查小组当即提出,1968年“五一”、“十一”期间将天安门城楼做临时加固,国庆节后势必要进行翻修,且刻不容缓。
5月15日,党中央受到了天安门城楼翻修的请示报告,所有计划安排都得到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首肯,偏偏工期还是被无奈推迟整整2个月。
之所以称之为“无奈”,恰恰是城楼修建需要用到的60根大柱子,每根柱子长12米,直径至少1米,如此大规格的木料在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从运输到烘干、防腐处理,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而这些柱子不到位,重建工程也就无从谈起了。
源于此,在1968年国庆节后,党中央根据翻修工程报告正式将工期推迟到了1969年国庆节后,也就给原料筹备工作留出充足的时间。
1969年12月5日,周总理亲自批准重建方案,毛主席也给出了批示,全部修建工作都要遵照“原样不动”的标准,就连尺寸都要做到一比一还原。
12月15日清晨,随着席棚将天安门城楼遮盖起来后,建筑工人及老师傅们就开始了最为关键的拆除工作。
每一块木料在拆除之后都按顺序编号,指挥部甚至请来了新华社摄影记者,在此拍摄上千张照片,所有细节都经过了严格把控。
图|1970年国庆盛况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有关于城楼传统装饰的还原问题上,不少工匠都认定之前的“仙人走兽”、“金龙和玺”等等元素为“四旧”,应该在重建工作中加入新的革命意义,好在,中央领导们及时做出批示,传统元素都要一对一保留下来。
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2天,起用全国21个省市、216个部门的天安门重建工作以高质量、快速度顺利完工。
1970年4月11日下午,周总理第一个登上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视察,顺利验收后,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得到了一份珍贵的“重建纪念”。
如此,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结语因为当年秘密重建工作做到了全方位注重细节,即便人们得知眼前的天安门已是全新的建筑物,都感觉很是难以置信。
最重要的是,新中国人的智慧与努力震撼了世界,别看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与之前相比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内部设施及周边附加设施变得更加人性化,也更能满足日后频繁的国事使用需求。
所以说,当下令国人骄傲的“中国速度”,实则在1970年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努力又用心的中国人,必定是奇迹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