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的咏风诗有两首,写得都很好,本篇介绍的一首和虞世南的《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和王勃的《咏风》同为写得最好的三首咏风诗。还有《桂花曲》和《八月奉教作》,也很有特点,限于文章数量,就不一一解读了,大家有时间推荐一读。现在我们选析这首《咏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笔者为什么以这首诗作为李峤作品的收尾介绍呢?其实这首诗的押韵很不整齐,音律也有些滞涩,和李峤的其它作品的对仗工整程度有些不匹配,但这首诗胜在想象力极其丰富,观察事物极其细微,用词极其简单,脍炙人口,易于流传,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几乎所有初唐时期的诗,包括初唐四杰的作品,达到了盛唐诗的水平。
前面的文章介绍过,咏风诗的最高境界是写风而不见风,通过风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反衬主题,用动词作为核心,使得整首诗生动起来。
风将三秋中的树叶从树枝上解下来,落于地上、水中,“三秋”指农历九月,即深秋,因为秋天有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阶段。风能吹开二月的花朵,在我们的印象中,阳春三月应该是花开的旺季,而实际上,二月中,桃花、梅花、杏花、梨花、茶花都会盛开,当然,各地的花期差异还是很大的,二月稍早,所以说,春风能吹开二月的花,是由于风中蕴含的丰富能量,以风比人,可比人之能力超群。前面讲过,作为宰相诗人,李峤、上官仪、马周等写诗含蓄、内敛,尽可能藏起锋芒,但内心中的一点骄傲,还是会在诗中有所表露。
风吹过江面,带起千尺风浪,风吹入竹林,千万颗竹竿都随之摇摆倾斜。“浪”和“斜”极为生动的描写了风吹时带给万物的影响,与第二句衔接得非常紧密,而这两个字一个起、一个落,又带来了节奏、层次和起伏的变化,使得押韵上的一点不整齐可以忽略不计了。
李峤的诗介绍到这里,后续将介绍其他诗人的作品。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