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作品收录的诗人就远超两千人,有的因为总体上不是那么有名,所以作品也不为世人所知,但其中有很多诗写得还是非常好的,本系列从唐初诗作开始筛选,就是为了拾起这些遗珠,比如本篇的这首《早春边城怀归》: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
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
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
乡关摇别思,风云散戎衣。
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
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这首诗的作者崔湜,官至神龙年间和开元初宰相,祖父也是唐初宰相,父亲、弟弟都为官,可说是官宦大世家。但崔湜是谄媚之徒,功名心极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官迷,人品比其祖父崔仁师相去甚远,最后因为参与谋反,被唐玄宗赐死。饶是如此,崔湜的文采却很出众,后来的开元名相张说就自认难以在崔湜做宰相的年纪也有同样成就。
回到诗中来,这是一首长诗,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边关军事斗争的紧张,大漠中带着插羽毛急报的信使来往飞驰,长城的要塞尚未解除围困,远处的山川之上,凌驾着白玉般的山嶂,这里的“玉璋”指的是雪山,出使的使者带着旌节去往金微山。这一段涵盖内容很多,结合诗名和作者生平看,是在边关时写的,提到了激烈的战事,提到了壮美的山川,也提到了交战双方的打打谈谈,唐朝对周边部族的分化瓦解,显示出崔湜官居高位,对边塞大事很了解,战争并非大唐朝经略西域的唯一手段,频繁、有效的沟通、和谈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这一段的精妙之处在于,“飞”、“围”、“凌”、“下”四个动词把四句诗写活了,就像远焦和近焦镜头不断切换一样,往来变换,画面感极强且生动。
“南庭”指南匈奴故地,这一句写的很符合边疆实际状况和地理位置,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直接驻军的地方都在漠南和丝绸之路的要地。去向南庭的路很遥远,书信因为北飞的大雁显得稀少,心中的家乡摇动别样的思念,边城的风云吹散了战士的征袍和戎装。第二段主要写边关的将士远离家乡和亲人,生活条件艰苦。“向”、“摇”、“散”同样动感、鲜活,崔湜看来比较擅长这种写法。
第三段的意思是已经到了年终,将士们仍然客居边城,春天又到了却还没有回家乡,来年驻守、征战的士卒将返回故乡,家中的歌舞将带着盛开的花草迎接你们。“归”和“返”连续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理解和祝福。
从本诗的行文看,崔湜和其弟崔液等确实以文采见长,也显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虽然其品行不怎么样,谋反之罪还累及崔液逃亡,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作品的欣赏,就像宋之问,一首《渡汉江》水平很高: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崔液的《冀北春望》写的也很好,一说也是崔湜所写。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