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亲情与权力的抉择,一代女皇的无情“登顶之路”

读史鉴往 2020-05-19 10:26:50

中国从秦始皇称帝开始一直都是男人承继帝业,但武则天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定律。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唐朝皇位的交替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总是少不了争取夺利的事件,而一代女皇的登顶之路更是血腥残酷。

从昭仪到皇后,后宫之争的本质是帝权与相权之争

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去了感业寺当了尼姑。但这并不是她所想过的生活,在一次李治为李世民进香的日子,两人相见互诉衷肠。这件事被王皇后知道后就让武则天留发,又劝李治把武则天纳入后宫。王皇后这样做是为因为自己无子,想要依靠武则天和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不知道的是,她亲自选中的人才是她真正的对手。再次入宫的武则天也开始了她登上皇位的起点。

进宫之后的武则天果然很受李治的宠爱,在王皇后以为可以利用武则天让萧淑妃失宠的时候。武则天却是想着怎样扳倒她们两个,好独宠于后宫。初入宫的武则天虽然表面上对皇后百依百顺,但是暗地里却在结识与王皇后有矛盾之人打听她的过错,但想要扳倒皇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永徽五年,武则天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小公主,李治很是喜爱。做为后宫之主的王皇后为了表现她的大度,时常来看这个小公主。一次在王皇后看过小公主之后,李治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已死。一切证据都指向王皇后,因为除了武则天来过外就只有王皇后了。而作为亲生母亲的武则天是不会杀自己女儿的,这件事也让李治下定决心要废后。关于小公主的死,史书上记载的是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而亲手杀的。虽然这件事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但从后来武则天的血腥手段看来,很有可能为了权利而牺牲亲生女儿。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想要废后并不是李治一句话就可以的,如今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宰相长孙无忌手中,想要“废王立武”就必须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于是李治与武则天到了长孙无忌在宅第,并三个儿子都拜为朝散大夫,又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这么明显的暗示并没有得到长孙无忌的答复,这时候武则天知道要想扳倒皇后还需要先扳倒长孙无忌。而李治也需要从长孙无忌手中夺回权力,于是李治与武则天开始了第一次联手。

武则天首先对王皇后下手,武则天控告王皇后与其母亲柳氏合谋“厌胜”。事后,柳氏不得入宫,皇后的舅舅柳奭被贬为遂州刺史,此时的王皇后在朝中已经势单力孤。

皇后的失势和柳奭的被贬让朝中大臣看到了李治废后的决心。虽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虽然依旧不同意废后,但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开始倒向李治和武则天,像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人。

李治曾多次单独叫上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说“废王立武”之事。但长孙无忌等人的态度很坚决,就是不行,褚遂良不仅说武则天曾侍奉过先帝一头撞向台阶表明决心。这件事彻底的触怒了李治,褚遂良因此被贬。

长孙无忌的势力在削弱,而李治的势力在增强,关键时刻另一个托孤大臣李勣也站到了李治这边。在永徽六年十月李治以“谋行鸩毒”的罪名把王皇后赫尔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武则天被封为皇后。武则天得势之后开始对付长孙无忌等人,之后韩瑷被告于褚遂良密谋不轨而被贬,以谋反的罪名清除了长孙无忌及其党羽。通过这件事不仅使得武则天成了后宫之主,也使得她在朝中有了根基。

二圣临朝:李治受病痛困扰,无奈与武则天共治天下

长孙无忌倒了,李治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了,可惜好景不长,仅过了一年的时间李治就病了。李治发病时就眩晕头痛,这种情况使得他处理政事有点力不从心。没有办法,李治只有让武则天与之临朝听政,共同处理政务。而武则天与不负所望,在政治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高宗对此也极为满意。这件事使得武则天的权利愈加巨大,距离皇位又近了一步。

废后风波:帝后的较量,武则天胜出

刚开始武则天处理政务比较顺从李治的旨意,但随着武则天得志之后,越发的恃势专权。这让李治刚到了威胁,长此以往自己必然会被武则天架空,李治于是有了废掉武则天的打算。

一天宦官王伏胜向李治告发,一个叫敦行真的道士长出入禁中实施“厌胜”的邪术。当初武则天控告王皇后的罪行就是“厌胜”,武则天不会想到这个罪行也实施到了她身上。

此事发生后,李治秘密召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来商议怎么处置皇后。上官仪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这正是李治想听到的话,于是让其草拟诏书。

这个时候李治身边的人却跑去告诉了武则天这件事,武则天听说之后连忙跑去与李治诉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但李治却放弃了废掉武则天的打算,并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也许是武则天的话让李治想起了两人之间的情谊,也许是李治感觉政务上还离不开她所以放弃了废后。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放弃废后那么简单,李治放弃的是手中的权利。武则天听说是上官仪的意思之后,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等人背叛朝廷,之后被抓捕入狱并且被处死。自此之后,天下大权全归武则天,官员升降生杀,全凭她一句话,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亲情与权力的抉择,儿子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权力已尽在其手,但这些对武则天还不够,古往今来后宫干政掌权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人的。武则天要做的是千百年来,不为世人所接受且无人能够做到的女皇。

虽然就差一步,但这一步犹如巨大的鸿沟,无法跨越。她想要当女皇,李治不会同意,朝臣不会同意,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同意。

太子李弘和高宗一样孝顺仁德,并且很有才华,仅十岁就召集东宫属官编成了一部五百卷的大型文集《瑶山玉彩》。李治对于太子很是满意,在外出时都让太子监国。李弘也不负所望,小小年纪就能胜任,并得到了朝臣们的高度称赞。

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是李治想要看到的,但并不是武则天想要看到的,虽然这个继承人是她的亲生儿子。并且这个儿子与自己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先是请求收葬废太子李忠的尸骨,后又请求让萧淑妃的女儿出嫁。李忠是因为武则天被废后又受诬赐死,萧淑妃的女儿也是被武则天所幽禁。李弘这样做虽然成全了他的仁厚之名,但也是在打武则天的脸。

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而太子爷已经长大成人,有了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于是李治想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这样自己既可以安心养病也可以限制武则天权利。这显然影响到了武则天的利益,怎样才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呢?

在一次李弘跟随武则天和李治到洛阳的时候却突然死亡,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武则天毒杀了太子。在《新唐书》中却明确写道是武则天杀死的李弘,从后世来看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的嫌疑就最大,武则天确实有杀死李弘的动机。

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李弘已死,但储君的位置还是需要有人坐的。于是在李弘死后两个月,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了太子。刚即位的李贤就被李治安排监国,李贤也没让他失望。李治于是让整个宰相班子和原东属官教导李贤,就是想让其尽快具备做为一个帝王的能力。

同样的李贤与武则天也不是同一条心,于是武则天再次动了除掉李贤的心思。之后一条流言开始从宫中传出,说李贤不是武后的儿子,而是韩国夫人所生。

流言还没消停,武则天的另一步棋也开始执行。武则天让一个叫明崇俨的术士散播李贤无德的言论,李贤因此而大为恼火。

接下来武则天又命人控告李贤“纵情声色”,派人对李贤进行审问,由于精心的审问,有人揭发了李贤让人刺杀了明崇俨这件事。之后又从东宫收出了几百副铠甲,最后此案以太子谋逆,其罪当诛结案。由于李治的恳求赦免,李贤免于一死被贬为庶人。之后武则天派丘神勣以检查李贤生活为由逼死了李贤。

李贤死后,高宗的病也越发严重起来,但太子还是要立的。因此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被立为了太子,而李显的才干比不上他的两个哥哥,这正是武则天所需要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于东都洛阳,遗命让李显即位,并让有决定不了的事的话就让武则天处理决断。这也是给了武则天一定的权利,但李显的能力显然比不上武则天,因此朝中大权仍然掌握在她的手中。李显仅仅做了36天皇帝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之后武则天让李旦做了皇帝,但李旦并没有什么权利,所有的事情还是武则天在决断。武则天大肆选拔人才,屠戮李唐宗室,以此来铺平最后一条道路。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一代女皇就此诞生,这条路有太多的血腥,有还在襁褓中的小公主,也有武则天的姐姐和兄弟,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我想武则天晚年回首这一生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所以留下了无字碑,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去说。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新唐书》

《旧唐书》

《大唐兴亡三百年》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