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过当年明月的一则采访。他坦言,自幼至今,他总偏爱独行的生活方式。大学时期,当他人沉浸于恋爱与娱乐,他却独守图书馆,与书为伴;步入职场,面对聚餐唱K的邀请,他总是婉言谢绝,下班后便一头扎进写作的世界。他的生活中,朋友寥寥,仿佛在人群中隐身了一般。同学、同事提及他,也总说他像个“隐形人”。在他看来,人生的最佳状态,并非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群,受万人瞩目。而是隐匿于世界的角落,聆听内心的声音,将孤独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正如周国平所言:“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拥有丰富的安静。”精神世界的富足者,往往追求一种宁静而简约的生活。
一、挣脱喧嚣,寻觅真我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我不再虚伪地拥有众多朋友,而是选择回归孤独,以真实的自我,开始了独处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孤独而感到空虚难耐,但我宁愿以这种方式守护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些表面的友情。我们曾为了逃避孤独,违背内心,融入人群。然而,当狂欢散去,内心只会更加寂寥。画家陈之佛40岁前,虽热爱绘画,却大部分时间忙于应酬。他频繁出入社交场合,以交友为乐。一次意外,他长期住院,回到了一个人的世界。孤独之中,他重新拾起画笔,画着画着,心也随之沉静下来。他发现,远离喧嚣,独自绘画的日子,竟是如此惬意美好。后来,陈之佛成为知名画家,访客络绎不绝。但他仍偏爱一人在家作画,享受创作的过程。他曾感慨:“昔日与友相伴,我常开怀大笑。但当我画作获奖时,我才明白,那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如此真实。”回望生活,许多人以交友广泛、热闹为荣,视孤独为洪水猛兽。然而,融入喧嚣,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其实,那些看似孤独的独处时光,并非我们所想的孤寂无助。其中,也蕴藏着生活的诸多乐趣。正所谓,独处亦有欢愉事,人生何必尽相知。勇敢地挣脱喧嚣,回归个人的空间,我们既能寻觅生活的乐趣与清欢,也能在此过程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二、独处时光,沉淀自我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身处人群,我们的内心愈发浑浊,那份宁静也离我们远去。如作家马德所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洞见其清澈与明亮,才能享受生命的繁茂与蓬勃。人生如同一杯浑浊的水,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沉淀自己。当内心安定,我们才能远离浮躁,将苦闷的日子过得充实,将懵懂的自己变得成熟。陈忠实44岁那年,在都市中四处碰壁,于是他回到乡下老家。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他常漫步于鹿原北坡,看柳叶变色,观月升月落。在无人打扰的夜晚,他品尝着自己擀的面条,兴致来时,便提笔写作。在晚风的吹拂下,他悠然自得,思绪飞扬。就这样,他创作出了经典之作《白鹿原》。同样,史铁生也钟爱独处。瘫痪后,他常独自推着轮椅前往地坛的老树下或荒草边。在那里静坐、发呆,整理思绪,窥探灵魂。四季更迭中,他的内心愈发平静,对瘫痪不再抱怨,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无论是陈忠实还是史铁生,在他们的世界里,独处是一种选择。选择喧嚣,得到的未必是他人的认同与喜爱。而选择远离人群,我们一定能在孤寂的岁月中积累沉淀,成为更有思想的自己。《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是一种沉淀,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晰的。”将孤独视为沉淀自我的机会,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枯燥日子,丰富内心主持人鲁豫主持数十年,曾分享过她的生活习惯。台上她侃侃而谈,台下却尽量给自己留足私人空间,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工作之余,她能宅家数日不出。在这段不社交的日子里,她或看电影、或品茶、或闲坐。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生活,她却乐在其中。这让我想起了周国平所提的孤独三境界:第一境界,人们惶恐不安,急于逃离,害怕被遗弃。第二境界,人们能平静面对孤独,专注于自己的思考与行动。第三境界,人们在独处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鲁豫便是在孤独中丰富自我,实现内心平和满足的人。周国平也是如此。成名后,面对各地的邀约,他总是尽量推脱。更多时候,他会选择关掉手机,独自在家看书、写作、赏花……他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不受外界浮华干扰,有足够的时间充实自己。正因如此,他才能创作出一系列触动人心的作品。作家蒋勋说:“寂寞会让人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一个人独处,看似失去了很多,但孤独却是丰富内心的起点。我们应该沉静下来,过宁静自省的日子,赏花、听雨、闻香、读书、看报、品茶。用这些小事,安抚自己的心灵。沉浸于孤独的生活,终将填补我们生活的空白,孕育出一颗丰盈的内心。在此过程中,我们能找回内在的力量,回归自我,享受最本真的生活。
▽
作家毕淑敏说:“一个人将全部身心置于最佳状态,才能化作一缕柔纱,与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何为最佳状态?便是回归简单朴素、沉默安静的日子,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个人的独处,胜过一群人的喧嚣;一个人的清欢,胜过无数无聊的热闹。屏蔽喧嚣,远离热闹,我们才能看见自己的诗和远方,在孤独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从而活得更加从容、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