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一位网友发的微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发布内容中,他提到一位14岁跳楼自杀的女孩,言语之中深感惋惜。这位女孩为什么要选择在14岁这样美好的年纪自杀呢?在她的遗书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在遗书中,她控诉了父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她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因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只爱年级前十的她,只爱那个考满分的她,只爱他们心中那个完美的女儿。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大人所谓的“面子”,为了向周围的人炫耀。

从小女孩的遗书中可以看到,她的父母还奉行“棍棒式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皮带、巴掌、电线,都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手段。14岁女生遗书中,我看到: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掉她的童年。在女儿表现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会用难听的语言羞辱孩子,即使女儿已经睡下,主卧里仍然传来激动的谩骂声。但即便如此,小女孩仍然对这个令她失望的世界保留了极大的善意。在自己留下的遗书中,她交代道,自己留下的三万块钱压岁钱都留给了父母,还怕浪费钱,安排父母去替自己上没有上完的羽毛球课。


同时,她还细心地告诉父母自己不会死在家里,不会让家里的房子成为凶宅,还叮嘱父母把奶奶接过来照顾,不要再像对自己那样对待弟弟。此外,她还不忘让父母把她借学校图书馆的三本书还给学校。更让人泪目的是,她选择踩着榻榻米跳楼,跳楼前还留给父母一张字条,让父母记得把榻榻米擦干净。在遗书末尾,她说,毁掉一个人很简单,那就是毁掉她的童年。很多人看完不禁感叹,这样一个善良的孩子却没能在这个世界得到美好的待遇,她离去的时候该有多么地失望。网友们再一次对“鸡娃”式教育进行讨论,呼吁当代家长学会反思自己。

关于原生家庭相关的理论,很多人都不再陌生,这是近几年来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心理学家提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像车祸后遗症一样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五岁之前的经历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把儿童的发展阶段分成五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中,儿童都会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器官。在这期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另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也曾经提出,儿童在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和他人的相处模式,尤其是他们和伴侣的相处方式。由此可见,这位可怜的14岁女孩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心理学理论,但却清晰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所有群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仅大人们卷,孩子也在卷,而有些大人不仅自己卷,还把自己的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鸡娃式教育诞生了。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变好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压力也变大了。60后和70后面临的基本上都是温饱问题,80后、90后和00后解决了温饱,但是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两种问题同样严重,谁也不比谁高贵。蓝皮书发布了对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情况。数据显示,在3万名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其中,4%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10.8%为轻度抑郁。此外,在这些出现抑郁倾向的青少年中,女生的抑郁比例比男生更高。而且,家庭、学习等因素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如何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首先,解铃还须系铃人。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社会,家长和家庭的权利都非常大。在古代,中国家长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孩子却不可以对父母的决定提出任何反抗,否则就是不孝,这种思想仍然停留在很多当代家长的心中。其实,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对孩子人生的强行干涉,也是一种不易察觉的PUA。而且,中国家长很少会反思自己,也很少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自己的错误被孩子揭穿时,他们也总是通过一顿美食或是主动说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很少有家长真的会给孩子道歉。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要把人生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同时,家长也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以掌权者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其实,孩子虽然小,但是却什么都明白。当孩子指出你的问题时,绝对不要因为被当众揭穿而恼羞成怒,更不要急于否认孩子说的话,而是要学会反思自己,思考孩子说的话是否有道理,以及自己今后要如何改进。家长也是一份职业,需要用心去学习才能做得更好。

其次,家长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他们可能自己并不成功,或是自己十分要强,就把压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观点来看,这类家长明显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当成是“我与它”的模式,而不是正常的“我与你”的模式。“我与它”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正常的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武志红老师也提出,不要给孩子那种有条件的爱,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被爱是因为那些附加条件。这样的孩子会特别没有安全感,他们会忽略自我的真正需求去迎合父母的期待,从而渐渐变得失去自我。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岛,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告诉孩子,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父母永远站在你的身后。最后,我在评论区还看到有些网友说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这种言论。我想告诉大家,孩子的心理能力本来就比成年人要差,孩子本来就是不成熟的,所以才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帮助。

中国式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总是粗暴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曾经被这样对待。但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家长的重视,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也应该在一代又一代中减少,让我们的后代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