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情儿子状告父母,夫妻俩梦入阎王殿受审
在江南水乡的一处小村落,名叫柳溪村。
这柳溪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村民们世代以耕织为生,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也安稳祥和。
村东头住着一户人家,姓李,人称李大户。
李大户年轻时是个走南闯北的商人,积累了不少家业,晚年回归故里,想过几天清净日子。
可谁知,这日子却过得并不省心,为啥呢?
还不是因为那七个儿子!
李大户和妻子王氏,年轻时也曾有过甜蜜的时光,二人一心想要个孩子,可王氏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了七个,都是带把的。
这在村里可是件稀罕事,人家都说“儿女双全”是福,可李大户家,儿子多得能组成一个足球队了,偏偏就没个闺女。
李大户心里那个急啊,眼看自己年岁渐长,这生闺女的愿望怕是要落空了。
一日,李大户喝了几杯闷酒,借着酒劲对王氏发起了火:“你这肚子,怎就生不出个闺女来?
要是再没闺女,我就休了你!”王氏一听,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她何尝不想给丈夫生个贴心的小棉袄呢?
可这事儿,她说了也不算啊。
自那以后,李大户对王氏的态度越发冷淡,夫妻俩的感情也日渐疏远。
七个儿子呢,一个个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各异,有的憨厚,有的机灵,有的懒惰,有的勤奋。
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母亲王氏,那是没地孝顺。
他们知道,母亲这些年为了这个家,受了不少委屈。
转眼间,又过了几年,李大户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这一病,可真是把家里折腾得翻天覆地。
七个儿子轮流照顾,可李大户的心情却始终好不起来,他心里那个结,始终没解开。

这天夜里,李大户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觉得有人在叫他。
他睁开眼一看,只见两个身穿黑袍,头戴高帽的鬼差站在他床前。
鬼差面无表情地说:“李大户,你的阳寿已尽,跟我们走一趟吧。”李大户一听,吓得魂飞魄散,他想挣扎,可浑身无力,只能任由鬼差架着飘出了家门。
一路上,阴风阵阵,李大户吓得紧闭双眼,不敢看四周。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鬼差说:“到了。”睁开眼一看,只见眼前是一座雄伟的宫殿,宫殿大门上写着“阎王殿”三个大字。
李大户心里那个怕啊,可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鬼差走了进去。
阎王殿里,阴森森的,两旁站着许多面目狰狞的小鬼,中间坐着一位身穿黑袍,头戴王冠的阎王。
阎王见李大户进来,便开口问道:“李大户,你可知你为何而来?”
李大户战战兢兢地说:“小……小民不知。”
阎王怒道:“你生前薄情寡义,对发妻王氏冷漠无情,只因她未能给你生出闺女,便心生怨恨,甚至扬言要休了她。
你可知,这乃是大罪?”
李大户一听,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阎王老爷,小民知错了,小民知错了。”
阎王却不理他,继续说道:“今日,本王就要对你进行审判,若你知罪悔改,尚可减轻刑罚;若你仍执迷不悟,定要让你尝尝地狱之苦。”
说完,阎王一拍惊堂木,两旁的小鬼便齐声高呼:“威武!”
李大户吓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时,只见王氏从一旁走了出来,她身穿白衣,面容憔悴,眼中含泪。
李大户一看王氏,心中一阵愧疚,他知道自己这些年确实对她不好。
王氏走到李大户面前,说道:“夫君,你我夫妻一场,本应同甘共苦,可你却因我未能生出闺女而心生怨恨。
如今,你我阴阳相隔,你可曾后悔?”
李大户一听,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娘子,我……我知错了,我真的知错了。”

阎王见状,说道:“李大户,你既已知错,本王便给你一次机会。
你若能在阳间积德行善,弥补过错,本王便考虑减轻你的刑罚。”
李大户一听,连忙磕头谢恩:“多谢阎王老爷,多谢阎王老爷。”
说完,鬼差便架着李大户飘出了阎王殿。
一路上,李大户心中五味杂陈,他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悔恨。
就在这时,他突然觉得眼前一亮,耳边传来一阵嘈杂声。
他睁开眼一看,只见自己正躺在床上,七个儿子围在他身边,一个个焦急地看着他。
原来,他只是一场梦。
李大户坐起来,一把抱住王氏,泪如雨下:“娘子,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从今往后,我一定好好待你,再也不提生闺女的事儿了。”
王氏一听,也流下了眼泪。
她知道,丈夫这是真心悔改了。
可这事儿还没完呢。
就在李大户病愈后不久,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啥大事儿呢?
原来,李大户的大儿子李孝天,竟然把夫妻俩给告了!
这事儿在村里可是炸了锅了,大家伙儿都议论纷纷,说李孝天这孩子真是不孝,怎么能把自己的爹娘给告了呢?
原来啊,这李孝天是个孝顺孩子,他见父亲对母亲那般冷漠,心里早就气不过了。
那日,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阴曹地府,见到了阎王。
阎王告诉他,他父亲因薄情寡义,即将受到惩罚。

李孝天一听,心里那个急啊,他求阎王救救他父亲。
阎王说:“要救你父亲,除非他能真心悔改,并在阳间积德行善。
可你父亲现在被执念所困,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
你若想救他,只能先把他告了,让他受到一些教训,或许能让他醒悟过来。”
李孝天一听,便答应了。
他醒来后,便按照阎王的吩咐,把父母告到了县衙。
县官一听这事儿,也觉得稀奇,便派人前来调查。
李大户一听自己被儿子告了,心里那个气啊,可当他听到儿子是为了救自己才这么做的时,心里又是一阵感动。
他知道,自己这些年确实做错了,便跟着县官的人去了县衙。
在县衙里,李大户把自己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听得县官也是唏嘘不已。
县官说:“李大户啊,你可知你错在何处?
你错就错在对发妻冷漠无情,只因她未能生出闺女便心生怨恨。
这可是大罪啊!”
李大户一听,连连磕头:“大人,我知错了,我真的知错了。”
县官见状,便说道:“念你初犯,又真心悔改,本官便不治你的罪了。
但你要记住,今后定要善待发妻,积德行善,以弥补过错。”
李大户一听,连忙磕头谢恩:“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这事儿过后,李大户便像变了个人似的,对王氏那叫一个体贴入微,村里人都看在眼里,都说这李大户啊,总算是醒悟过来了。
可这事儿还没完呢。
就在李大户改过自新后不久,村里又发生了一件怪事儿。

啥怪事儿呢?
原来啊,这李大户和王氏,竟然同时病倒了!
这事儿可把七个儿子急坏了,他们轮流照顾,可夫妻俩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
村里的大夫看了,也是摇头叹气,说这病啊,怕是没救了。
就在大家伙儿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
这道士穿着一身道袍,手拿一根拂尘,看起来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他走到李大户家门口,看了看门上的对联,便对七个儿子说:“你们父母这病啊,我能治。”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把道士请了进来。
道士看了看夫妻俩的病情,便说道:“你们父母的病啊,乃是心病。
这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治好他们的病,还需找到那味心药。”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问:“那味心药是啥?”
道士说:“那味心药啊,就是你们全家的团圆和和睦。
你们要知道,这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
只要你们全家能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你父母的病啊,自然就好了。”
七个儿子一听,都愣住了。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父母的病,竟是因为他们这些年来的冷漠和疏离。
他们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让全家都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就在七个儿子下定决心要好好孝顺父母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只见李大户和王氏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了!
没过几天,夫妻俩竟然能下床走动了!

这事儿在村里可是传开了,大家都说这道士真是神仙下凡,竟然能治好这心病。
可只有七个儿子知道,这病啊,其实是他们自己治好的。
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这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
就这样,李大户和王氏在七个儿子的孝顺下,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而李大户呢,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他知道,幸福不是金银财宝,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家人的陪伴和团聚。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大户和王氏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村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啥大事儿呢?
原来啊,那游方道士竟然又来了!
这次,道士不是……
道士这次来,手里多了个葫芦,葫芦上还贴着张黄符。
他说:“李家的人啊,我这次来,是给你们送样东西。”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问:“啥东西啊,道长?”
道士神秘一笑:“这葫芦里,装的可是好东西。
你们把这葫芦挂在堂屋的正中间,每日香火供奉,便可保你们全家平安,无病无灾。”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照做。
他们把这葫芦挂在堂屋的正中间,每日香火供奉,果然,家里真的是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村里人都说,这李家啊,可真是走了狗屎运了,竟然遇到了这么一位活神仙。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候,村里突然来了一伙强盗。
这伙强盗啊,那可是凶神恶煞,见啥抢啥,村里人吓得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这伙强盗来到李家,一看这李家还真是富裕,便打算好好抢上一番。
可他们刚一进院子,突然就觉得一股阴风吹过,浑身打了个冷战。
再一看那堂屋正中间的葫芦,竟然隐隐发出金光,把他们吓得连连后退。
强盗头子一看,怒道:“你们怕啥?
一个破葫芦还能把咱们咋样?
给我上!”
可他的手下们却说啥也不敢上前,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
强盗头子一看,没办法,只好带着手下们灰溜溜地跑了。
这事儿过后,李家在村里的地位那是直线上升,大家都说,这李家啊,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了,要不然怎么能遇到这么多好事儿呢?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在村里风光无限的时候,那游方道士竟然又来了!
这次,道士没拿葫芦,也没穿道袍,而是穿着一身普通的衣服,就像个普通人一样。
他说:“李家的人啊,我这次来,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儿。”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问:“啥事儿啊,道长?”
道士叹了口气:“其实啊,我根本就不是什么游方道士,我是阎王的使者。
之前那葫芦里装的,其实是阎王的一滴眼泪。
阎王见你们全家改过自新,便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全家能够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可没想到,这葫芦竟然还帮你们挡了一劫。”

七个儿子一听,都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这葫芦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来头。
道士接着说:“不过啊,这葫芦的法力已经用完了,我也该回去了。
你们今后啊,一定要好好做人,善待家人,可别辜负了阎王的一片苦心。”
说完,道士便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事儿过后,李家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了。
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过上安稳日子没多久,村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大旱。
这旱灾可真是厉害啊,地里庄稼都干死了,村里人连水都喝不上。
李家呢,虽然有些积蓄,可也架不住这旱灾啊。
眼看着家里的粮食和水都要吃完了,七个儿子那是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李大户突然想起了啥,他说:“我记得咱家后院那口井,小时候听我爷爷说,那井底下有条暗河,水可甜了。
要不,咱试试?”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拿着水桶和绳子,来到后院那口井边。
他们往下一瞧,还真有条暗河!
他们赶紧打水,一尝,果然,那水可甜了。
这事儿在村里可是传开了,大家都说,这李家啊,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要不然怎么能在这旱灾的时候,还有甜水喝呢?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靠着这口井度过旱灾的时候,村里突然来了一位钦差大臣。

这钦差大臣啊,那是皇上派来巡视灾情的。
他一到村里,就听到了李家的事儿,便打算来瞧瞧。
钦差大臣来到李家,一看这李家还真是富裕,便打算好好查上一查。
可他一查,却发现这李家啊,竟然是清清白白的,没啥问题。
钦差大臣一看,便对李大户说:“你这人啊,还真是有两下子。
这旱灾的时候,你竟然还能找到甜水,可真是不容易啊。”
李大户一听,连忙说:“钦差大人,这都是托了祖宗的福啊。”
钦差大臣笑了笑:“行了,我也不跟你废话了。
你这人啊,我看着挺顺眼,想让你跟我一起回京城,做个官儿。”
李大户一听,吓了一跳。
他连忙说:“钦差大人,我这人没啥本事,可做不了官儿啊。”
钦差大臣却说:“你做不做官儿,那可由不得你。
皇上说了,让你去,你就得去。”
说完,便让人把李大户架上了马车,往京城去了。
这事儿在村里可是炸了锅了,大家都说,这李家啊,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要不然怎么能被皇上选去做官儿呢?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大户被钦差大臣带走没多久,那七个儿子突然收到了一封书信。
书信上写着:“吾儿,为父在京城一切安好,勿念。
只是这京城啊,人心险恶,为父需你们前来相助。
切记,此事万不可声张,速来。”

七个儿子一看,连忙收拾东西,往京城去了。
他们知道,这京城啊,可不是啥好地方,得小心为上。
他们一路走走停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他们按照书信上的地址,找到了李大户。
一看这李大户啊,还真是精神抖擞,没啥事儿。
七个儿子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钦差大臣啊,是皇上的亲信。
他看李大户是个实在人,便想让他做个官儿,帮他一把。
可没想到,这京城里的官员们啊,都是一只只老狐狸,见李大户是新来的,便想欺负他。
李大户一看,这可不行啊,便写信让七个儿子前来相助。
七个儿子一听,便决定留在京城,帮父亲一把。
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很快便在京城站稳了脚跟。
他们不仅帮父亲解决了不少麻烦,还结交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
这事儿啊,后来在京城都传开了。
大家都说,这李家啊,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要不然怎么能在这京城里混得风生水起呢?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那游方道士竟然又来了!
这次,道士没穿道袍,也没拿葫芦,而是穿着一身普通人的衣服,就像个普通人一样。
他说:“李家的人啊,我这次来,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儿。”
七个儿子一听,连忙问:“啥事儿啊,道长?”
道士笑了笑:“其实啊,这一切都是阎王的安排。

他见你们全家改过自新,便想给你们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没想到,你们竟然在京城也混得风生水起。
不过啊,这也挺好,你们全家总算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说完,道士便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事儿过后,李家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了。
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从此,李家在京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而那七个儿子呢,也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
李家在京城那是过得风生水起,七大儿子一个个都是朝廷的红人,那日子过得,真是没。
每天是锦衣玉食,出门是前呼后拥,那气派,整个京城都没几家能比得上。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日子过得最红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京城里来了一伙土匪。
这伙土匪啊,那是从北边逃窜过来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一路往南,见啥抢啥,吓得沿途的老百姓那是魂飞魄散。
这伙土匪来到京城,一看这李家真是富裕,便打算好好抢上一番。
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摸到了李家的府邸,打算来个夜袭。
可他们刚一进院子,突然就觉得一股阴风吹过,浑身打了个冷战。
再一看那府邸的正中间,竟然隐隐发出金光,把他们吓得连连后退。
土匪头子一看,怒道:“你们怕啥?

一个破府邸还能把咱们咋样?
给我上!”
可他的手下们却说啥也不敢上前,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
土匪头子一看,没办法,只好带着手下们灰溜溜地跑了。
这事儿过后,李家在京城的名声那是更响了。
大家都说,这李家啊,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了,要不然怎么能遇到这么多好事儿呢?
可这事儿啊,还没完呢。
就在李家在京城风光无限的时候,那游方道士竟然又来了!
这次,道士没穿道袍,也没拿葫芦,而是穿着一身普通人的衣服,背着一个破布袋子,就像个要饭的似的。
他说:“李家的人啊,我这次来,是想求你们一件事儿。”
七大儿子一听,连忙问:“啥事儿啊,道长?
您尽管说,只要我们能办到的,一定给您办。”
道士叹了口气:“其实啊,我这次来,是想求你们帮我找一个人。”
“找人?
找谁啊?”七大儿子愣住了。
七大儿子一听,连忙说:“行,这事儿我们给您办。
您说说,您那老朋友叫啥名儿,有啥特征?”
道士说:“他叫张老三,是个瘸子。
他左眼上还有一块疤,你们要是见到他,肯定能认出来。”
七大儿子一听,连忙点头:“行,我们记住了。

您放心,我们一定给您找到。”
说完,七大儿子便吩咐手下的下人,开始在京城里四处打听。
他们找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问遍了京城的每一个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张老三。
这事儿啊,把七大儿子愁得那是茶不思饭不想。
他们知道,这游方道士可不是一般人,他的事儿,那肯定是大事儿。
他们要是办不好,那可真是没脸见人了。
就在七大儿子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家的一个下人跑来报告:“老爷,我找到了!
我找到了!”
七大儿子一听,连忙问:“你找到啥了?
快说说!”
下人说:“我找到张老三了!
他在京城的南边,一个破庙里住着。”
七大儿子一听,连忙带着下人,坐着马车来到了京城的南边。
他们找到了那个破庙,一看,果然,那里面坐着一个瘸子,左眼上还有一块疤。
七大儿子连忙上前,把他请到了马车上,带着他回到了李家。
他们把事情跟道士一说,道士一看,果然是张老三,高兴得那是热泪盈眶。
道士握着张老三的手,激动地说:“老三啊,我可算找到你了!
这些年,你去哪儿了?
我一直都在找你啊!”
张老三一看,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拉着道士的手,来到了李家的后院。
他指着后院的一棵树,说:“二哥啊,你还记得这棵树吗?
这是我们小时候一起种的。
那时候,我们还说,将来无论走到哪儿,都要回来看看这棵树。”
道士一看,那棵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感慨地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棵树还在这儿。”
张老三说:“二哥啊,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在想你。
我也想回家,可是我不敢。
我怕家里人已经把我忘了,我怕我已经没有脸再回去了。”
道士说:“老三啊,你这是说的啥话?
家里人怎么会忘了你呢?
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兄弟。
走,咱们现在就回家!”
道士说:“大家伙儿,看看这是谁?”
大家一看,是张老三,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拉着张老三的手,问长问短,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这事儿过后,李家更加团结了。
他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家里人在一起,那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而那个游方道士呢,他也成了李家的座上宾。
他经常在李家住着,跟李家的人一起喝酒、聊天、讲故事。

他把他这些年游历四方的经历都讲给了李家的人听,让他们大开眼界。
李家的人呢,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他们知道,这个道士虽然看起来神秘莫测,但是他的心却是善良的。
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